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迪
摘 要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在朗讀教學的編排上遵循年段特點,從讀正確、讀流利,到有感情地朗讀,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既有共性要求,又有個性要求。故朗讀教學應依據(jù)教材特點,守正革新,重構(gòu)教學樣態(tài),在示范引領(lǐng)、潛心會文、引向發(fā)現(xiàn)上用力,以實現(xiàn)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 統(tǒng)編語文教材 朗讀內(nèi)容 編排特點 教學建議
朗讀,是把文字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朗讀核心目標始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三個目標是一體化的,不能分割。相對來說,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朗讀是基礎(chǔ),“有感情”則是進一步要求。隨著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全面推行,吃透其關(guān)于朗讀教學的編排特點并有效落實,已成為一線教師的迫切
需求。
一、教材關(guān)于朗讀教學的編排特點
1.夯實保底要求——正確、流利地讀
正確,是要求朗讀時用普通話讀準每個字的字音,吐字清楚,聲音響亮,力求做到“五不”,即不錯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復、不破句。流利,是要求朗讀時語氣比較連貫,自然地讀出句讀和段落之間的停頓,速度適當。正確流利,是有感情朗讀的基礎(chǔ),是每位學生都要完成的保底工程。
(1)讀準字音。在低段朗讀教學中,首先要求根據(jù)拼音讀準字音。一是讀準變調(diào)。小學階段首篇閱讀課文《秋天》(一年級上冊)只有55個字,但5個“一”字出現(xiàn)三種讀音,編者明確要求讀準“一”的不同讀音,落實讀準。二是讀準多音字?!镀咸褱稀罚ǘ昙壣蟽裕┑木毩曇蟀炎址旁谠~里,讀準“水分”“葡萄干”等含有多音字的詞語。三是猜讀字音。二年級下冊安排3次隨朗讀猜字音的訓練,即先通過偏旁猜字,再通過查字典確認字音。密集安排此項訓練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從自由猜字、讀準字音、自主識字中得到成就感,激發(fā)朗讀主動性;通過不斷猜、反復查,逐步掌握形聲字的識字規(guī)律。
(2)讀通句子。首先,關(guān)注標點,讀好句子。如一年級要讀準感嘆號(一年級下冊《我多想去看看》),到了二年級讀準帶問號的句子(二年級下冊《大象的耳朵》《祖先的搖籃》),并不斷復現(xiàn)、鞏固。其次,讀好長句子。長句子是朗讀難點,訓練需一以貫之。《端午粽》(一年級下冊)由8句話組成,其中由三個分句組成的長句子就有5句,編者精準把握這一特點,首次將讀好本課的長句子作為朗讀訓練重點。中段伊始,再次提出讀好長句子(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由新鮮詞語構(gòu)成的詞組多,修飾語多,雜糅使用,呈現(xiàn)字數(shù)多、句群復雜的特點,對提升學生朗讀長句的能力、在讀中理解,是很有效的語言材料。第三,讀好停頓。以文言文為例,學生首次接觸文言文(三年級上冊《司馬光》),編者要求學生聽老師朗讀,注意停頓。第二次接觸(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編者要求讀順課文,并單獨呈現(xiàn)“因釋其耒而守株”這一難句,利用停頓讀準確、進而讀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之后的文言文學習就直接提出“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可見,停頓作為從讀通長句到讀順難句,再到讀明句意的必要技能,是需要學生在不同文體中靈活掌握的訓練要素。
