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咸艷 李智勇
(1.福建師范大學附屬福清德旺中學,福建 福清 350319;2.福清華僑中學,福建 福清 35030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明確主題語境是英語課程內(nèi)容的第一要素,并提出英語教學要在主題意義引領(lǐng)下通過學習理解、應(yīng)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英語學習活動落實核心素養(yǎng)。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許多一線教師已逐步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主題意義的探究,但是在具體操作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對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無法實現(xiàn)有效的主題意義探究;思維和語言支架搭建不夠,學生在探究主題意義時表達困難,效果欠佳等。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課堂教學就是圍繞一定的主題,設(shè)計課堂教學的目標、內(nèi)容和活動[1]。本文將結(jié)合具體課例探討如何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堂中實現(xiàn)對主題意義的探究。
文本解讀是一切教學活動的起點,對文本解讀的深度決定了課堂教學的內(nèi)涵[2]。主題是具有價值傾向的話題觀念[3]。課標指出,深入研讀文本,把握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分析文體特征和語言特點及其與主題意義的關(guān)聯(lián),對教師做好教學設(shè)計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yīng)對文本進行充分解讀,挖掘文本的主題意義。
以人教版必修二Unit5 Music、人教版選修八Unit1 A Land of Diversity 以 及Unit2 Cloning(本課例為2019 年福建省高中英語學科省級優(yōu)質(zhì)課)為例。
Music這個單元的閱讀文本The Band That Wasn’t,以設(shè)問的方式引發(fā)讀者從個人夢想和熟悉的人物等角度進行思考,介紹了一支常規(guī)樂隊的組建過程,接著筆鋒一轉(zhuǎn),描述了一支成長歷程特殊的樂隊:門基樂隊。本文的主題意義在于: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學習,在對比普通音樂家和門基樂隊的成功之路之后,能夠去探索普通人從nobody 到somebody 需要付出什么:機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懈的努力。
A Land of Diversity 這個單元的閱讀文本California,以時間和移民類型為線索,使學生認識到加州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地方,并對加州的變化、發(fā)展有更深刻的認識。文章的明線為加州的移民史以及移民給加州帶來的多元影響;暗線為“加州人”這個文化身份的形成,以及如何形成“多元但融合”的加州。本文的主題意義在于: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學習、思考和探索,能夠理解在多元的環(huán)境中生活成長,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是非常重要的。
Cloning 這個單元的閱讀文本Cloning:Where is it leading us?介紹了克隆的定義、用途以及克隆技術(shù)的突破性發(fā)展;科學界對克隆技術(shù)發(fā)展的困惑以及社會不同群體對克隆技術(shù)的不同態(tài)度。作者在結(jié)尾并未對克隆技術(shù)的發(fā)展做出明確判斷,是一個開放式結(jié)尾。本文的主題意義在于: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學習,認識到克隆技術(shù)的發(fā)展不能簡單地歸結(jié)為利還是弊。不是克隆技術(shù)將人類引向何方,而是人類如何把控好克隆技術(shù)的發(fā)展方向。以良知作為底線,以法律作為保障,用好克隆(科技)這把雙刃劍,是我們面對新生事物時該有的科學態(tài)度。
教師通過深度解讀文本,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梳理線索求主題,領(lǐng)悟主題塑品德是閱讀教學活動的終極目標。
教師在明確文本所承載的主題之后,應(yīng)圍繞這個主題意義,找到文本的主線,并按照學習理解、應(yīng)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的英語學習活動過程設(shè)計由低階到高階思維的問題鏈,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主題意義。張金秀(2019)特別指出,“在主題意義探究的課堂上,教師并不直接告知學生本單元及課時所蘊含的主題,而是通過將主題轉(zhuǎn)化為問題的形式,創(chuàng)設(shè)探究情境,在促使學生圍繞主題意義展開討論、協(xié)商和對話,促進學生語言交際能力提升的同時促進其深度理解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保?]
The Band That Wasn’t 的文本主線是:通過分析普通樂隊和門基樂隊的成功之路,對比他們的異同,從而探究普通人成功的途徑?;谶@條主線,教師設(shè)計了以下不同思維層次的問題鏈:
[學習理解層次的問題]
Q1:Why do common people form a band?
Q2:How do they develop their bands?
Q3:What happens in the end?
Q4:Why were the Monkeys formed?
Q5:How did they develop their band?
Q6:What happened in the end?
通過對普通樂隊及門基樂隊為何組建樂隊,如何發(fā)展樂隊,以及最終發(fā)展走向的分析,厘清文本的基本脈絡(luò)。
[應(yīng)用實踐層次的問題]
Q1:What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ccess of common musicians?
Q2:What contributed to the success of the Monkeys?
