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永江 李未
語文智慧課堂總體設計
智慧課堂分層作業(yè)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可以幫助教師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智慧課堂把電子書包課堂模式帶入語文閱讀課中,豐富了語文教學模式,也拓寬了學習者的閱讀渠道。智慧課堂通過情境感知、數(shù)據(jù)挖掘等方式可以超前預知學習者潛在的學習需求,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立體化溝通與交流。智慧課堂更有利于精準教學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如圖1)。
1.設計有梯度的任務單
課前設計一份有難度、梯度的課前導學任務單,設計的內容緊扣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每單元的單元提示,在上課前要求學生完成課前預學內容。
2.學情指導教學設計,教師合作教學
將導學案導入平板,學生完成題目后,筆者根據(jù)數(shù)據(jù)將班級的學生分成三個層次并設計課堂教學內容,然后將這三份教學設計分別推送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最基礎的知識由學生自主學習,有難度的題目在課上完成。同年級的教師相互合作,一個教師負責一個層次的學生,一起完成備課授課,實現(xiàn)教育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教師根據(jù)學生導學案的不同情況向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推送微課,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自主學習。
3.課堂的合作探究
課堂上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合作探究(6人為一組),并將探究結果在線上呈現(xiàn)。遠程課堂則需要學生利用語音討論,最后由代表發(fā)言。教師則需要觀察每一組的學情動態(tài),進行適時的點撥以及最后總結。
4.課后作業(yè)檢測學生掌握情況
課后教師布置相應的檢測題,以檢測學生課上題目掌握的情況。
5.錯題二次推送,鞏固知識
教師通過大數(shù)據(jù)推送錯題或相關知識點的題目,實現(xiàn)學生作業(yè)的分層,再根據(jù)這個數(shù)據(jù)重新修改教學設計,以實現(xiàn)精準教學。
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積累“譬、頡、停滯”等詞語,把握字音及字義。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①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重點明確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和對比論證在論證中的作用。②學習本文簡明樸實、準確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特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懷疑”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聯(lián)系學習和生活實際,培養(yǎng)懷疑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
重點: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及作用,品味論證語言的特點。
難點: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理解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
課時安排:2課時。
1.導入
師: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史學家顧頡剛,有一次看見一個飯碗,上面畫著許多小孩,有的放紙鳶,有的舞龍燈,有的點爆竹,題為“百子圖”,他聽說過文王有100個兒子,心存疑惑。以為這一幅圖畫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去考證一下。經(jīng)過考證得知,“文王百子說”是從《詩經(jīng)》中來的,只是一種諛頌之詞,并非實事。所以,我們在學習中要心存疑問,勇于提問,不恥下問,隨時反問,善于提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顧先生的一篇議論文——《懷疑與學問》。
設計意圖:課堂以故事導入,簡短的故事中蘊含著大道理,這樣的一個故事可以激發(fā)學生思考,為接下來議論文的學習做鋪墊。
2.預習與交流
(1)作者鏈接
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中國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192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部,歷任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云南大學、齊魯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等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主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等職,1949年后曾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秦漢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雜識初編》《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2)積累生字詞
①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如圖2)。
②解釋下面的詞語(如圖3)。
分層推送:筆者在分層教學時,根據(jù)先前的導學案已經(jīng)將學生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的學生在導學案中已經(jīng)很好地掌握了這個知識點,所以不需推送,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答題出錯的第三層次的學生將收到這部分基礎知識。
設計意圖:解決生字詞的讀音和意思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對作者的介紹能對文章的理解起到輔助作用。
3.整體感知
小組合作探究:
①如果這篇文章不用《懷疑與學問》做標題,而改用課文中的某個短句、某個短語做標題,你會選哪個短句或哪個短語?
②有沒有人懷疑自己的標題有問題?
