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冠均
江西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一附屬醫(yī)院,江西 上饒 334000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一種惡性腫瘤,好發(fā)于50 歲以上的人群,且男性的發(fā)病率高于女性,在我國惡性腫瘤中其發(fā)病率居首位[1]。由于早期胃癌癥狀隱匿,特異性低,大約85%的患者確診時已經發(fā)展成了進展期胃癌,其中40%的患者失去了早期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期,且即使早期采用胃癌根治術后,術后復發(fā)及轉移的風險仍然存在,患者的遠期生存率依然較低[2-3]。目前治療該病的常用方式是手術和化療,而常用的化療藥物主要有卡培他濱、奧沙利鉑、伊立替康等,但單一的化療藥物效果并不理想?;诖耍狙芯繉⑻接懣ㄅ嗨麨I聯合奧沙利鉑對晚期胃癌患者疾病控制率及毒副反應的影響?,F作如下報告。
回顧性分析2016 年9 月至2020 年3 月江西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一附屬醫(yī)院院收治的60 例晚期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組,將采用卡培他濱治療的30 例患者臨床資料歸為對照組,將采用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治療的30 例患者臨床資料歸為觀察組。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9 例;年齡(64.32±4.36)歲,年齡范圍50~75 歲;體質量(65.84±15.55)kg,體質量范圍61~85 kg;病程(2.45±0.85)年,病程范圍8 個月至6 年。對照組男性20 例,女性10 例;年齡(63.28±4.42)歲,年齡范圍51~76 歲;體質量(70.01±14.87)kg,體質量范圍59~81 kg;病程(2.45±0.69)年,病程范圍5 個月至7 年。對比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有可對比性。
(1)納入標準:①經過MRI、CT、胃鏡檢查確診為晚期胃癌;②以往未接受過化療治療;③無心、肝、腎功能損害;④病例資料完全。(2)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病者;②有化療禁忌癥;③近期服用過免疫調節(jié)劑。
1.3.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卡培他濱片(齊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361,規(guī)格:500 mg)治療,口服卡培他濱1.25 g·m-2·次-1,2 次/d,使用2 周后間隔1 周繼續(xù)服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增加了注射用奧沙利鉑(江蘇奧賽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296,規(guī)格:50 mg)治療,靜脈滴注,奧沙利鉑130 mg·m-2·次-1,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 mL 中,每三周1 次。兩組均21 d 為1 個療程。
(1)對比兩組患者疾病控制率[4],完全控制: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緩解:病灶消失>30%;穩(wěn)定:病灶未見惡化或緩解;惡化:病灶進展>20%,甚至已經轉移。疾病控制率=(完全控制+部分緩解+穩(wěn)定)/總例數×100%。(2)對比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治療前及治療1 個療程后,兩組患者分別采集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后取血清,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對癌胚抗原(CEA)進行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對糖原抗原125(CA125)和糖鏈抗原19-9(CA19-9)進行檢測。(3)對比兩組患者毒副反應發(fā)生率。統(tǒng)計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皮疹、惡心嘔吐、肝功能損害、白細胞減少等毒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疾病控制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治療后血清CEA、CA125、CA19-9 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血清CEA、CA125、CA19-9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晚期胃癌60例疾病控制率比較[例(%)]
表2 晚期胃癌60例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水平
表2 晚期胃癌60例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水平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
兩組化療期間皮疹、惡心嘔吐、肝功能損害、白細胞減少發(fā)生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晚期胃癌60例化療期間毒副反應發(fā)生情況[例(%)]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條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習慣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除了一些地域環(huán)境、遺傳因素及致癌因素外,飲食無規(guī)律與攝取營養(yǎng)失衡均是引起胃癌的主要病因,導致我國胃癌的發(fā)病率逐漸提升[5-6]。目前我國胃癌的發(fā)病率與病死率均高于全球水平,不僅威脅著人民生命和健康,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和損失。胃癌可分為早期胃癌和進展期胃癌,其中早期胃癌是指局限于黏膜層和黏膜下層的癌,可通過內鏡下黏膜下切除術治療,治愈率可達到90%;進展期胃癌需傳統(tǒng)外科手術切除[7]。早期胃癌在我國診斷率較低,因早期胃癌無明顯的臨床癥狀,而進展期胃癌常見的臨床癥狀是疼痛與體重減輕[8]。胃癌不僅會造成消化系統(tǒng)損害,而且可能發(fā)生轉移,影響肝腎及呼吸功能,常伴有噴血、消瘦、營養(yǎng)不良、惡病質等并發(fā)癥。臨床治療晚期胃癌采用手術治的預后效果較差,故常選擇全身系統(tǒng)性化療的方式進行治療,可延長患者的生存期[9]。
以往臨床治療晚期胃癌常用的化療藥物是卡培他濱,其是一種對癌細胞具有高選擇性的口服抗癌藥物??ㄅ嗨麨I口服后可直接穿過胃腸黏膜,經胃腸道完整吸收,到達癌組織后轉化為氟尿嘧啶,影響癌細胞的DNA 合成,從而發(fā)揮抗癌作用,因而其對癌細胞具有高度選擇性和特異性,抗癌作用強而毒副作用少,不影響化療的進程[10]。但單一的化療藥物治療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患者預后及遠期生存率都無法達到預期。因此本研究觀察組選取了30 例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了奧沙利鉑治療。奧沙利鉑屬于第三代鉑類抗腫瘤藥物,作用于機體后,能夠與DNA 相互作用,生成鉑鏈復合物,能夠嵌入DNA 分子的相鳥嘌呤或腺嘌呤與鳥嘌呤之間,使DNA 斷裂,阻斷DNA 的復制和轉錄,從而發(fā)揮其細胞毒性和抗癌活性[11]。有研究表明,奧沙利鉑在晚期胃腸道腫瘤中的療效確切,可以有效延長患者的無病生存期[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疾病控制率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血清CEA、CA125、CA19-9 低于對照組,而增加皮疹、惡心嘔吐、肝功能損害、白細胞減少發(fā)生率比較未見明顯差異,充分表明卡培他濱與奧沙利鉑聯合治療晚期胃癌的療效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卡培他濱與奧沙利鉑聯合治療晚期胃癌的效果較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發(fā)展,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且不增加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