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宗霞,李飛澤,李 潔,龔 炳
(舟山市中醫(yī)院七病區(qū),浙江省李飛澤名老中醫(yī)專家傳承工作室·浙江 舟山 316000)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在中老年群體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心律失常是其常見并發(fā)癥,也是冠心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研究顯示冠心病人群的抑郁患病率達 14%~47%[2],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伴抑郁患者也不少見,抑郁影響自主神經對心臟調節(jié)的協調性,可觸發(fā)惡性心律失常,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風險[3]。胺碘酮是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但由于心外毒副作用發(fā)生率高,限制了其長期應用;治療抑郁的精神類藥物也可引起心血管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加重心肌缺血,導致心臟傳導失常。中醫(yī)中藥可通過多途徑、多靶點、多離子通道阻滯和非離子通道調節(jié)的整合機制,發(fā)揮調節(jié)心律失常及抗抑郁作用[4]。筆者應用舒郁定悸湯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伴抑郁患者,觀察對患者心肌缺血癥狀、心率失常及抑郁的改善作用,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62 例符合診斷標準的冠心病心律失常伴抑郁患者均為2017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依就診順序奇偶數編號,奇數納入對照組,偶數納入觀察組。觀察組31 例,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齡最大為78歲,最小為47歲,平均年齡(58.63±4.72)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5 年,平均為(3.28±0.24)年;房性期前收縮7 例,室性期前收縮17 例,短陣室上速7 例。對照組31 例,男性16例,女患者15例;年齡最大為75歲,最小為45歲,平均年齡(58.57±4.59)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5 年,平均為(3.31±0.25)年;房性期前收縮8 例,室性期前收縮15 例,短陣室上速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標準 1)均經心電圖檢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為冠心病心律失常[5];2)中醫(yī)辨證為氣滯血瘀證[6];3)HAMD 評分為 7~24分;4)年齡45~80 歲;5)對治療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1)合并肝腎功能障礙者;2)合并精神異?;蛞庾R喪失者;3)惡性腫瘤患者;4)合并心肌炎、心肌梗死等其他類型心臟疾病患者;5)中醫(yī)辨證屬其他證型者;6)對使用藥物過敏者;7)其他因素引起的心律失?;颊?。
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冠心病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給予鹽酸胺碘酮片[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3254]口服治療,初始劑量0.2 g日3 次口服,1 周后日2 次口服,2 周后日1 次口服;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黛力新,H.LundbeckA/S, H20130126,規(guī)格:每片氟哌噻噸0.5 mg/美利曲辛10 mg×20 片)1 片晨服。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服用舒郁定悸湯(柴胡15 g,白芍、枳實、郁金、香附、川芎、當歸、赤芍、甘松、桂枝、麥冬、遠志、酸棗仁各10 g,丹參20 g,炙甘草6 g), 每日1 劑,上述中藥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兩次溫服。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均為3個月。
2.2 療效標準 依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心悸”“郁病”的療效評定標準進行[7]。
2.3 觀察指標
2.3.1 主要癥狀評分 對胸悶胸痛、心悸、心煩、失眠等癥狀按無、輕、中、重4 級進行評價,分別積0、2、4、6 分,治療前后進行評定。
2.3.2 24 h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 治療前后DMS300-4A型24 h動態(tài)心電圖機進行24 h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記錄房性期前收縮、室性期前收縮、短陣室上速發(fā)生次數和心肌缺血次數。
2.3.3 HAMD 評分 治療前后應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進行抑郁程度評分[8]。
2.3.4 不良反應觀察
3.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3 個月后,對照組31 例,顯效7 例,好轉16 例,未愈8 例,總有效率為74.2%;觀察組31 例中,顯效16 例,好轉13 例,未愈2 例,總有效率為93.5%;觀察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
3.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分)
3.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24 h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結果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發(fā)生次數比較次/24 h)
3.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評分變化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分)
3.5 兩組患者治療不良反應觀察結果 對照組出現口干3 例,視力模糊2 例,便秘2 例,低血壓1 例,竇性心動過緩2 例,總發(fā)生率為32.3%;觀察組出現口干2 例,視力模糊1 例,竇性心動過緩1 例,總發(fā)生率為12.9%;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心律失常是冠心病常見合并癥,抑郁是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獨立危險因素,伴抑郁患者由于交感神經張力增加和迷走神經活性降低了冠心病患者的室顫閾值,導致惡性心律失常,影響患者預后,降低其生活質量[9]。因此臨床需要進行“雙心治療”。胺碘酮是臨床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常用藥物,其作為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能夠對患者陣發(fā)性心動過速及室顫等癥狀起到緩解作用,在治療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中有著突出的效果[10];但長期應用可導致心功能受損,心動過緩。黛力新能夠改善冠心病患者抑郁狀態(tài),減少心絞痛發(fā)作,改善心肌缺血,使心血管病患者臨床獲益[11]。但服藥會出現口干,停藥后常出現胸悶、心煩失眠等癥狀。
冠心病屬中醫(yī)“胸痹”“心痛”等范疇,冠心病屬氣血為患,心血瘀阻為主要病機。病雖在心,與肝關系密切,百病生于氣,肝氣不疏,氣滯血瘀在冠心病患者屬常見證型[12]。心律失常中醫(yī)稱之為“心悸”“怔忡”,心主血脈,全身氣血津液依靠心氣推動并暢達周身,肝主疏泄,調暢一身之氣機;肝失疏泄,氣機不利,則血行不暢,心血瘀阻;心血瘀阻,阻礙氣機;心主神明、肝主情志;兩者與氣血運行和精神活動關系密切。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肝氣不舒則心脈痹阻,心神失養(yǎng)見心悸。由此可見,肝氣郁滯、心血瘀阻、心神失養(yǎng)互為因果,使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同時伴發(fā)抑郁。治療當疏肝解郁、安神定悸、活血通心絡。舒郁定悸湯以四逆散(柴胡、枳實、白芍、甘草)為基礎方加減,該方疏肝解郁,有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及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13]。郁金、香附增強疏肝理氣之功。川芎、當歸、丹參、赤芍活血行氣、祛瘀通心絡。當歸、麥冬、酸棗仁、遠志養(yǎng)心除煩、安神定志。桂枝溫通心陽,以助化瘀通絡。甘松行氣止痛、安神定悸。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活血通心絡、安神定志除心悸。理氣而不耗氣,活血而不破血,疏肝不忘柔肝,通脈兼養(yǎng)心血。臨床應用觀察可見舒郁定悸湯在減輕冠心病心律失常伴抑郁患者胸悶胸痛、心悸、心煩、失眠癥狀、減少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縮、室性期前收縮、短陣室上速)和心肌缺血發(fā)生次數、降低HAMD評分等方面效果均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的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達93.5%,顯著高于單純西藥治療之對照組的74.2%(P<0.05)。由此可見,舒郁定悸湯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伴抑郁效果肯定,且不良反應少,宜于與常規(guī)西藥治療聯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