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8月30日,張聞天出生在江蘇省南匯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的一個殷實家庭。其名取《詩經·小雅·鶴鳴》中“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之意,而他也正如這充滿書香的名號一般,成為了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中被譽為“紅色教授”的學者型人物。
張聞天8歲時被送到離家7里外的康家宅小學寄讀,從小就養(yǎng)成了獨立生活的能力。1917年,張聞天考入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今河海大學)。學校十分重視英文教學,要求學生能夠達到譯讀寫作的水平。張聞天受益于此,不僅閱讀了英文版的馬克思主義著作,還能大量譯介外國文學作品。
在校期間,張聞天閱讀了進步書刊《新青年》。他說:“‘五四前《新青年》的出版給了我很大的影響,我的自我覺醒也于此開始?!弊源耍茖W與民主的種子播撒在他心田,喚醒了他的思想覺悟,“開始對中國舊社會的一切發(fā)生了懷疑與反抗”。
1918年寒假,張聞天興沖沖地回家后卻十分沮喪。原來,父母為他籌辦了一樁婚姻。雖然憤怒、反抗,可面對母親的眼淚,他只有束手就擒。這樁不幸的婚姻產生了反作用力,推動著他更加積極地投身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爆發(fā)后,張聞天積極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斗爭中。他寫的政論、隨感錄、雜評一篇篇地登載在《南京學生聯(lián)合會日刊》上,議論時政,抨擊軍閥,揭露腐敗,批判封建,表現(xiàn)了他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苦心。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在報刊上公開介紹了《共產黨宣言》中的“十條綱領”??梢哉f,他是在中國最早宣傳馬列主義的先驅之一。
1919年12月,張聞天加入少年中國學會。因舊式婚姻,他與家庭脫離了關系,稿酬成為他的主要經濟來源。1920年,張聞天赴日留學,1922年又赴美國勤工儉學。1924年從美國留學回來以后,張聞天同蕭楚女等共產黨人一起,在重慶傳播新文化,主編《南鴻》周刊,開展反帝反封建的斗爭。
在重慶的半年時光,斗爭的實踐告訴張聞天,與舊社會的徹底決裂,單打獨斗是行不通的,而他與共產黨人的相處,使他“有了加入共產黨的動機”。1943年,他在談到是怎樣加入共產黨時說:“在重慶時期,我同共產黨人蕭楚女、楊闇公等熟悉,他們到處動員青年團員支持我的斗爭,同我結成了反對學校當局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我們間的關系是很密切的。這斗爭給了我很深的印象,使我思想上又起了新的變化。我深深覺得要戰(zhàn)勝這個社會,必須有聯(lián)合的力量,單靠個人的文藝活動,是做不到的,而共產黨是反抗這個社會的真正可靠的力量。此時,我有了加入共產黨的動機。”
1925年6月初,張聞天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他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9月,張聞天被推選進入蘇聯(lián)最高理論學府——紅色教授學院深造。因其沉著、風雅、有學識,黨內很多人都稱他“老教授”。
1931年1月,張聞天奉命回國,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成立時,他被指定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從此,他開始登上中國革命歷史舞臺?!?/p>
(責編/黃夢怡 責校/陳小婷 來源/《張聞天是怎樣走上職業(yè)革命家的道路》,張家康/文,《紅巖春秋》2020年第2期;《青年張聞天的四次人生選擇》,高秀清/文,《湘潮》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