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先發(fā) 陳志敏
江西省南城縣中醫(yī)院骨外科 344700
脛骨平臺骨折一般由間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目前主要采用支撐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其中內固定術種類較多,包括單支撐鋼板內固定術、雙支撐鋼板內固定術、T形支撐鋼板內固定術、鎖定鋼板內固定術等。采用鋼板內固定術的療效要明顯優(yōu)于傳統固定術,鋼板內固定術有利于術中保留較多的血供區(qū)域,更好地達到解剖復位,促進骨折愈合[1],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本文為比較雙支撐鋼板與T形支撐鋼板內固定術對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84例作為觀察對象,將其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2例。對照組年齡25~51歲,平均年齡(38.32±2.56)歲,男20例,女22例,其中車禍10例,墜落摔傷16例,撞擊16例,Schatzker 分型:Ⅱ型15例,Ⅲ型27例;觀察組年齡28~50歲,平均年齡(36.05±3.54)歲,男25例,女17例,其中車禍8例,墜落摔傷21例,撞擊13例,Schatzker 分型:Ⅱ型13例,Ⅲ型29例。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及家屬了解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 (1)CT 檢查確診存在脛骨平臺骨折,影像學診斷符合脛骨平臺骨折的診斷標準[4];(2)經X線檢查不存在手術禁忌證;(3)脛骨平臺骨折時間<3周;(4)無先天性脛骨、腓骨、股骨發(fā)育畸形。
1.3 排除標準 (1)出現其他肢體骨折患者;(2)肝腎功能異常者;(3)出現軟組織損傷、神經血管損傷者;(4)嚴重外周血管疾病者;(5)中途退出者。
1.4 方法 入院后對兩組患者進行CT、X線檢查確認脛骨平臺損傷部位,對患者進行消腫、止痛等常規(guī)治療,同時注意防止血栓形成。對照組行雙支撐鋼板內固定術,漂浮體位,全身麻醉,下肢綁縛止血帶,在膝關節(jié)后內側做8~10cm長的手術切口,充分暴露脛骨內側平臺與脛骨后側緣,復位干預骨折部位,在患者脛骨平臺內測固定鋼板。在膝關節(jié)外側作8~10cm長的手術切口,充分暴露脛骨外側髁、膝關節(jié)外側髁。將骨膜剝離子置入關節(jié)面下方, 向上頂撥復位塌陷的關節(jié)面,填充松質骨,X線檢測關節(jié)面是否良好。將支撐鋼板固定于脛骨平臺外側,止血、縫合傷口。觀察組行T形支撐鋼板內固定術,漂浮體位,全身麻醉,下肢綁縛止血帶,在膝關節(jié)的后內側處做“L”形切口,手術刀橫向以平行于膝關節(jié)后側皮膚的方向,順著腓腸肌內側轉向直至“L”形切口長度13~15cm,充分暴露脛骨平臺關節(jié)面并進入關節(jié)囊內,探查脛骨平臺、半月板、交叉韌帶損傷情況。用骨膜剝離子向上頂起塌陷的關節(jié)面,取自身髂骨填充使其充分復位,消除關節(jié)面裂隙,選用3.5mm T形支撐鋼板塑形后置于后外側平臺,止血、縫合切口。術后次日拔除引流管、導尿管,行負壓吸引24~72h,術后3d行被動訓練,第7~10天行膝關節(jié)屈伸功能鍛煉。
1.5 觀察指標 (1)記錄手術過程,比較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觀察兩組術后骨折愈合時間;(2)采用FMA評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比較兩組術后下肢運動功能,得分與下肢運動功能呈正比;(3)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觀察患者出現畸形愈合、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僵直、深靜脈血栓等術后并發(fā)癥的情況。
1.6 療效評定標準 術后6個月后,采用Rasmussen評估標準對兩組患者術后膝關節(jié)恢復情況進行評價[2]:優(yōu):Rasmussen總分≥80分;良:Rasmussen總分70~79分;中:Rasmussen總分60~69分;差:Rasmussen總分<60分。膝關節(jié)恢復優(yōu)良率=(優(yōu)+良)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術后膝關節(jié)恢復優(yōu)良率比較 術后觀察組膝關節(jié)恢復優(yōu)良率為92.8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194,P=0.023<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膝關節(jié)恢復優(yōu)良率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6個月下肢FMA評分、Rasmussen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FMA評分、Rasmussen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FMA評分、Rasmussen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增加(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顯著增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FMA評分、Rasmussen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術中及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P<0.05),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較對照組顯著減少(P<0.05);兩組術后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中、術后相關指標分析
2.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52%,與對照組的19.0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75,P=0.350>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n)
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多伴有骨折移位嚴重、關節(jié)面下陷、壓縮骨折、關節(jié)面不平整、骨塊向外裂開移位等復雜狀況,臨床上多采用手術內固定術[3],其中雙側鋼板內固定術又優(yōu)于單側鋼板內固定術。黃景學[4]發(fā)現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并發(fā)癥更少,且強調術后加強康復鍛煉的重要性。楊耿華等[5]分析高能量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采用雙鋼板內固定術治療的療效,研究發(fā)現經過雙鋼板內固定治療后的患者在手術愈合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采用單鋼板治療的患者。脛骨平臺骨折中多采用患者的自體骨移植來降低排斥反應發(fā)生,促使骨折斷端更好地愈合。T形支撐鋼板具有良好的固定強度,穩(wěn)定性好,馬海召等[6]通過分析比較觀察組(采用T形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與對照組(采用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的相關指標發(fā)現T形鋼板內固定術在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方面均具有優(yōu)勢。本文對比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及術后恢復情況,發(fā)現T形支撐鋼板內固定術組手術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顯著少于雙支撐鋼板內固定術對照組,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這與雙支撐鋼板內固定手術中需要雙側肌間隙予以固定,進而增加出血量具有一定聯系。術后觀察組FMA評分和Rasmussen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其與觀察組T形鋼板內固定術中對軟組織、膝關節(jié)周圍的損傷更小等因素相關。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52%,低于對照組的19.05%,表明T形鋼板內固定術更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無論是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還是術后疼痛及膝關節(jié)、下肢運動功能恢復,T形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療效均優(yōu)于雙支撐鋼板內固定術,有一定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