陳亮
“攪團要好,七十二攪”這是打我記事時起就流傳在我老家商州的一句順口溜。過去人們生活貧困,平日里一日三餐很難吃得上幾回真正像樣的白米細面,多是以粗糧玉米來調劑生活。除了用玉米面來蒸包谷饃之外,還用玉米面來做攪團。雖然滋養(yǎng)了一代代的山區(qū)人民,但畢竟不是那種身份顯赫的美食,一般很少有人問津,至今提及,仍覺寒磣!
記憶猶新的是那黃澄澄的玉米面饃,將蒸制好的玉米面饃切成片后,順便在蒸過饃饃的熱鍋里炕干,饃片的周身布滿細密的蜂窩眼兒,嚼在嘴里咯嘣兒脆、絲絲兒甜,可謂是正宗的粗糧食品。而這玉米面粗糧饃陪伴我度過了整個童年時代。
除了吃這種饃,便是那有“功”的攪團了。攪團的做法很簡單,但要做得地道,那還有諸多講究,必須用玉米面。做攪團貴在勤于攪動,也非常費力,所以得用一個“Y”字形木叉兒,將新鮮的干散玉米面邊抖撒邊均勻地攪拌于翻滾的開水鍋中,根據(jù)判斷面粉漲鍋后的稀稠度來確定標準。直到把玉米面攪作一團,不粘鍋底為適中,同時要謹防包裹著的干面團藏匿其中,無一丁點兒干面疙瘩方好。
所謂攪團,關鍵環(huán)節(jié)就在這勤于攪動的過程,只有勤攪動才能成團團,并非固定要攪動多少下,而是攪動的次數(shù)越多,時間越久,成品的攪團吃起來才會光滑順溜、柔韌筋道。在攪入干面的過程中,待鍋內的攪團泛起大泡泡時就可以改為文火,但還得一直來回旋轉不斷反復攪動。約摸10多分鐘,攪團的稀稠程度一般根據(jù)能用漏勺漏成魚魚兒為標準,過于黏稠的話還可以給鍋內倒入適量的開水攪勻,直至合適的程度為好。蓋上鍋蓋,使得鍋底里的火炭保持一定熱量,燜上10多分鐘至攪團完全熟透,再次旋轉攪動,令其均勻柔韌,成品仿若較稠的糨糊狀,黃澄澄、香噴噴的,非常誘人。
吃攪團離不開漿水菜,需要事先給鍋上火,放入適量食用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適量花椒、干辣椒、蒜片爆香,放入事先切好的韭菜(或韭花)煸炒,接著放入漿水菜,調入適量食鹽翻炒,倒入撇好的漿水,開鍋后舀出,撒入香菜碎和青蔥花即成了噴香誘人的漿水菜澆頭了。將制作好的攪團舀入碗內,澆入漿水菜澆頭,喜食辣椒的還可以加入油潑辣子,然后從碗邊開始,夾起一塊,在紅亮亮的辣子汁水里一撩,送入口中,熱氣騰騰,軟嫩細滑,尤其在隆冬里食用,一碗攪團下肚,周身便瞬間熱乎舒爽起來。過去人們管這種美食叫“水圍城”或“哄上坡”,意即不耐饑,剛剛下田就又餓了。
當頓吃不完的攪團,還可以趁熱用漏勺漏成魚魚兒,或是趁熱舀入盆碗之中,待其涼后,慢慢地倒在案板上,切成條塊狀,無論是煎炒、涼調或是同漿水菜或其他時蔬一起燴了吃,口味都各有差異。在貧窮的過去,隔三差五地吃攪團,人們難免心生厭惡,只好就這么變換著方式和花樣來吃。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昔日的粗糧攪團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餐桌,但近年來“三高”癥狀人群的不斷增加,現(xiàn)今的人們,為了健康似乎又重視起了這昔日的攪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