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諾 桂濤
見到譚榮輝是在中國農(nóng)歷除夕,他個子不高,穿著其標志性的定制唐裝,眼睛一笑就瞇了起來?!鞍醇亦l(xiāng)的傳統(tǒng),今天要往灶王爺塑像的嘴巴上抹蜂蜜,讓他上天言好事?!痹诿绹錾?,接受西方理念,卻像任何一位家鄉(xiāng)的老人一樣保留著對中國古老神明的敬畏,這樣的反差令人意外。他說這是小時候媽媽告訴他的,他一直記得。
面對這位貌不驚人的老人,旁人很難想象,中餐進入西方高檔餐飲界發(fā)展,有這位“西方中餐大師”的巨大功勞。
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一夜成名
39年前,譚榮輝成名于《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1981年,該報用兩大版篇幅,報道譚榮輝和他在舊金山教授制作的正宗中餐,這讓他在全美一夜成名。但此前幾十年,中餐跨不出西方人的外賣菜單,逃不脫低端、油膩甚至骯臟的印象。
譚榮輝成長于芝加哥唐人街,少年時在鄰居中餐館后廚打工的日子是他第一次完整地接觸到中國餐飲。唐人街最多的是中餐館,最多的客人是華人;菜單往往有兩份,原版的給“中國胃”,改良版的給西方食客。正宗的炒飯、豬肉、餛飩湯,西方食客不懂,“他們只喜歡熟悉的厚牛排和根本不是中國來的‘幸運餅干”。
“中國美食到了美國,為了生存,必須迎合美國人的口味。美式中餐與正宗中餐基本屬于兩大門派,就算食材一樣,烹調(diào)制法與味道依舊是兩回事?!弊T榮輝感到很遺憾,“從前的華人只會開餐館,客人也以華人為主,幾代人都走不出唐人街。但我決意不要重復(fù)這樣的日子?!?/p>
譚榮輝跟著唐人街的鄰居叔叔們鍛煉出了精明的商業(yè)頭腦,到舊金山開辦了中餐烹飪學(xué)校。對于自己的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他很坦誠:“只要經(jīng)營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李小龍可以把武術(shù)全球化,我是否也可以把中餐全球化?”
芝加哥唐人街的鄰居們教給譚榮輝的,除了家鄉(xiāng)精湛的烹飪技藝外,還有中國人的飲食文化、餐桌禮儀?!拔液芨吲d媽媽沒有忘記教給我中國根,這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直給我很大力量,這些傳統(tǒng)也是我們保留自我文化認同的一種方式?!弊T榮輝說。
與不少名人因“吃”結(jié)緣
登上《紐約時報》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個重大機遇。這一次的驚艷亮相讓譚榮輝接到了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拋出的橄欖枝,他們邀請他去英國主持美食節(jié)目,教授中餐烹飪。
“黃色的臉”“細細的小眼睛”“矮小的個子”——譚榮輝不是沒有過自我懷疑。他與電視上典型的精致靚麗的西方美食明星形象相去甚遠。但彼時的英國,古典貴族文化的影響力逐漸被削弱,新興流行文化的熱度上升,再加上下館子價格高,家家以親自下廚為時髦,樂得跟著電視里的美食明星學(xué)習(xí)廚藝。借著這股東風(fēng),譚榮輝將中餐的精巧與獨特帶到了英國觀眾面前。
經(jīng)此一秀,中國菜以其新穎的形式和精細的烹飪技法,很快成為英國人餐桌上的新寵。譚榮輝由此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美食明星,并產(chǎn)生了后勁頗大的“譚榮輝效應(yīng)”。譚榮輝將中式炒鍋引入英國,一經(jīng)推出,就有不少商家慕名尋求合作。現(xiàn)在英國平均每8個人中就有1個買過他的“譚榮輝”牌中式炒鍋,英國人甚至授予他“炒鍋明星”的親切稱號。
BBC電視節(jié)目之外的譚榮輝,在英國掌勺各大宴席,與不少名人因“吃”結(jié)緣。他負責(zé)過首相府國宴,也為上世紀90年代的曼聯(lián)足球隊做過中餐。
BBC“中餐教父”、英國人最愛的“炒鍋明星”、非凡英國形象大使、大英帝國官佐勛章(OBE)獲得者……這些都是外界賦予譚榮輝的標簽,但他對自己的定位始終很清晰——授業(yè)者。“我不自詡做什么名廚,更愿意當一名老師。”他平靜地說,“通過我教授的烹飪,讓人們認識到正宗的中餐文化,并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吃得更有味兒,生活得更好,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張曉瑪摘自新華社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