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忠(前排右二)生前和同學們合影
病重之時得到同學承諾:“你安心治病,我們會照顧好你爸媽?!?/p>
蔣忠家住湖南省長沙縣安沙鎮(zhèn)鼎功橋村壩上屋組。2018年3月,46歲的他不幸被確診為黑色素瘤。6 月30 日,楊健等同學來探望,臨別時,大家合影留念。身形瘦弱的蔣忠被眾人簇擁在中間,憔悴的臉上帶著一絲笑意。
誰曾料到,這竟成了蔣忠生前的最后一張照片。
楊健也是鼎功橋村人,與蔣忠家隔著一條河。他們一起上小學、初中,玩得很好。蔣忠的父母會釀酒,楊健去他家玩時,調皮的兩人常會偷偷嘗一嘗。有好幾次,他們偷喝酒被大人逮個正著,屁股免不了挨幾下打。不過兩人都不在意,下次照樣偷喝。對于楊健來說,那是他年少時最美好的記憶。
長大后,楊健離開家鄉(xiāng),成了一名獸醫(yī),仍經常和蔣忠打電話閑聊。同學們也建有微信群,每年會安排一次聚會,大家都很踴躍。但2017 年的同學會,蔣忠突然缺席了。楊健聯(lián)系他詢問原因,他說:“我身體不太好,不過不是什么大事,你們不用擔心?!睏罱‰[約感覺到,蔣忠有些故作輕松,但也沒有多想。
2018 年3 月,楊健從老鄉(xiāng)那里聽說蔣忠病得不輕,趕緊給他打電話“逼問”。蔣忠這才吞吞吐吐地承認:“湘雅醫(yī)院的醫(yī)生說我得了黑色素瘤。”
楊健把這個消息發(fā)到微信同學群里,約大家前去探望。面對同學的關心,蔣忠有些哽咽:“幾個月前,我的左腳腳跟處長了一個黑色的瘤,開始沒怎么在意,誰知這個瘤越長越大,又疼又癢。我去醫(yī)院一查,說是黑色素瘤。我真沒想到會得這么重的病,本來不想跟你們說的。”
黑色素瘤是一種高度惡性腫瘤,多發(fā)生于皮膚,占皮膚惡性腫瘤的第三位,除早期手術切除外,缺乏特效治療,而且預后差。
蔣忠的父親蔣云祥患有阿爾茨海默癥,母親劉小芳中風癱瘓已7 年,妻子王獻萍除照顧兩位老人和10 歲的兒子小翼,還要抽時間到附近加油站打零工貼補家用。生病前,蔣忠是家里的頂梁柱;他生病后,家里一下子塌了天,整天愁云慘淡。
2018 年3 月底,當地政府考慮到蔣忠的病情,把他家納入低保。但這根本解決不了他高額的醫(yī)療費。光前期治療,他就欠下數萬元外債。
“我不想再拖累家人,早點死了,還能省點錢?!笔Y忠心情沮喪,不愿繼續(xù)接受治療。楊健、李迎、周大偉和楊青等同學不斷鼓勵他:“別放棄,醫(yī)藥費的事,我們來想辦法?!?/p>
很快,微信同學群里掀起一場愛心捐款,籌得錢款4.8 萬元。當地政府了解蔣忠的情況后,也積極開展幫扶工作,為他募捐了10 多萬元錢。
2019 年6 月底,蔣忠進入長沙市第八醫(yī)院接受治療,微信同學群又展開一場募捐,給他送來1.8萬元愛心款。
然而,蔣忠住院沒幾天,病情迅速惡化,人很虛弱,說話困難,他費力地拉著楊健的手:“家,家里,爸媽……”楊健和同學們守在病床邊,十分難過。大家知道,蔣忠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父母,便紛紛向他承諾:“你安心治病,我們會照顧好你爸媽?!薄皠e擔心,這個家有我們,垮不了?!薄耙院笏麄兙褪俏覀兊陌謰?。你盡管放心?!?/p>
聲音很輕,承諾很重,在蔣忠耳邊,擲地有聲。因臉部肌肉已不受控制,他努力而艱難地笑著,向大家表示感謝。這個僵硬的笑容,深深烙印在每個同學心里。他們知道,這笑容中有感激、有期盼、有依戀,更有不舍。