(3)讀準細節(jié)。每一類課文都有其各自言語特點,科技類說明文的專有名詞,敘事抒情類散文的新鮮詞語,詩歌的獨特節(jié)奏和韻味,這些都要在“正確、流利”朗讀中一一落實。有的課文朗讀難點在于陌生的專有名詞,編者做了特別提醒,如讀準“眾神的名字”(四年級上冊《普羅米修斯》),“把課文中的科技術(shù)語讀正確”(四年級下冊《納米技術(shù)就在我們身邊》),落實好此處細節(jié),正確朗讀就能水到渠成。編者還要求學生感知朗讀不同體裁文本間的微妙區(qū)別。以詩歌為例,“朗讀詩歌,關(guān)注有問有答的特點”(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啟發(fā)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朗讀,初步感受詩歌特點;到了中段,則明確提出要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的韻味”(四年級下冊《短詩三首》),從“特點”到“韻味”,從“關(guān)注”到“體會”,讀準的要求也在朗讀揣摩過程中不斷提高。
2.提升閱讀素養(yǎng)——有感情地讀
“有感情”是朗讀時通過輕重、抑揚、停頓等變化,傳達文本感情,能讀出陳述、感嘆、疑問等不同語氣,同時有主體的感情參與其中?!坝懈星榈乩首x”作為訓練重點,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多次出現(xiàn)。關(guān)注這一練習要求,利于厘清小學階段有感情朗讀的訓練線索。
(1)鋪設臺階。首次在教材練習中明確提出“試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在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七課《一匹出色的馬》。在此之前,編者先后安排了10次分角色朗讀(表演)、3次讀好對話或人物語氣,鼓勵學生在故事情境中關(guān)注人物的不同身份、性格,揣摩人物說話時的心理、語氣,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的理解。起步時,課文中人物的性格并沒有明顯差異,如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一年級上冊《雨點兒》),學生只需在朗讀中初步建立“人物”“對話”的概念,用分角色朗讀加以區(qū)分。接著,人物的語氣開始發(fā)生變化,如小公雞和小鴨子(一年級下冊《小公雞和小鴨子》),朗讀時語速、輕重各有不同。后來,人物的身份、性格差異明顯,語氣變化分明,朗讀難度不斷加大,如狐貍和熊哥倆(二年級上冊《狐貍分奶酪》),學生需要將自己代入到故事情境中,讀懂情節(jié),置換身份,揣摩人物心理,甚至需要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才能有感情地讀出不同人物的語言。
(2)鼓勵嘗試。兒童學習朗讀的起步關(guān)鍵在于教師范讀,學生模仿;教師放手,學生嘗試?!兑黄コ錾鸟R》是一篇敘事散文,生活中熟悉的場景——春日散步,兒童熟悉的人物——爸爸、媽媽、小妹妹,有趣的情節(jié)——走累的妹妹把柳條當成馬歡蹦著“騎”回家,溫馨的場面——媽媽的“搖頭”、爸爸的“拾”和“遞”、妹妹的“求”和“笑”,都是不需講解,學生通過朗讀就能感受到的。用這篇文章融入兒童各自的生活經(jīng)驗,先于教師指導,“試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合適不過。這說明教材在選文、提要求方面是很慎重的,語言材料鏈接生活,利于發(fā)揮兒童主觀能動性,在嘗試中體驗有感情朗讀帶來的閱讀樂趣。
(3)著力升級。教材非常重視通過朗讀“使學生(對文本)看得見、摸得著,從整體上活生生地接受下來,以學到更多的東西”,為此,從中年級起,教材加大了對“有感情地朗讀”的要求和訓練力度,因“文”制宜,將“有感情朗讀”具體化、豐富化、個性化,力求讀中想象,因讀生情,以讀促悟。