交流點撥: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議論文有兩種標題,一種標題是論題型的,如《懷疑與學問》,還有一種標題是論點型的,如《學則須疑》《學者先要會疑》。
分層推送:第一層次的學生已經(jīng)能夠歸納出中心論點,可以不推送。剩下的兩個層次的學生將分組合作討論這個題目,落實知識點。
設計意圖:議論文的論點大多時候在標題中體現(xiàn),或者標題中體現(xiàn)議論文的關鍵詞,所以,筆者通過讓學生找關鍵詞從而概括出中心論點。讓學生自我懷疑就是思考的過程,小組交流質疑的過程就是做學問。
③課文哪一段的第一句話具體闡明了懷疑對做學問的作用?
懷疑既是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匦璨襟E,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
④請同學們把這個長句子變成兩個短句子,并思考應該把這兩個短句分別放在哪一個段落?
分層推送:這一環(huán)節(jié)一、二兩個層次的學生都能較好地答出,只需要推送給第三層次的學生。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考查學生對課文句子的理解以及對議論文行文思路的把握,也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分論點之間是層遞關系。
⑤請同學們畫出這六個段落的結構圖。(思維導圖)
分層推送:所有的學生都需要畫出這個思維導圖,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思維導圖來判斷他們對這篇議論文思路的整體掌握情況,以適時調整上課的進度。
設計意圖:根據(jù)上面的分析,學生已經(jīng)基本掌握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可以畫出這篇議論文的論證結構。
⑥作者為了論證他的觀點,在最后一段中分別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第6段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年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做論據(jù),很有說服力。
道理論證:第6段的說理是——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fā)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fā)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論證了“懷疑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
分層推送:第一層次學生的答案基本正確但是不夠完整,第二層次的學生大概能指出論證方法,第三層次的學生不能正確指出論證的方法,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將完整地推送給所有學生。
設計意圖:論證方法的掌握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在導學案已經(jīng)推送相應的知識點。
⑦書本后面積累拓展題(如圖4)。
全體推送: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需要推送給全體學生。
設計意圖:這是對議論文語言嚴密性的考查,需要結合句意和議論文語言的特點。
4.質疑
⑧寫文章的人希望我們學會懷疑,去做學問,可是他們的文章有沒有讓我們產(chǎn)生懷疑的地方呢?讓我們看最后一段(如上頁圖5),有沒有哪個詞說得不嚴密?
全體推送:這一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班級里只有個別學生能答出,需要學生在自我思考的基礎上小組交流合作完成,需要各小組的組長展示本組的質疑內容。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推送給全體學生。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是對學生運用能力的考查。
⑨總分結構。
你能否將開頭的兩段放到結尾兩段(如圖6)?
分層推送:這一環(huán)節(jié)只需推送給第二、三層次的學生。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議論文結構的嚴謹。加“所以”,讓學生掌握文章總分總結構。
5.本課小結
本文是歷史學家顧頡剛寫的一篇談治學方法的短文。運用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等方法,根據(jù)古代著名學者的治學經(jīng)驗和自己的經(jīng)驗,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zhèn)稳ネ拍芙ㄔO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
6.拓展延伸
①搜集有關“治學”的名人名言。
②讀下文的小故事,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看法(如圖7)。
③以“我嘗到了懷疑的甜頭”為題,說兩三分鐘話,要求所舉例子能說明觀點。
交流:本題旨在引導學生就實際生活進行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及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和口頭論述觀點的能力。筆者鼓勵學生對事物提出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對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評論,課上學生演講,讓他們有了更多進行邏輯思維的機會,這樣,學生的認識與思維水平能得到充實和提高。
分層推送:這一環(huán)節(jié)將采用知識單的形式和微課的形式推送給學生,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并學習。
設計意圖:課后拓展題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課后的習題也是為了檢測學生。
教學反思
筆者借助云數(shù)據(jù),從課前、課中、課后三方面把握學生的學情,進行分層學習,調整自己的教學以實現(xiàn)精準教學。這一節(jié)課借鑒了“翻轉課堂”的優(yōu)點,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完成,課上筆者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合作探究生成課堂學習,課后則利用多種技術實現(xiàn)知識的鞏固(錄制微課讓學生選擇自主學習)。但比較遺憾的是,離最理想的個性化學習還有很大的距離,如果能夠實現(xiàn)班級的學生每人一份教學設計,那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