2019 年7 月4 日,蔣忠病情惡化,不幸去世。
“不管有多少人,我們給蔣忠父母的,每月都是2000 元?,F在我們每人每月分攤77 元左右,其實就是男同學少抽一包煙,女同學少吃一點零食?!?/p>
蔣云祥夫婦老年喪子,王獻萍中年喪夫,一家人痛不欲生。悲傷過后,他們做出一個重大決定:捐獻蔣忠的眼角膜。王獻萍說:“阿忠生前得到太多好心人的幫助,我們也想為社會做點事,本來想捐獻阿忠遺體的,但因為病情,不具備捐獻條件,醫(yī)生說他唯一可用的只有眼角膜。我想,阿忠肯定也和我們有一樣的想法?!?/p>
楊健等人幫著蔣云祥夫婦料理完蔣忠的后事,把贍養(yǎng)兩位老人的事提上了日程。很快,一個由26 名同學組成的愛心群成立,群的名稱為“與愛同行”。
楊健、李迎、周大偉等同學商量后,決定采取一種細水長流的資助方式,對蔣忠父母進行愛心贍養(yǎng)??紤]到蔣云祥每月優(yōu)撫和低保金加在一起約2000 元左右,大家決定也按每月2000 元的標準,由26 人分擔,每月初由同學代表送給蔣忠父母,直到老人百年。
楊健說:“不管有多少人,我們給蔣忠父母的,每月都是2000 元?,F在我們每人每月分攤77 元左右,其實就是男同學少抽一包煙,女同學少吃一點零食?!?/p>
2019 年10 月初,楊健和李迎等人帶著水果、魚、肉和營養(yǎng)品來到蔣云祥老人家?!笆Y爸爸、蔣媽媽,我們來看你們了?!比诉€沒進門,聲音就傳了進去。蔣云祥顫顫巍巍地開門,揉了揉眼睛:“誰呀?誰來了?”楊健趕緊上前,把老人扶到門旁的一把椅子上坐下:“蔣爸爸,是我,小楊,蔣忠的同學?!?/p>
蔣云祥年輕時,曾在沈陽當兵,是一名空軍戰(zhàn)士,一輩子鐵骨錚錚,流血流汗不流淚。但聽到兒子的名字,老人的淚水模糊了雙眼:“阿忠,阿忠走了……”看到老人難過的樣子,楊健他們也忍不住紅了眼眶。
大家把帶來的東西放到屋里,陪著兩位老人說話。楊健來到蔣忠母親劉小芳病床邊,把裝著錢的信封遞到老人手里:“蔣媽媽,這是2000 元錢,你留著當這個月的生活費,下個月初,生活費我們還給你送過來?!?/p>
滿頭白發(fā)的劉小芳連連搖頭:“不行,怎么能要你們的錢呢?我兒媳婦又去加油站干活了,能掙一點,夠我們簡單過日子了?!闭f完,她朝門外喊:“老頭子,老頭子,快進來,給孩子們倒點水喝?!?/p>
“我們自己來,別客氣?!崩钣蜅钋嗾f著,去拿熱水瓶,卻發(fā)現倒出來的都是冷水。已不知用了多少個年頭的熱水瓶,顯然已沒了保溫功能。李迎心頭一陣難過,暗暗囑咐自己:下次來,一定記得買兩個熱水瓶。
在蔣云祥家的兩三個小時,楊健他們幫忙打掃屋子,還做了一頓豐盛的飯菜。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大家的關愛,悄無聲息地治愈著這對老人的心傷。
“你是小楊,你是小李,還有小周、小張……”蔣云祥挨個看著孩子們,嘴里念念叨叨,似乎要把他們的長相都記下來。
“老頭子,你記不住的,別讓孩子們看笑話。”老伴的話,讓蔣云祥一臉不服氣:“誰說我記不住,我腦子沒毛病?!币慌缘臈罱兹吮焕先说脑挾盒α恕N堇镆幌伦恿撂闷饋?,曾經的悲傷仿佛都被笑聲趕走了。
臨別,楊健特意提醒老兩口:“錢放在蔣媽媽的枕頭底下了,別忘了?!笔Y云祥和老伴熱淚盈眶,目送他們離去的背影,喃喃道:“都是好孩子,好孩子呀!”
