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玉
(靖遠縣畜牧獸醫(yī)技術服務中心,甘肅 白銀 730600)
母豬作為豬場重要的生產基礎群,在豬場的生產發(fā)展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構建良好的繁育體系和生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后備母豬作為生產母豬群的主要來源,延續(xù)著豬群的更新和仔豬的供給,是豬群生產中必不可少的組成要素。在傳統養(yǎng)豬模式下,為提高母豬的生產成績,片面注重生產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預防保健,而將后備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放到次要位置,采取分散式管理,有的甚至與育肥豬群一同管理,造成后備母豬投入生產后成績不理想、淘汰率過高,影響豬場的整體生產效益。為切實加強后備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發(fā)揮后備母豬在養(yǎng)豬生產中的基礎性作用,結合規(guī)模化豬場的實際情況,本文就規(guī)范后備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提出了批次化管理,為全面提高母豬生產成績,增加養(yǎng)豬效益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1]。
批次化管理是利用生物技術,根據母豬群的規(guī)模,分群并按計劃組織批次生產,是一種母豬繁殖的高效管理技術[2]。該技術主要是在后備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過程中應用激素與外源誘情物等方式,達到控制體重、補充數量的目的,從而有效提高豬的生產力。現階段在批次化管理的應用上主要推行德式批次化管理和法式批次化管理,其主要目的都集中在控制后備母豬初情期和降低淘汰率上,在應用過程中各有優(yōu)缺點,縱觀二者優(yōu)勢,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在養(yǎng)豬實踐中,后備母豬的補充準備是保證后備母豬有效供應、保持母豬生產完整鏈條維系的基礎。前期后備母豬準備不足極易導致后期有效的后備母豬無法及時跟進,造成生產斷檔現象的發(fā)生。應用后備母豬批次化管理對有效掌握后備母豬的生長狀況和補充數量、及早調整后備母豬補充計劃、充分發(fā)揮母豬群的生產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后備母豬的投產日齡對提高母豬生產使用年限、充分發(fā)揮其最大生產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養(yǎng)豬生產中如果后備母豬的投產日齡掌握不當,過早投產,后備母豬發(fā)育不成熟,極易出現難產、產仔數少等問題;如果過大投產,母豬飼養(yǎng)年限過長,則會造成生產成本過高、養(yǎng)豬生產經濟效益降低等問題。
后備母豬的更新是維持豬群良好生產效益的基礎,大齡后備母豬淘汰是母豬群更新的必然趨勢。在豬群結構中,大齡后備母豬存欄量過大,占據大量的生產資源,造成豬群生產效益降低。應用批次化管理能建立合理有效的后備母豬更新機制,控制合理的大齡后備母豬淘汰數,實現母豬群穩(wěn)定有序的生產。
后備母豬的引進是更新豬群結構的必然舉措,是保證豬群良性生產的重要基礎。有計劃地引進后備母豬是引入優(yōu)良血統、保證豬群繁殖基礎的重要手段,對保證豬場正常運行、維持良好的生產秩序具有重要的意義。采用批次化管理能實現后備母豬的計劃性引進,避免因引進時間和引進數量不當造成豬群更新異常,引起生產斷檔現象的發(fā)生。
后備母豬的批次化管理是通過激素、營養(yǎng)、管理等方式調控后備母豬的生理機能,使其盡快達到投產標準,減輕非生產性投入比例,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在實踐應用中,應在全面掌握豬群結構和生產現狀的基礎上,采用激素控制、營養(yǎng)調控、管理調節(jié)的方式,綜合掌握后備母豬的體況、激素水平、投產日齡,達到合理控制、計劃生產、有序運行的目的。
后備母豬是豬群生產的重要資源,在應用批次化管理時首先要全面綜合分析豬群的現狀,從母豬總數、豬群結構組成、后備母豬占比等條件確定擬引進的后備母豬數,分析豬場的平均產仔數、窩產仔數、母豬淘汰日齡、后備母豬投產日齡、后備母豬使用年限、后備母豬非正常淘汰數的差異,分析豬場在豬群結構管理、后備母豬培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與國內國際領先生產水平之間的差距,為下一步有針對性地執(zhí)行后備母豬批次化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保證豬場生物安全的基礎上,按照批次化生產的要求,引入高生產潛力的后備母豬,盡可能減少后備母豬的非生產天數,最大限度發(fā)揮母豬群的生產力。在目前國內尚未明確后備母豬非生產天數計算標準的前提下,暫定250日齡為后備母豬的非生產天數計算標準,并以此為依據,合理布控后備母豬的淘汰率和更新率。在實踐中,應將母豬的更新率控制在35%~45%[3],依據斷奶仔豬數、返情母豬數、經產母豬數16周界限,采用三周一批次、四周一批次、五周一批次的方式提前確定后備母豬的補充數量,做到后備母豬的補充有計劃、可操作、能執(zhí)行。
據相關資料報道,在215~225日齡觀察到母豬發(fā)情并飼喂稀丙孕素,約95%的健康母豬可達標。生產實踐中,建議在180日齡時,給后備母豬注射1 000 IU血清促性腺激素,使它們建立穩(wěn)定的性周期[1];再依據豬場實際情況,進入定時輸精程序的健康母豬,有條件的先預淘汰5%再進入備選后備母豬群,使更符合健康要求、更具有生產優(yōu)勢、更具有飼養(yǎng)價值的后備母豬進入繁殖豬群[4]。
后備母豬的投產和發(fā)揮出良好生產性能與體內激素分泌狀況密切相關,在引進后備母豬后應充分利用外源激素和內源激素對它們進行誘情處理,激發(fā)體內雌激素分泌,使它們盡快達到投產標準。充分利用外源激素刺激,采用后備母豬和種公豬混養(yǎng)的方式,誘導后備母豬分泌雌激素,并逐步刺激達到預期閾值;在飼料中加入麩皮、米糠,增加粗纖維攝入,促進消化吸收,在控制生長速度的同時保證后備母豬生長發(fā)育的均勻度。利用短期優(yōu)飼,投產前在飼料中加入稀丙孕素和葡萄糖,將采食量提上去,為后期輸精授配工作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