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旭
藏在深山人未知,竹林深處有人家。
從榕江縣平江鎮(zhèn)向東北出發(fā),我們在群山間蜿蜒前行,路過一片挺拔高聳的楠竹林,郁郁蔥蔥,給陰郁的冬天增加了幾許盎然生機,隨行的潘老師說,見到竹林就代表我們快到了。
果不其然,幾分鐘后,一個頂端立著兩把蘆笙的簡樸寨門顯現(xiàn),我們來到了此行目的地——滾仲村。
藏在群山環(huán)抱間的滾仲村是一個苗漢聚居,以種、養(yǎng)殖業(yè)為主的傳統(tǒng)村落,這里的人們過著傳統(tǒng)的男耕女織、晨出暮歸的農(nóng)耕生活。
正午的滾仲村十分安靜,偶見孩童和黑乎乎的小狗在寨中的小廣場嬉戲。駐村的潘書記告訴我們,滾仲人喜歡跳蘆笙舞,俗稱踩歌堂,每逢節(jié)慶,都要在小廣場熱熱鬧鬧地跳起來。
我們一邊欣賞著村中枯李樹、竹籬笆和老木樓構(gòu)成的冬日美景,一邊去往黔東南州州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苗族蘆笙舞的代表性傳承人楊勝金老人家了解苗族蘆笙舞的情況。
路過一籬笆邊的小木房時,一個少女跑出來和我們打招呼,三兩句交談后,少女說楊勝金老人是她的堂爺爺,她正要去與嬸嬸們學繡花,邀我們同行。
沒多遠就見枯李樹下的院壩里,幾個身著艷麗苗族服飾的婦女和一小女孩圍坐在火盆前,大人繡花,女孩翹首觀看,一片歡聲笑語。
我們在堂屋見到了楊勝金老人,房間的墻壁上掛滿了老人帶隊出去表演苗族蘆笙舞的照片。七十多歲的楊勝金是名退休老師,興許是經(jīng)常吹奏蘆笙,精神十分矍鑠,雖已退休,但他常常去村里的小學教孩子們吹蘆笙。
據(jù)介紹,在整個榕江縣做笙管的竹子(羊竹)只有滾仲和計擺兩地才有生長,所以滾仲的苗族蘆笙制作技藝和蘆笙舞享有盛名。
老人告訴我們,滾仲的蘆笙舞承載著滾仲人的辛酸發(fā)展史,過去滾仲曾繁極一時,苗王統(tǒng)治時修城墻、城門,設(shè)衙門,創(chuàng)造了一個“三千滾仲,八百養(yǎng)庸,七百養(yǎng)乃”的盛世,滾仲人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明末清初,朝廷加強對少數(shù)民族的管轄,打壓滾仲,苗王奮起反抗,最終不敵朝廷兵敗,幸存下來的人們被迫帶著心愛的蘆笙背井離鄉(xiāng)。光緒、民國年間前后,流散各地的人們陸續(xù)返回故里,沉寂了一百多年的蘆笙才重新回響在這高山之巔。
滾仲蘆笙舞再現(xiàn)了滾仲苗族人民遷徙和定居后的許多生活畫面,舞蹈不但有很高的藝術(shù)欣賞價值,而且為世人研究滾仲這支苗族支系的歷史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信息。
在我們的邀請下,楊勝金老人在院子里為我們吹奏了一曲婉轉(zhuǎn)悠長的蘆笙,身著苗衣的小女孩西西跟著蘆笙翩然起舞,讓我們很是感動。
滾仲的男女老少都穿苗衣,干活穿便裝,過節(jié)著盛裝。除了在地里勞動外,婦女的閑暇時間就是刺繡做衣服,他們制作的苗族“百鳥”服飾工藝精美,盛裝白羽衣更是精美絕倫。
在楊勝金老人家的院壩里,少女楊秀云和她的嬸嬸們手中的繡針飛舞,五顏六色的線來回穿梭,一個個精致的圖案慢慢成形。
楊秀云告訴我們,別看繡一個圖案要不了多長時間,但做成一套盛裝往往要花上幾年的時間,從領(lǐng)口、衣袖、套袖、衣襟、盤肩、衣腳、圍裙、褲、裙、綁腿(裹腳)等都要繡上精美的花鳥圖案,還要用鴨和鵝的白羽毛洗凈曬干置于外裙底邊。
在我們的央求下,楊秀云回家為我們換上了美麗的盛裝,苗家姑娘穿盛裝極其復雜,一般由同性長輩幫忙,從梳妝打扮到綁腿、穿圍裙、上衣,佩戴銀飾,捆發(fā)帶頭飾,往往要花上一兩個小時,換上盛裝的楊秀云多了幾分苗家少女的嬌羞,雖未上妝容,但一顰一笑都讓人陶醉。
隨后,熱情的楊秀云給我們做了一回向?qū)В瑤е覀兛幢榱苏拥母鞣N美景,聽她講述了各種苗族習俗和趣事,還習得了一兩句簡單的苗話,偶遇老阿媽打招呼,隨行的潘老師用苗話開玩笑地問:“我們?nèi)齻€誰最漂亮?”得一句“你們?nèi)齻€都漂亮”的回答時,我們都笑開了花,山鄉(xiāng)的人們就是這么淳樸暖心。
天色暗淡時,我們與阿妹、阿媽、阿公告別,想起小時候與家人的別離也是如此,留下一縷鄉(xiāng)愁,帶著一份溫情,我們辭別滾仲。(責任編輯/謝予謙)
村寨信息:
區(qū)位:黔東南州榕江縣平江鎮(zhèn)滾仲村
交通:貴陽—廈蓉高速—211國道—江育街—滾仲村
鄉(xiāng)村特色:滾仲村是典型的苗寨,這里蘆笙悠揚,逢苗族節(jié)慶到村子里,都能看到苗家人在村子蘆笙場上吹奏蘆笙、跳蘆笙舞。在村民家里轉(zhuǎn)一轉(zhuǎn),還能欣賞到手巧的苗家姑娘的刺繡作品。當然,這里苗家長桌宴上的美食也非常值得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