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欣
商品經濟繁榮發(fā)展的當下,各色產品極具誘惑,營銷手段層出不窮,消費者們常大呼不留神又交了“智商稅”!那么,“智商稅”是如何產生的?消費者“痛失”的真金白銀映射著怎樣的消費心理與消費文化?本刊與問卷星合作展開相關調查。本次調查收集有效樣本1672份,男女比例為42.73%與57.27%,18—30歲、月收入3000—5000元的受訪者占樣本總量56.9%。
●92.16%的受訪者認為自己交過“智商稅”,其中,47.06%的受訪者面臨的問題是商品/服務的效用與宣傳相比有部分欠缺,21.57%的受訪者則表示有所購商品/服務完全無宣傳所提效用的經歷。
●54.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近一年內的“智商稅”花費額度在200元以下,僅5.88%的受訪者近一年交了1000元以上的“智商稅”。
●調查顯示,日化用品行業(yè)是吸納“智商稅”的最強領域,64.7%的受訪者為此“埋過單”,其次是服飾、餐飲、文旅、醫(yī)療保健等消費領域。
●90.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所購買的“智商稅”商品來源于網(wǎng)絡購物平臺。
●超六成受訪者認為,出現(xiàn)“智商稅”的原因是消費者缺乏理性判斷,以及經營者的營銷手段太過高超;23.53%的受訪者則認為商家道德意識堪憂。80.39%的受訪者覺得提高消費者自身判斷力是最有效的“避稅”手段。
周楠是播音主持專業(yè)的大四學生,他覺得自己近些年在護膚品、塑形器材、保健食品上沒少花“冤枉錢”?!敖退貨]法瘦身,防脫洗發(fā)水并不防脫。買了太多‘雷品,我已經是同學們的‘避雷指南?!敝荛m因專業(yè)便利經常做些兼職,但生活費上還是得精打細算,所以他每次購物前都會通過測評軟件做足功課?!翱擅鳂屢锥?,‘暗廣難防,商家太知道我想要什么了?!彼麌@道。
●31.37%的受訪者表示可以接受“智商稅”的存在,而49.02%的受訪者則表示不能。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表示“智商稅”商品的存在影響了其消費行為,超五成的受訪者會更詳盡地了解產品信息和更謹慎地選擇購買渠道。
32歲的徐女士在北京從事公關工作,對她來說,購物時“貨比三家”是基礎,更重要的是全方位掌握商品背后的信息。她介紹:“現(xiàn)在很多網(wǎng)站和軟件都可以查產品備案、成分表和品牌注冊信息,也有專業(yè)的測評博主會出示機構檢測數(shù)據(jù),沒什么是‘扒不出來的?!辈贿^徐女士并不總是那么較真:“買電子產品和醫(yī)療保健用品時會花更多精力甄別信息,其他時候遇上一些‘小坑也就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