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雅婧,冀來喜,王建朝,閆 敏,孫玉峰,郭 建,曹玉霞
(1.山西中醫(y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省針灸醫(yī)院,山西 太原030012)
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rbral artery type,CSA)是由于各種機械性和動力性因素,壓迫椎動脈,使椎動脈變窄、痙攣以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疾病[1-2]。該病以頸項部疼痛不適,伴頭暈、頭痛,甚者耳鳴、聽力減退,偶伴視力障礙等為主要臨床癥狀,體位改變可加重[3]。中醫(yī)根據(jù)該病臨床表現(xiàn)將其歸于“眩暈”“痹證”“頸肩痛”等范疇。針灸治療該病有獨特優(yōu)勢,可疏經(jīng)通絡、調和氣血,顯著緩解患者不適癥狀。但從長期療效看,由于患者住院時間較短且針灸的刺激作用不斷減弱,患者病情易反復發(fā)作,故出院后進行穴位埋線以鞏固療效,在臨床中取得較好的效果。本文從穴位埋線的作用優(yōu)勢出發(fā),淺析針刺后穴位埋線在椎動脈型頸椎病鞏固治療中的作用。
患者,男,54歲,2020年1月6日就診。主訴:頸項部疼痛,伴頭暈2年余。患者因長期伏案導致頸項部不適,伴頭暈,呈間歇性發(fā)作,勞累后加重。1年前曾于山西某醫(yī)院行針灸、拔罐等治療,病情好轉后出院,近日病情復發(fā),且因最近勞累癥狀加重,遂來我科就診。刻下癥:患者項部肌肉僵硬、疼痛,伴頭暈,體位改變可加重,精神欠佳,平素飲食可,睡眠不佳,舌淡、苔薄白,脈沉。查體:項部棘突間韌帶壓痛(+),斜方肌肌肉僵硬、壓痛(+),叩頂試驗(+)。影像學檢查示:頸椎退行性病變,曲度變直,C5~6頸椎間盤突出。為求進一步治療,門診以西醫(yī)診斷“頸椎病(椎動脈型)”、中醫(yī)診斷“眩暈”“項痹”收治入院。入院后行常規(guī)針刺治療,選擇0.35 mm×40 mm一次性毫針針刺風池(雙)、大椎、頸夾脊(雙)、率谷(雙)、百會、四神聰?shù)妊ㄎ?;若伴肩部不適,加肩井(雙)、天宗(雙)、肩貞(雙);若伴上肢不適,患肢加肩髎、臂臑、曲池、外關、合谷等。每日治療1次,每周6次,1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再進行埋線治療,患者取俯臥位,消毒暴露部位,取0.5~1.0 cm的00號羊腸線裝入9號一次性埋線針內,在C3、C5頸夾脊(雙側)、率谷、百會、天樞、足三里進行埋線,每月1次,1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隨訪至今,患者病情未復發(fā)。
按語:穴位埋線是針刺留針的繼承和發(fā)展,正如《靈樞·終始》所言:“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毖ㄎ宦窬€正是基于該理論發(fā)揮活血通絡、扶正祛邪、調整陰陽之效,下面從穴位埋線的彌補性、長效性、調節(jié)性進行論述。①彌補性。常規(guī)針刺刺激量小,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易產(chǎn)生耐受性,因此出院后,很多患者病情反復,又出現(xiàn)項部不適、頭暈等癥狀。而在出院后對患者進行穴位埋線,不僅可鞏固之前針刺治療的療效,還可減少患者進出醫(yī)院的次數(shù),方便患者的生活。②長效性。羊腸線在人體的軟化、分解、液化、吸收需要3~4周,埋線初期刺激較強,對于癥狀的緩解有很好的療效,后期均勻而持久的刺激可以延長治療周期,對于項痹、脾胃病等慢性疾病尤為適宜。③調節(jié)性。人體吸收羊腸線的整個過程,會調動機體各種功能,而且可以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huán),加快患者的炎性吸收和新陳代謝,還可改善患者的不適癥狀和機體狀態(tài)均。
該案患者有長期伏案史,頸部夾脊穴位于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之間,借助四海、氣街進行溝通,亦可疏通兩經(jīng)經(jīng)氣。頸部夾脊穴深層為交感神經(jīng),通過刺激頸部夾脊穴可調節(jié)神經(jīng),解除椎動脈的攣縮而緩解眩暈等癥狀[4];也有研究表明,刺激頸部夾脊穴可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流[5]。百會位于人體顛頂,為交會穴,且與頂葉相連;率谷位于人體頭部兩側,與顳葉相近,兩穴均與大腦有關[6],百會的體表投影為枕大神經(jīng)等,率谷的深層也有枕大神經(jīng)分布,而枕大神經(jīng)受到壓迫可導致眩暈。針刺上述穴位后行穴位埋線,可持續(xù)調節(jié)頸部肌肉的內外平衡,進而減少對椎動脈和交感神經(jīng)的壓迫,緩解患者眩暈癥狀。天樞和足三里屬于足陽明胃經(jīng),通過埋線可調理脾胃之氣,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可促進病情的恢復。
中醫(yī)治療椎動脈頸椎病的方法較多,針刺、艾灸、拔罐等均有較好療效,但從長期療效看,隨訪情況并不樂觀。因此,患者在針刺、艾灸等治療后,可應用穴位埋線療法延長治療周期,通過緩慢而持久的刺激延長療效,鞏固治療。該法不良反應少、患者痛苦少,可作為臨床治療頸椎病的新思路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