第二學段是有感情朗讀訓練關(guān)鍵期。僅教材明確要求就達25次,訓練聚焦于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想象課文描述的場景、畫面,需要“邊讀邊想”“試著想象”“反復朗讀”“體驗朗誦”。不僅目標聚焦,文本多樣性在持續(xù)豐富,要求隨之升級。課文描述的畫面從學生熟悉的、單一的對象(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三年級下冊《燕子》),發(fā)展到陌生、豐富多樣的場景(四年級上冊《走月亮》、四年級下冊《鄉(xiāng)下人家》),課文的體裁也從短小精悍、語言形象的寫景敘事散文,擴展到意象豐富、言語抽象、感情真摯的現(xiàn)代詩歌。這一要求和中段兒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zhuǎn)化的身心發(fā)育特點相吻合。
第三學段是有感情朗讀訓練的攀爬期。教材明確規(guī)定的次數(shù)雖然微降,但有感情朗讀的要求卻在不斷升級。有的先要求查閱資料或閱讀補充資料,再有感情地朗讀,以文激情;有的立足文本特質(zhì),通過有感情朗讀體會文章的寫作特色,以讀促悟;有的在朗讀中體會語速疾緩,語音輕重,節(jié)奏變化,有意識地在朗讀中融入技巧,表達強烈情感;有的鼓勵學生將“讀者”和“朗讀者”融為一體,通過有感情朗讀傳遞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有的練習在簡短有限的文字中,傳遞無限含蓄而綿長的感情……這樣編排使學生廣泛接觸不同體裁不同題材的文本,真正實現(xiàn)個性化的有感情朗讀。
二、基于教材特點的朗讀教學實施建議
1.示范,最實用的教學
(1)朗讀示范,入耳入心。于永正老師說:“老師的范讀也是一種指導,而且是更現(xiàn)實、更直接的指導……教低中年級,我的范讀常常略帶夸張,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好的范讀,不僅有指導作用,而且有啟迪、激趣的作用。所以我備課首先備讀?!薄奥犖易x”是于老師語文教學的一大“法寶”。的確,用范讀把文字表達不足的地方用語氣加以彌補,將語言的留白用情感填充,能夠觸發(fā)學生想象,直接感受到作品傳遞的思想感情,不斷悅納美言名句,增強文化感受力。
(2)“耳治”濡染,“口治”借鑒?!案易x”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三字箴言。學朗讀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優(yōu)秀的朗讀者身旁,看他如何發(fā)聲,如何用情。朗讀者輕重緩急的語勢刻畫出全文的結(jié)構(gòu)和樣貌,在學生頭腦中把文本轉(zhuǎn)化為圖案;生動真實的語氣突出了作者的寫作風格,使學生印象更為深刻、感受更為濃烈,情不自禁代入其中,同頻共振。前人將這種方法稱為“耳治”——常聽好的文章,耳濡目染,治療自己的文病。學生自己模仿朗讀,努力讀流利生動,這樣多讀常讀、勤模仿,潛移默化中在心里積累下許多寫作的范本,“怎樣修辭,怎樣謀篇,有了范例,取得借鑒,寫作時就自然不困難了”。前人把這種做法叫做“口治”——常用口來念好的文章,通暢語流,培育語感,治療自己的文病。耳治和口治,使聲音不斷盤旋于口邊耳際,腦子里呈現(xiàn)出一片有聲有色的世界,充分體現(xiàn)出朗讀的重要性。
2.共情,最真切的表達
(1)潛心會文,角色還原?!霸谋臼谴朕o精當,出語警策的,只因理解不夠,會把作者推敲錘煉出來的東西,輕率地從嘴邊滑過?!崩首x需要技巧,但不能僅限于技巧,還需涵泳文字,深入作品,透徹理解,撥動學生心弦,喚起與作者、與文本角色的共情,使學生借助朗讀,表達真切之思。二年級上冊《狐貍分奶酪》中有一句狐貍的問話:“小家伙們,你們吵什么呀?”學生讀時,都認為狐貍說話語氣是“好奇的”。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狐貍是真不知道他們在吵什么嗎?”學生聯(lián)系上文,發(fā)現(xiàn)恰恰是哥倆拌嘴“這時有只狐貍跑了過來”,就知道是熊哥倆拌嘴的聲音引來的狐貍,狐貍一聽到“奶酪”就立刻“跑”過來,還明知故問,其實心里早就打好了鬼主意,要把奶酪騙到嘴里。有了這樣的理解,再讀這句話,學生就把狐貍表面上熱情好心,其實狡猾虛偽的“問”讀出來了??梢?,透徹理解,就是結(jié)合人物的思想、性格、情緒,對其口吻有準確的揣摩、判斷和把握,才能將個性化理解和文本主旨高度統(tǒng)一起來,才能通過朗讀“聞其聲如見其人”。
