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胡強 陳計賞 林顯君
[摘要] 目的 探討胸背動脈穿支皮瓣在外象限乳腺癌保乳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回顧性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外象限乳腺癌患者,且腫物3 cm≤T≤5 cm,共64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每組各32例,對照組施以常規(guī)的保乳術治療,試驗組施以帶蒂胸背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治療,對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情況、并發(fā)癥情況、隨訪2年后的皮瓣成活率情況、外形恢復情況、復發(fā)情況進行觀察。 結果 試驗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6.2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379,P=0.020);隨訪2年后,試驗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為100.00%(32/3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87%(23/3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473,P=0.001);外形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復發(fā)率與對照組相當;試驗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8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335,P=0.012)。 結論 胸背動脈穿支皮瓣在外象限乳腺癌保乳中的應用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夠有效提升皮瓣成活率與外形恢復情況。
[關鍵詞] 胸背動脈;穿支皮瓣;外象限乳腺癌保乳;皮瓣成活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icacy of thoracic 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in breast conservation of outer quadrant breast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64 patients with outer quadrant breast cancer and a mass of 3 cm≤T≤5 cm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April 2018 were retrospectively selected, 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n=32)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n=32)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breast conservation surgery,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epair of pedicled thoracic 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complications, flap survival rate after a two-year follow-up, appearance recovery and relapse situation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6.2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8.13% in the control group(χ2=5.379, P=0.020). The flap survival r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wo years of follow-up was 100.00%(32/32),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1.87%(23/32) in the control group (χ2=10.473, P=0.001). The appearance recovery wa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and the relapse rate was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6.88%,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5.00% of the control group(χ2=6.335, P=0.012). Conclusion The thoracic 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has been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breast conservation of outer quadrant breast cancer, in which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and appearance recovery of the flap.
[Key words] Thoracic 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Outer quadrant breast cancer; Flap survival
乳腺癌在臨床中十分常見,會對機體健康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及時有效的治療是提升患者機體健康的關鍵[1]。臨床主要使用乳腺切除術進行治療,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然而在采取該種治療方式后會產(chǎn)生較大的組織缺損情況,不僅對外觀造成不良影響,同時也對患者的心理造成嚴重影響,因此乳腺癌保乳手術成為臨床中常使用的方式[2]。以往臨床中多使用常規(guī)的修復治療,但效果欠佳[3]。隨著技術條件的不斷改進,目前臨床中多使用帶蒂胸背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治療方式,其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4]。本研究探討胸背動脈穿支皮瓣在外象限乳腺癌保乳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外象限乳腺癌患者,且腫物3 cm≤T≤5 cm,共64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對照組32例,平均年齡(45.2±4.9)歲,疾病分期:Ⅱ期24例,Ⅲ期8例;疾病類型:浸潤性導管癌30例,黏液腺癌2例。試驗組32例,平均年齡(45.9±5.1)歲,疾病分期:Ⅱ期23例,Ⅲ期9例;疾病類型:浸潤性導管癌31例,粘液腺癌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進行。納入標準[5]:①均符合外象限乳腺癌的臨床診斷標準,且腫物3 cm≤T≤5 cm者;②家屬均知情同意;③均具備保乳手術指征者;④胸背動脈穿支皮瓣組織量足夠修復乳房組織缺陷者。排除標準[6]:①瘢痕體質者;②患有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疾病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保乳術進行治療,對患者進行放射狀的手術切口,在對原發(fā)病灶進行局部切除時,切除的邊緣需要超過腫瘤邊緣至少2 mm,分別于切緣的內(nèi)、外、上、下、基底與乳頭等不同的部位進行標記,及時對提取的病灶進行送檢。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則需要對切除的邊緣進行擴大,直至陰性切緣,直接游離拉攏腺體組織瓣。淋巴結清掃范圍外側至背闊肌,內(nèi)側至胸小肌深側,上至腋靜脈。
