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第一份《世界聽力報告》。報告指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聽力受損,聽力損失影響全球超過15億人。
聽力受損同視力受損一樣,危害巨大? 增加安全風險。聽力損失者的聽覺敏感度降低,往往無法通過行車聲、鳴笛聲、警報聲等來感知、判斷周圍環(huán)境,難以及時遠離潛在危險,因此更容易發(fā)生交通事故等意外。
損害大腦健康。研究顯示,與聽力正常者相比,聽力損失者每年會喪失更多腦部細胞,大腦負責處理聲音及語音的區(qū)域萎縮得尤其明顯。
造成社交隔離。聽覺損失不僅是身體能力的損失,還意味著社交溝通障礙的增加,會引發(fā)隔離感、社交退縮和沮喪等負面情緒,人因此變得越來越封閉,心理疾病隨之而來。
影響成長發(fā)育。對于正處于聽覺發(fā)育期的兒童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聽覺刺激,不僅會造成語言發(fā)展緩慢,影響吐字清晰度,還會間接對學習、認知能力、心理等產生一定影響。
是誰偷走了你的聽力? 日常生活中,要警惕這些傷聽力的事情:長時間戴耳機。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人們會不自覺地將耳機音量調高,近距離、長期、過量的刺激會使聽毛細胞受損,導致耳朵疼痛、耳鳴、重聽甚至聽力下降。更為嚴重的是,聽毛細胞的數(shù)量是固定的,一旦細胞死亡,聽力損害將是永久性的。歐盟的一項調查報告稱,耳機聲音超過85分貝,時長超過30分鐘,就可能引起暫時性聽力下降;如果耳機音量超過89分貝,每天使用超過1小時,持續(xù)5年就可能永久喪失聽力。
常去KTV、夜店。嘈雜環(huán)境中的噪音很大,KTV、酒吧等背景噪音更可高達110分貝,完全可以短時間“偷走”聽力。因此,去夜總會、迪廳、酒吧、體育賽事等嘈雜場所時,“間歇式”離開能讓聽覺器官得到短暫的休息,有助減少接觸噪聲的總時長。
樓層住得高。地面嘈雜,有“拔音”的效果,導致高層室內噪音也較大,應減少開窗或常備防噪耳塞。
開車時開窗。開車(車速較快)時,風噪聲可能會超過100分貝,這對聽力損傷很大。大聲鳴笛、車內大音量聽歌等,同樣會對耳朵造成傷害。
除了以上問題,中耳炎、中耳積水、慢性中耳炎、耳毒性藥物、長期在噪音環(huán)境中工作等也會影響聽力。
(《十堰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