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玲
每一個孩子在出生時都是天使,只不過由于后天生長環(huán)境的不同,有的孩子依舊保持天使般真善美的品質(zhì)。有的孩子純真的心遭到污染,天使的翅膀遭到毀滅。我們是教師,承擔著教化學生的任務(wù)。我們的責任是教會孩子分辨是非善惡,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班主任管理著一個班的孩子,猶如領(lǐng)著一幫小天使。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在道德的世界里不斷的修正自我,在情感的樹林中澆灌著真善美的幼苗。有時有的孩子掉隊了,我們要及時的拉他一把,有時有的孩子的情感樹林里長出了旁逸斜出的枝干,我們負責把它修剪掉,正如世人說的那樣,教師是辛勤的園丁。
被偷走的真話
有一段時間,教室里隔三差五地丟失東西,有時是一枚印章,有時是一把剪刀,東西雖小,但是孩子的偷竊行為,著實令我們頭疼。一開始我們沒有懷疑對象,只能有苦自己咽。直到后來有一次,班主任參加演出前發(fā)的一把精美的簪子不翼而飛時,她決定徹查此事。常言道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一個人多次作案,總會留下點蛛絲馬跡。因為班主任之前沒收了一個發(fā)夾后,第二天發(fā)夾卻出現(xiàn)在了另一名女生小京的頭上,當時班主任看到這一現(xiàn)象并沒有放在心上,直到這次的簪子事件,班主任迅速將嫌疑鎖定在了小京身上。由于小京的家長經(jīng)常很晚來接她,所以班主任就讓她每天留在辦公室里等家長來接。誰知此舉反而給自己造成了麻煩。簪子失竊后,小京雖有嫌疑,但是班主任沒有證據(jù),也不好單獨找她查問此事,畢竟如果弄錯了,會傷及孩子的自尊心。班主任反復(fù)在班上詢問大家無果。如果說每個孩子都是天使的話,那么令人傷感的是這群天使中有一個天使,她的翅膀正在慢慢消滅。聰明的班主任暗地里找來小京的同桌,囑咐她留意小京。這種辦法果然奏效,第二天同桌就發(fā)現(xiàn)小京在上課時拿著簪子把玩。至此讓班主任煩惱已久的簪子失竊案終于告破了。對于教師而言,發(fā)現(xiàn)孩子有偷竊行為,意味著教育才剛剛開始。
班主任當下便找來小京,人證物證俱在,小京無從抵賴,只得承認了自己的偷竊事實。班主任也聯(lián)系了家長到校,采用家校共育的方法,共同糾正孩子偷竊的習慣。事后班主任也反復(fù)叮囑小京的同桌,讓她不要把小京的秘密泄露出去,給小京一個改過的機會。
這件事讓當時身為副班主任的我,感慨頗深。我常想教育是樹人而不是摧毀,好的教育是成就個人,而不是在個人言行有問題時,不依不饒。
有時,教師的愛是訓斥后的寬容,好習慣的養(yǎng)成,和壞習慣的糾正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做好長期作戰(zhàn)的準備。這份耐心源自對學生的愛,因為愛所以寬容,面對錯誤絕不縱容。
你的責任
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孩子要經(jīng)歷很大的改變。我有幸?guī)Я藘蓪糜咨。l(fā)現(xiàn)孩子在建立愛護班級衛(wèi)生這一行為意識時,總是收效甚緩。其實這跟孩子責任感的建立有很大的關(guān)系。隨地丟垃圾的孩子,總是認為環(huán)境的好與壞都與己無關(guān)。
有一節(jié)課,孩子們正在認真地寫作業(yè)。忽然人群中一個男孩的聲音打破了寧靜。只見宇耀站起來說“老師,誰把紙團扔我脖子里了?!闭f著便把紙團交給了我。班主任的使命感讓我決定徹查此事。誰把紙團扔進宇耀的脖子里,這是一個未解的謎,為了不辜負學生對我的信任,我決定當眾解開這個謎。
我打開紙團發(fā)現(xiàn)這是一張漂亮的紙,上面用彩色流沙筆記了作業(yè)。這個紙團給我提供了很多線索。首先這張紙是誰的,據(jù)知情人爆料,這張紙是夢瑤的。其次彩色流沙筆是誰的,同樣據(jù)爆料,筆是紫妍的,最后字是誰寫得的,據(jù)透露,字是心怡寫的。隨著調(diào)查的深入,涉案人員的增多,案情越來越撲朔迷離。最后根據(jù)推理所得,這個紙團的來歷是,夢瑤送給紫妍一張紙,紫妍讓心怡幫她記作業(yè)。解開了第一個謎團,那第二個謎團,丟紙團的人又是誰呢?在排除了夢瑤,紫妍,心怡后,根據(jù)紙團投擲的方向,我把嫌疑鎖定在坐在宇耀后面的小天和小哲身上。小天斬釘截鐵地說不是自己扔的,此時的小哲再也瞞不住了。他仍然狡辯道,這個紙團不是自己的,是別人扔在他腳下的。而事實是紫妍掉的紙團,經(jīng)眾人的腳踢,落到了小哲腳下,而小哲見紙團不是自己的,就把紙團向前扔,就這樣紙團落在了李宇耀的脖子里,便有了開頭的一幕。
查出了行為人后,我克制了自己的憤怒。我知道此時比批評學生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小哲之所以亂扔紙團,是因為他沒有養(yǎng)成見到垃圾主動撿起的習慣。我問小哲:“如果每個人見到垃圾就亂扔,垃圾只會繼續(xù)存在,我們的教室會變得怎樣呢?用什么方法能讓垃圾消失,讓教室時時保持干凈呢?”此時的小哲經(jīng)過我這么一問,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愧疚地說:“老師我不應(yīng)該亂扔紙團,我應(yīng)該把紙團放垃圾桶里?!睂W生能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很欣慰。我繼續(xù)說道 “值日生很辛苦地打掃教室,就是為了使教室變得干凈整潔,你亂扔紙團,破壞值日生的勞動成果,就罰你今天掃地?!?/p>
我之所以懲罰小哲是為了以一儆百。小哲身上存在的問題其他學生同時存在,在規(guī)范學生行為的時候,有時適當?shù)膽土P必不可少。
西漢董仲舒把人性分為三種,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就是善的,不需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經(jīng)過教育,也難以轉(zhuǎn)化為善的。這兩種都是少數(shù),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名性。中民是大多數(shù),需要教育。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守護著一幫可愛的孩子。我們所要做的不是確保孩子不犯錯,而是在孩子犯了錯以適時地給與合理的引導(dǎo),幫助他們回歸正途。這幫小天使,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些翅膀的羽毛也許會凋零,正因為如此,才需要我們的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