(2)搭建橋梁,“情”“境”再造。統(tǒng)編語文教材在朗讀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動靜、體察細節(jié)、捕捉情感變化的能力,目的在于搭建一座通向文本深處的橋梁,借助橋梁,激發(fā)感情,讀出滋味。中段的朗讀要求為“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四上第一單元),“感受自然之美”是朗讀的目的,“邊讀邊想象畫面”是有感情朗讀的“橋梁”,訓練學生通過朗讀,在腦海中建構(gòu)畫面,將抽象的語言文字活化為鮮明的圖景,激發(fā)情感,再次融入感情朗讀之中。進入高年級,學生對詞語的想象力、理解力更強,這一過程已然內(nèi)化為學生必備的語文素養(yǎng)。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要求“在反復朗讀中讀出情感變化”,這一“變化”直接體現(xiàn)在毀滅前后令人震撼的對比中。這篇課文不像以往的課文,具有細致入微的工筆畫般的描寫,而是將毀滅前的圓明園用“金碧輝煌”“玲瓏剔透””等詞語大寫意式地平鋪直敘,學生透過詞語想象圓明園恢弘磅礴的宮廷建筑、價值連城的藝術(shù)瑰寶,贊美之情生動流淌。接著,課文用精悍而有力度的短句,寫出英法聯(lián)軍對圓明園的洗劫,“侵入”“闖進”“統(tǒng)統(tǒng)掠走”“煙云籠罩”字字帶血、處處含淚,學生想象著藝術(shù)宮殿在強盜手中化為灰燼,前后對比反復朗讀,悲憤之情溢于言表。
3.發(fā)現(xiàn),最動人的探究
(1)在朗讀中發(fā)現(xiàn)文本的思路?!白髡咚加新?,遵路識斯真?!崩首x是學生發(fā)現(xiàn)并遵循作者“思路”的必由之徑,是教師“教路”所在、學生“學路”所系?!懂嫍钐摇罚ǘ昙壪聝裕┱n后練習指向文本的兩大寫作特色:一是以人物語言推進故事情節(jié);二是通過對比,凸顯師生看到楊桃畫后的不同做法。教師遵循“教路”,指導學生聚焦三組人物語言——學生嘲諷、師生對話、教師意味深長的總結(jié)。學生遵循“學路”,發(fā)現(xiàn)“表情變化”、讀出“語氣不同”,在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實踐中,體會故事發(fā)展脈絡,發(fā)現(xiàn)寫作特點。
(2)在朗讀中發(fā)現(xiàn)文本的妙處。閱讀教學中抓住最動人、最精彩的筆墨,引導學生字斟句酌地試讀,在反復朗讀中體察特殊的語言形式,在感受語言中發(fā)展并提升思維品質(zhì)。《畫楊桃》最大的寫作妙處就在于以“標點”描摹“形象”。如“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笨凑Z言,前后一樣,但加上標點,頓時體現(xiàn)出前者自以為是的肯定,后者知錯后吞吞吐吐的情態(tài)。學生發(fā)現(xiàn)標點的妙處,就能在朗讀中體現(xiàn)語言的感染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各個學段、各種體裁的文本中都要落實的目標,為此,教師須不斷提高自己的范讀水平、朗讀指導水平、文本鉆研水平,以及對教材編者意圖的理解水平,真正使“朗讀”落實到每一節(jié)語文課之中。
參考文獻
[1] 徐世榮.談談朗讀教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64.
[2] 于永正.指導朗讀人物對話的藝術(shù)[J].黑龍江教育,2004(1.2):13-15.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