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博
(菏澤學院 山東·菏澤 274000)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發(fā)展下,國家化的人才需求也逐漸增多,我國與俄國之間建立了廣泛的外交關系,對俄語人才的培養(yǎng)也愈加重視。在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的專業(yè)水平,語言能力等加以強化,同時還要對學生的思想認知、政治意識以及道德素養(yǎng)等方面不斷的提高,這樣才能夠符合新時期對人才的需求。
高校教育教學體制的改革下,課程思政已經(jīng)成為對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的新趨勢和新模式,教師積極轉變以往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式,將思政教育的內(nèi)容滲透到《大學俄語》中,首先能夠對學生的思想認知和道德素養(yǎng)等方面加以培養(yǎng)和提高,同時也可以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課程之間的互動,提高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進而符合“立德樹人”的教學要求。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講,除此學習俄語,基礎比較薄弱,對俄語國家的文化以及歷史等方面還不夠了解,因此融合思想政治的教學內(nèi)容,能夠實現(xiàn)中外文化之間的碰撞,使得學生在對比中掌握知識,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使得《大學俄語》的課程教學更加深入化與全面化。
其次,現(xiàn)階段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更高,尤其對于外語的學習,多元文化的交融之下,更需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養(yǎng)成高度的責任感,在學習俄語,理解俄語國家文化的同時,也要積極弘揚中華文化,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力量和養(yǎng)分,課程思政有機的融入到《大學俄語》教學中,能夠顯著的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促進其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滿足社會的發(fā)展需求。課程思政主要是站在思想政治的基礎上,將《大學俄語》作為依托,為學生打造出全程化與全面化的育人模式。在課程思政中,教師不僅為學生提供專業(yè)知識方面的教學,還需要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加以提升。
此外,課程思政是對專業(yè)課程與思政課程進行了有效的整合,讓思政教育能夠滲透到《大學俄語》中,使得思政教學與《大學俄語》教學,更加多元化與生動化,學生的接受能力更強,引導和教化價值也會更高。這就需要教師明確《大學俄語》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上,展示出課程思政的特色,通過結合教學案例、學習項目、實踐交流等模塊,使得《大學俄語》教學更具人文性。
雖然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大學俄語》教學的效率有了極大的提升,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還需要教師充分的認識到課程思政的內(nèi)涵,準確的抓住課程思政與《大學俄語》之間的契合點。課程思政要求對學生的情感認知、思想素質、文化素養(yǎng)以及價值觀念等多個方面加以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夠展示出課程思政的價值。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教師在進行《大學俄語》教學的過程中,依然單純的為學生講解理論性的知識,傾注于更多的精力在單詞記憶、句型學習和口語練習中;課程思政的效率還不夠高,沒有為學生設置更加清晰的課程思政學習目標,導致學生的重視程度也不高。
其次,教師和學生在課程思政中,互動性不高,對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思想道德素質等方面的要素還不夠了解,制定的課程思政內(nèi)容與學生的成長需求之間難以匹配。加上有些學生除此學習俄語知識,基礎相對比較弱,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僅僅依靠簡單的記憶就想要掌握俄語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課程思政的引導下,讓學生從不同的文化差異,更多的口語應用、聽力練習等方面展開學習,才能夠將課程思政模式靈活的應用到大學俄語中。此外,在課程思政的模式下,《大學俄語》教學中的評價方式還比較單一,沒有將思想政治的內(nèi)容滲透到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中;很多教師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標準,忽略了日常的評價和思想認知方面的評價,這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大學俄語》教學中,設置與思想政治相關的主題學習活動,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民族主義,文化自信感,讓大學生能夠對我國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等多個方面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尤其在提升大學生俄語水平的同時,增強我國的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軟實力,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主要力量。
由于歷史、經(jīng)濟以及政治等多個方面的影響,每個國家和民族之間都有不同的文化和習俗,在《大學俄語》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俄國的文化,更有助于學生掌握俄語知識,增強俄語技能;同時在中外文化的對比中,能夠更好的滲透課程思政的相關內(nèi)容。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中國與俄語國家的餐桌文化,見面禮儀等,幫助學生增強文化素養(yǎng),同時還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優(yōu)秀的俄語音樂或者影視作品等,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讓學生在以后的工作或者生活中,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禮貌風范,將學生塑造成為具有良好品格和素質的人才。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有關思政的俄語寫作題目,如:感恩、誠信、理想、信念等,組織班級內(nèi)部進行寫作或者演講比賽,活躍俄語教學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對《大學俄語》學習的熱情,進一步升華課程思政的主題,進而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大學生。
此外,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師還應該融合《大學俄語》的學習特征,為學生設置出融合思想素質、政治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以及專業(yè)素養(yǎng)為一體的綜合性的評價體系。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加以評價與考核,引導學生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并在學習俄語知識的同時,也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加以提升。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日常評價、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自我評價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能夠參與到課程思政的評價階段中;這樣教學評價才會更加合理化與科學化。不僅如此,教師還需要在評價中,鼓勵學生積極糾錯,增強對《大學俄語》學習的自信心。雖然對于初次學習俄語的學習來講,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只有通過不斷的突破與積累,有效的練習與消化,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并在思想上形成高度的重視,《大學俄語》的重點與難點就會迎刃而解。
課程思政在《大學俄語》教學中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教師應該積極的尋找俄語教學與思政教學之間的銜接點,然后將思政教育的知識,靈活的滲透到俄語教學中,對學生的思想認知、政治素養(yǎng)以及道德修養(yǎng)等多個方面加以提升,使得學生能夠全面發(fā)展。其次,在俄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優(yōu)化教學的思路,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越性,直觀化并具體化的融合思政教學的內(nèi)容;同時教師還應該設計出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從對話、角色扮演、場景再現(xiàn)中,引導學生感悟《大學俄語》中的思政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