引導學生結(jié)合標題The Band That Wasn’t...的留白,思考門基樂隊發(fā)展的兩個階段,找到他們和普通樂隊發(fā)展的異同點,以及成功的因素。
以下是課堂教學中針對本課分層次問題的答案所板書的思維導圖:
[遷移創(chuàng)新層次的問題]
Q1:Why does the author use the pron.“you”?
Q2:If you were to realize your dream,what would you do to make it come true?
從The Band that wasn’t 到The Band that was;從nobody 到somebody。這些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既有對文本信息的提取、感知和評價,又有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關(guān)聯(lián)、抽象與概括,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地完成對本課主題意義的探究。
思維導圖是高中英語課堂中梳理文本信息,構(gòu)建結(jié)構(gòu)化知識,并在此基礎(chǔ)之上探究主題意義的有效工具,它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視覺,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理解和記憶、比較、鑒賞和分析,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5]。
在Cloning:where is it leading us?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問題鏈的引導,使學生對克隆的相關(guān)問題有了清晰的認識,在學生初步探究文本的主題意義之后,以“雙刃劍”的思維導圖呈現(xiàn)文本提取出的有用信息,并再次通過課堂討論、互動、生成,使學生體會到不是克隆技術(shù)將人類引向何方,而是人類如何把控好克隆技術(shù)的發(fā)展方向。
Cloning:Where is it leading us? →Human:Where are we leading cloning(technology)?
在California 的教學過程中,將文本中關(guān)于加州歷史的事實性信息,提煉成“一塊大陸,兩個時期,三種到達方式,四種多元形式,五個大洲,六個移民原因”的思維導圖,從而為讀后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奠定了基礎(chǔ)。
思維導圖設(shè)計的形象性和導向性很重要,這也符合課標中“看”的培養(yǎng)目的,有利于學生在清晰明了的圖示中獲取必要信息,構(gòu)建邏輯思維,反思文本架構(gòu),并形象地理解主題意義。
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應(yīng)用實踐及遷移創(chuàng)新層次,教師通常會提出評價類問題。評價類問題作為培養(yǎng)高階思維活動的主要手段,在讀后活動中被廣泛應(yīng)用。[6]然而,這些意在激發(fā)學生深度思考和積極回應(yīng)的高階問題,學生的回答或流于表面,或基于已知經(jīng)驗,預設(shè)的小組討論往往也無法充分開展。
學生的思考為什么沒有達到教師預期的深度?教師沒有搭建足夠的語言與思維支架,使得評價性問題與之前教學環(huán)節(jié)相比出現(xiàn)跳躍式提升。因此,想要學生在讀后環(huán)節(jié)能夠有效輸出,教師應(yīng)在文本梳理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搭建合理的思維支架,尤其是語言支架,使課堂的思考與討論能夠落到實處。
仍以Cloning 一課為例,在提問Do you think cloning is a blessing or a curse?Why?之前,教師問了以下問題:
Q1:What are the uses of cloning?
Q2:Can you give more examples of the medical help that cloning could provide?
Q3:What happened to Dolly the sheep?
Q4:What are the reactions of scientists and other people towards cloning? Can you tell their attitudes from their reactions?
Q5:Why did the author say“It (Dolly's appearance)suddenly opened everybody's eyes to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cloning to produce human beings”?
Q6:If a baby who is a copy of your grandfather appears in your life and grows up with you,what do you think about it?
這些問題不但對文本信息進行了梳理和評價,也為學生的有效表達搭建了充分的語言支架,學生對克隆的利弊,以及如何表達利弊,都有了清晰的認識,才能在此基礎(chǔ)之上對主題意義進行表達。
本質(zhì)上,閱讀過程是一種思維過程,閱讀的關(guān)鍵能力是思維。[7]因此,閱讀不是學生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在閱讀中學生能夠用新知碰撞已知,積極思考,更新知識體系,在歸納分析的同時,能夠做出有效評判并且表達觀點,從而實現(xiàn)對主題意義的有效探究。
在California 的教學過程中,在完成對文本信息思維導圖的構(gòu)建之后,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
In Line 60,the author mentioned,...It is believed that before long the mix of nationalities will be so great that there will be no distinct major racial or cultural groups,but simply a mixture of many races of cultures.
Q1:So,California is not only a land of diversity,but also a land of mixture.
Q2:In a land of diversity,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should be respectful/tolerant/
open-minded to become a land of mixture.
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學習、思考和探索,能夠理解在多元的環(huán)境中生活成長,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才能和諧共生。在此基礎(chǔ)之上,教師通過追問,讓學生了解,大到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整個世界,小到一個社區(qū)、一所學校、一個家庭,皆如此,從而達到探索“人與社會”主題意義的目的。
對文本主題意義的探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偶爾為之就大功告成,英語教師只有把對文本意義的探究落實在日常閱讀課教學目標中,并據(jù)此設(shè)計和實施具體的教學活動,點點滴滴,持之以恒,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最終春色滿園。教師以文本為載體,有效探索主題意義,從而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