“阿忠,你放心,這么多孩子經常來看我們,關心我們,我們過得很好?!?/p>
“我們幫蔣忠媳婦小王找個安穩(wěn)一點的工作,這樣,家里好歹有個固定收入?!睆氖Y云祥家出來,楊健等人把這個倡議發(fā)到“與愛同行”微信群。人多力量大,一起想辦法。與此同時,楊健聯(lián)系當地的“渡船頭公益組織”,解決了蔣忠兒子的讀書費用問題。
2019 年11 月初,楊健和李迎、羅偉、馬華、范向陽、熊軍等同學一起,照例給蔣云祥夫婦送來2000 元錢。這次,蔣云祥一眼就認出了他們:“小楊、小李,還有小馬,你們都來了?!贝蠡飪杭润@訝又感動,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居然清楚地記住了他們這么多人。
愛心代表到蔣忠家里看望家人并送去同學們眾籌的贍養(yǎng)金
細心的李迎看到劉小芳老人床上的毛毯破舊不堪,立馬和楊健一起到附近超市選購新的:“我們要選擇最軟最舒服的那種,老人用的衣服和床上用品,都要以柔軟服帖為好?!?/p>
這晚,大伙兒在老人家包了一頓白菜豬肉餡餃子。蔣云祥特意盛了滿滿一盤,放在兒子的遺像前:“阿忠,你最愛吃這種餡兒的餃子,盡管吃吧,小楊他們包了很多?!?/p>
劉小芳也被李迎從床上攙扶到輪椅上,老人精神明顯好了許多,和大家圍坐在一起,一口一個餃子,邊吃邊對著兒子的遺像說:“阿忠,你放心,這么多孩子經常來看我們,關心我們,我們過得很好。”
楊健特意把26 個同學的名字寫在一張紙上,遞給蔣云祥:“蔣爸爸,雖然阿忠走了,但以后你和蔣媽媽就多了26 個兒女,我們的名字和聯(lián)系方式都在這上面,以后有事隨便找我們哪一個都行?!笔Y云祥接過那張紙,像寶貝一樣,放到自己床頭。
平日里,同學們只要有空,就會約著一起來探望老兩口,送上一些日常用品和衣物等,有時還會給蔣忠的兒子買些課外書和學習用具。
2020 年1 月19 日,臨近春節(jié),同學們忙著給蔣云祥夫婦置辦年貨,打算提前跟老兩口和蔣忠的妻兒吃一頓團圓飯??紤]到這段時間蔣云祥家里的田地屬于休耕期,大家就買了很多米、面、油等,還給老人買了取暖用品。
這天清早,同學們一到蔣云祥家,就像到自己家一樣,忙活開了——貼春聯(lián)、洗菜淘米、掃地擦桌,大家分工合作,屋里屋外很快就有了過年的喜慶氛圍。李迎和幾個女同學為蔣云祥精心選購了幾頂帽子,一頂頂地給他試戴。老人不停地笑著,嘴巴就沒合攏過。
“蔣爸爸、蔣媽媽,明年,后年,大后年……我們每年都來陪你們吃團圓飯,陪你們一起吃到100 歲。”團圓桌前,大家笑著給蔣云祥夫婦拜年并送上祝福。
然而,誰也沒想到,大家陪兩位老人吃的第一頓團圓飯竟成了最后一頓。2020 年6 月25 日凌晨,劉小芳不幸病逝,26 個同學一起趕來,按照當地習俗,以子女的身份,為老人料理了后事。
老伴去世,蔣云祥悲傷過度,身心受到重創(chuàng),身體一日不如一日。7 月12 日,蔣云祥也離開了人世。26 個“子女”強忍悲痛,送了老人最后一程。
兩位老人相繼過世,讓這個原本稍有起色的家又陷入悲傷之中。王獻萍帶著年幼的兒子小翼,日子很不好過。楊健和同學們商量后,決定教王獻萍養(yǎng)殖技術,讓她有個養(yǎng)家糊口的生計。
楊健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幫王獻萍搞養(yǎng)殖,還給她送來《蛋雞標準化養(yǎng)殖技術手冊》等書。王獻萍用心學習,不久便初步掌握了養(yǎng)殖技術,養(yǎng)了50 多只雞鴨。她說,等第一批雞蛋賣了,她要把同學們都請到家里來,好好慶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