試驗組患者實施帶蒂胸背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治療:①保乳手術。對所有患者均予以標準的腫瘤病灶擴大切除術,其中18例患者予以常規(guī)的腋窩淋巴結清掃術,14例患者予以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其中2例患者由于發(fā)生前哨淋巴結轉移情況,因而對其使用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其余12例患者由于前哨淋巴結未發(fā)生轉移情況,從而未對其進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②重建手術。進行手術前,操作人員需要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儀對胸背動脈穿支部位予以定位,并對其進行標記,將標記點作為皮瓣橫軸的一個端點,與背闊肌表面進行一橫行梭形皮瓣。對患者的肩胛下血管、胸背血管神經(jīng)束進行解剖,并依次對沿胸背血管走向及沿血管神經(jīng)走向的細小分支血管進行結扎。當對胸背動脈入背闊肌進行解剖時,需要采取輕柔的動作,之后依據(jù)術前做好的標記點對肌皮穿支進行尋找與解剖,將穿支血管與周圍少許的背闊肌共同解剖,在皮瓣供區(qū)與缺損部位間,于胸大肌前方制作一條皮下隧道,之后植入胸背動脈穿支皮瓣。若皮瓣存在多余的皮層,則對其予以去表皮化、塑形處理,之后使用5-0號可吸收絲線將其與乳房皮下組織進行縫合。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情況,主要包括供區(qū)血腫、血清腫等。②隨訪2年后兩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情況。③隨訪2年后兩組患者的外形恢復情況,依據(jù)科室自制的標準進行評價[7]:優(yōu)良:雙乳保持對稱,雙側乳頭的水平差距明顯較小,并且擁有良好的手感,皮膚恢復正常,患者自感十分滿意;一般:雙乳基本上能夠保持對稱,外形基本恢復正常,手感較差,但患者基本上能夠接受;差:雙乳無法對稱,雙側乳頭的水平差距明顯較大,皮膚出現(xiàn)色素沉著情況,手感十分差,患者產(chǎn)生較為強烈的“失敗感”。④隨訪2年后兩組患者的復發(fā)率情況。⑤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情況,評價標準[8]:顯效:患者獲得良好的外觀效果,未出現(xiàn)并發(fā)癥;有效:患者獲得較好的外觀,未出現(xiàn)并發(fā)癥;無效:患者未獲得良好的外觀,出現(xiàn)較大的并發(fā)癥??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轉換為正態(tài)分布后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
試驗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隨訪2年后兩組皮瓣成活率比較
隨訪2年后試驗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為100.00%(32/3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87%(23/3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473,P=0.001)。
2.3 隨訪2年后兩組外形恢復情況比較
隨訪2年后試驗組患者的外形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隨訪2年后兩組復發(fā)率比較
隨訪2年后試驗組患者的復發(fā)率為3.13%(1/32),對照組的9.38%(3/32),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67,P=0.302)。
2.5 兩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試驗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對于乳腺癌患者而言,以往臨床中多使用乳腺切除術進行治療,雖然能夠使患者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但由于乳房的缺失,將會導致患者產(chǎn)生較為嚴重的不良心理,并且對外觀產(chǎn)生較大的不良影響,因此為有效的避免上述不良情況的發(fā)生,應盡量避免使用乳腺切除術,以便能夠在較大程度上保留乳房的完整結構[9-10]。在對患者采用保乳手術時,為確保手術結果為陰性,需要切除足夠多的組織[11];同時若患者在術前已進行腫塊切除活檢,則操作人員還需要將手術瘢痕與周圍少量正常的皮膚組織進行切除,若在此種情況下直接對切口進行縫合,必然導致患者的乳房體積縮小,并且出現(xiàn)乳房變形、乳頭位移等不良后果[12-13];除此之外,對患者實施保乳手術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使患者獲得良好的美學效果,希望在最大程度上對正常的乳腺組織進行保留。正是基于上述論述,使保乳手術存在較大的困難。以往臨床中多使用常規(guī)的保乳手術治療方式,此種方式雖然能夠在較大程度上保留患者的乳腺組織,但依然無法使患者獲得良好的美觀度,并且對乳腺功能會造成較大的影響[14]。
隨著醫(yī)學技術條件的不斷改進與發(fā)展,目前臨床中多使用帶蒂胸背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治療方式。依據(jù)國外相關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作為獲取穿支皮瓣的供區(qū)需要具備如下條件:①需要有明確與穩(wěn)定的血流供應區(qū);②至少有一條大的穿支血管(直徑>0.5 mm);③有足夠長的穿支血管為蒂;④在沒有切口張力的情況下能原位閉合供區(qū)創(chuàng)面。通過臨床觀察可知,近年來我國已有諸多學者對該領域進行了研究,并且通過諸多的臨床實踐證明,帶蒂胸背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治療方式具有如下的優(yōu)勢:①穿支供血皮瓣具有較廣的范圍,并且皮瓣擁有豐富的血供,因而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對不同面積缺損的修復起到良好效果[15]。②穿支血管蒂較長,能夠使皮瓣的帶蒂轉移獲得較大的便利性。