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宣亞
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這是中國法治史上兩個光輝的時間節(jié)點。經(jīng)此一躍,中國人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民法典之夢得以實現(xiàn),中國的社會治理、市場運行也有了更為牢固、健全的法律根基。
民法典之首要特征在一個“民”字,民法典的施行與億萬民眾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其中的1260條法條包羅萬象,關乎人之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設定了一套社會運轉的基本規(guī)則??梢哉f,它既是擎天柱又是壓艙石,有著遠超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的基礎性地位,也因此能夠被稱為“典”。
新法興,舊法廢。民法典正式施行,也意味著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yǎng)法等九部法律同時廢止。民法典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諸法堆疊,而是查漏補缺,消除分歧與齟齬的整合優(yōu)化之作。比如,民法典將禁止高空拋物從道德約束上升為法定義務,對高空拋物傷人者追究法律責任,這樣一種調整,正體現(xiàn)了民法典更注重維護個體權益的宗旨。
民法典施行以來,各地已經(jīng)有諸多“第一案”開庭。例如,今年1月4日,廣州市越秀區(qū)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一起高空拋物損害責任糾紛案。被告家孩童從35樓擲下一礦泉水瓶,導致一位老年女性受到驚嚇并摔倒,造成十級傷殘。法院當庭判決被告賠償共計9萬多元。民法典施行以前,發(fā)生如上“熊孩子”高空拋物事件,通過法律途徑維權便難以找到適用的法條。
民法典的進步不僅僅在于法條的集結與補缺,還在于其與時代脈搏的同振。民法典對應的時代背景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立足的根基是市場經(jīng)濟,規(guī)約與保護的對象是現(xiàn)代社會的公民。它更注重對市場經(jīng)濟運行秩序與法則的維護,更關切信息化、數(shù)字化時代到來后公民財產(chǎn)和個人信息的安全。
民法典實施前,法律僅對個人信息作出了概括性的規(guī)定,民法典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規(guī)定則更為詳盡。這一點也體現(xiàn)在了現(xiàn)實判例中,如杭州互聯(lián)網(wǎng)法院公布的一起案例。孫某未經(jīng)他人許可,在網(wǎng)上公然非法買賣公民的姓名、電話號碼、電子郵箱等個人信息,造成4萬余條個人信息被非法買賣、使用,嚴重侵害了公民權益,對此,檢察院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民法典中第1034條對個人信息的概念,以內涵闡釋和外延列舉的方式進行了詳細的界定,基于此,檢察院才能提起具有示范性意義的民事公益訴訟。
民法典對于“民”的保護,還在于對公權力的制約,“法治的核心在于規(guī)范公權,保障私權”,民法典在此意義上,對權力是“牢籠”,對民眾則是“護欄”。只有做到民法典的有效實施和公民權利的充分保障,才能有效制約權力之“猛虎”,護民于法治“襁褓”之內。
民法典施行對于個體的意義不言而喻。然而,“良法善治”一方面需要司法人員積極作為,在民法典的可裁量空間內,做出合理判決以及相關釋法工作。另一方面,對每個人來說,民法典不是一個被動性的“網(wǎng)格”,唯有觸碰到相關法條時,才意識到其存在。民法典與民最近,因此也需要每個公民的主動擁抱。
盧梭曾言:“法律的全部力量只是靠平平常常的人來維持?!泵穹ǖ浔旧?,抽象而言是吾國吾民集體意志的一種凝結,是群體心聲的外現(xiàn),因此,集體意志的踐行也就需要每個個體參與其中。民法典的施行,每個公民都無法缺席。無論從上至下的普法、施法,抑或推己及人的學法、知法、守法、用法,民法典的出現(xiàn)與施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最廣大群體的有效參與。這不僅能保障個人的尊嚴與安全,更能彰顯這個時代的進步與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