③相比于傳統(tǒng)方式,帶蒂胸背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治療方式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對背闊肌予以保留,同時能夠有效地降低背部血清腫的發(fā)生率,因而能夠加強對患者的保護;除此之外,由于部分背闊肌皮瓣較厚,因而當對該部位進行修復時無需較厚的皮瓣,使得操作更加簡便[16];④帶蒂胸背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治療方式能夠有效的保留背闊肌,或只取血管蒂周圍少量背闊肌肌纖維,把胸背神經(jīng)保留在原位,相對完整地使背闊肌的功能得以保留,同時降低背部血清腫的發(fā)生率。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關于帶蒂胸背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治療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①若需要將穿支動脈從肌肉中分離出來,則需要較高的技術支撐,因此需要操作人員具有較高的操作技能;②由于穿支血管的部位與管徑存在易變性與不穩(wěn)定性的特點,因而需要更多的操作時間;③在手術操作過程中若損傷其中某些較小的穿支血管,則極易導致患者發(fā)生血管痙攣、栓塞甚至血流阻斷等并發(fā)癥,從而不利于患者的安全;④胸背動脈穿支解剖位置雖然具有個體變異,但較為恒定,大都在腋下皺襞8 cm、肩胛下角外側3 cm相交點左右,但在穿支數(shù)目、口徑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為確保手術的成功,需要加強對如下事項的注意:①為確保在手術過程中能快速安全的尋找到穿支皮瓣,在進行手術治療前需要對患者進行胸背動脈彩超檢查;②在切取皮瓣時,應將胸背動脈穿支周圍附著在1小塊肌束帶上,寬度約為2 cm左右,長度為4~8 cm,以加強對穿支血管的保護;③術中將與胸背動脈外側支伴行的胸背神經(jīng)分支分離并切斷,對胸背神經(jīng)主干與橫支予以保留,從而能夠有效地確保背闊肌仍能保留神經(jīng)支配,且不影響功能與外形。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帶蒂胸背動脈穿支皮瓣修復后,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降至6.25%,隨訪2年后的皮瓣成活率高達100.00%,外形恢復情況明顯較優(yōu),復發(fā)率無顯著差異,并且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較高,原因在于操作人員具有較高的操作技能,能夠加強對穿支血管的保護,能夠采取有效的措施確保穿支血管的部位與管徑存在易變性與不穩(wěn)定性,從而使其獲得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胸背動脈穿支皮瓣在外象限乳腺癌保乳中的應用具有良好的效果,不僅能夠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復發(fā)率,同時能夠有效的提升皮瓣成活率、外形恢復情況與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可作為首選的治療方式,但依然需要對上述不良情況進行改進,并且需要對治療方式進行不斷完善,從而能夠使患者獲得更佳的修復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安銘,歐昌良,周鑫,等. 胸背動脈穿支皮瓣在修復手背軟組織缺損中的臨床應用[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20,43(2):176-178.
[2] 張振輝,洪永俊,胡明云,等. 改良胸背動脈穿支皮瓣移植術修復面頸部大面積瘢痕的臨床效果[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19,26(12):76-78.
[3] 李連楚,肖目張,劉安金,等. 背闊肌肌皮瓣及胸背動脈穿支皮瓣在不同創(chuàng)面中的應用[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19,35(3):269-273.
[4] 周丹亞,潘佳棟,胡瑞斌,等. 游離胸背動脈穿支皮瓣在四肢創(chuàng)面修復中的臨床應用[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8,41(3):243-246.
[5] 莊加川,張振偉,李敏姣,等. 胸背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手部皮膚缺損的臨床應用[J]. 中華手外科雜志,2018, 34(3):161-163.
[6] 肖海濤,王懷勝,劉勇,等. 胸背動脈穿支皮瓣修復燒傷后嚴重手背瘢痕攣縮畸形[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9,33(6):717-720.
[7] 江從航,王先成,李曉芳,等. 帶蒂胸背動脈穿支皮瓣整復腋窩中重度瘢痕攣縮畸形的效果[J]. 中華燒傷雜志,2020,36(6):480-483.
[8] 秦軍,龍海光,賴昌生,等. 游離胸背動脈穿支皮瓣修復大面積頭皮缺損的臨床應用[J].廣西醫(yī)學,2019,41(11):1441-1443.
[9] 王肖波,梁中星,任鑫鵬. 骨間背動脈穿支皮瓣移植修復在手部皮膚缺損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yī)療美容,2019,9(2):41-44.
[10] 王九松,劉昌雄,黃雄杰,等. 游離胸背動脈穿支皮瓣修復小兒足跟部軟組織缺損的臨床經(jīng)驗[J].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9,42(6):610-611.
[11] 宋達疆,劉德權,李贊,等. 游離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在雙側乳房再造中的應用[J]. 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19, 35(9):892-897.
[12] 趙梓岐,牟國煜,王婭,等. 胸廓內(nèi)動脈穿支皮瓣及背闊肌Kiss皮瓣在乳腺腫瘤切除術后胸壁缺損中的應用[J]. 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20,36(3):289-293.
[13] 宋達疆,彭文,李贊,等. 攜帶髂腹股溝淋巴組織瓣的游離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治療乳腺癌根治術后并發(fā)上肢淋巴水腫并再造乳房的臨床效果[J]. 中華燒傷雜志,2019,35(4):277-283.
[14] 穆籣,劉巖,畢曄,等. 脫目鏡三維可視技術在兩例乳腺癌根治術后乳房缺損修復中的初步應用[J].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9,42(5):434-437.
[15] 王耀軍,任忠亮,薛佳杰,等. 肋間后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背闊肌皮瓣供區(qū)創(chuàng)面[J].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8, 32(9):1187-1191.
[16] 彭翠娥,李贊,彭小偉,等. 應用個體化3D打印技術對乳腺癌根治術后病人行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乳房重建術的護理[J]. 全科護理,2019,17(17):2132-2134.
(收稿日期: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