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項城市中醫(yī)院(466200)張君君
慢性胃炎屬于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主要類型包括糜爛型、非萎縮型及淺表型。隨著病情進展累及患者賁門組織,引起腹脹、噯氣等不良臨床癥狀。目前,關于致病機制的研究還不明確,可能與細菌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破壞了胃黏膜[1]。常規(guī)的藥物對胃部刺激較大,如:洋地黃、消炎痛等,長期服用會進一步損傷患者的胃黏膜,寒戰(zhàn)、潮濕等外部環(huán)境驟變,易導致慢性胃炎。中醫(yī)認為寒熱錯雜型慢性胃炎屬于胃脘脹痛范疇,患者常表現(xiàn)有反酸、嘈雜、口苦口干等癥狀,嚴重者易疲乏、無力。半夏瀉心湯根據(jù)《傷寒雜病論》記載配制,對治療寒熱錯雜型慢性胃炎有著良好效果[2][3]。為此,本次研究對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寒熱錯雜型慢性胃炎的應用價值進行了探討,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 0 1 8 年2月~2020年2月期間收治的寒熱錯雜型慢性胃炎患者108例作為資料,隨機分兩組,每組各54例。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38.74±4.06)歲,病程0.5~9年,平均病程(3.64±0.29)年;觀察組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38.74±4.06)歲,病程0.5~10年,平均病程(3.74±0.25)年;兩組基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附表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s)
附表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shù) 主癥 次癥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4 4.16±0.89 1.42±0.54 1.95±0.42 0.45±0.12對照組 54 4.06±0.85 2.71±0.68 1.99±0.45 0.88±0.18 t - 0.59 10.91 0.47 14.60 P - >0.05 <0.05 >0.05 <0.05
納入標準:經(jīng)胃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符合《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中寒熱錯雜型標準,主癥:胃脘痞滿、口干口苦、嘈雜反酸、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次癥:胃痞、畏寒肢冷、可喜熱飲、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脈沉遲;患者知情同意,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合并消化系統(tǒng)潰瘍或病理診斷惡性病變患者;合并心腦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病患者;精神疾病及意識障礙患者;既往胃部手術史患者;相關藥物過敏患者及近期使用治療胃炎治療藥物患者;治療過程中證型變化患者。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選擇雷尼替丁膠囊每天2次治療,每次150mg;選擇枸櫞酸鉍鉀每天4次治療,每次0.3g,連續(xù)1個月。
1.2.2 觀察組 上述用藥治療基礎上,增加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藥方組成:半夏20g,干姜20g,黃芩12g,灸甘草12g,黃連8g,黨參30g,大棗5枚,針對寒重畏寒患者增加白附片30g,肉桂10g,熱偏重增加黃芩、黃連用量,氣滯患者增加枳殼30g,厚樸30g,濕邪患者增加藿香20g,茯苓30g;納差、食滯患者增加炒山楂30g、建曲30g;大便稀溏患者增加澤瀉20g、芡實15g。每天1劑水煎煮后取300ml,分早晚兩次服用,持續(xù)用藥30d。
1.3 觀察指標 評價兩組治療效果:痊愈為癥狀消失,黏膜活動性炎癥消失;顯效為癥狀基本消失,黏膜活動性炎癥明顯減輕;有效為癥狀改善,黏膜病變縮小1/2以上;無效為癥狀及病變無改善。治療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觀察兩組不良反應,包含惡心、嘔吐、胃脹、口干舌燥等。測定治療前、治療后中醫(yī)癥候積分變化,主癥采用0~6分統(tǒng)計,次癥0~3分統(tǒng)計。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t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有效率分別為96.30%、83.33%,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發(fā)生率分別為5.56%、20.37%,差異顯著(P<0.05)。
2.3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由附表可知,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治療前,兩組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癥候積分降低且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慢性胃炎具有病程長、復發(fā)率高及誘發(fā)因素多特征,當前臨床慢性胃炎具體病因尚未明確,認為是多種病因的綜合作用造成,如細菌侵襲、吸煙飲酒、藥物、自身免疫等[4]。西醫(yī)治療針對病因癥狀開展,采用藥物抑制胃酸分泌,消除炎癥及病情,減少胃黏膜損傷,起到減輕癥狀作用,但部分患者效果有限,癥狀無法明顯緩解[5]。中醫(yī)將慢性胃炎納入“胃脘痛”范疇,認為肝膽失調(diào)、胃氣升降失常為主要病因,可分為脾胃虛寒型、胃熱熾盛型、肝胃氣滯型、瘀阻胃絡型、胃陰虧虛型、寒熱錯雜型等證型,其中寒熱錯雜型癥狀相對復雜,表現(xiàn)出寒重、熱重、胃脘部綿綿隱痛、神倦乏力、手足不溫等癥狀,患者焦陽氣受損,寒生,少陽邪熱趁勢內(nèi)陷,形成寒熱錯雜,治療需主要寒熱調(diào)節(jié),益氣和胃[6]。半夏瀉心湯藥方中半夏、干姜具有性溫熱特征,起到燥濕化痰、和胃止嘔、辛熱燥烈、溫中散寒、健運脾陽功效,黃芩、黃連專治錯雜之熱邪,分解寒熱錯雜,減輕癥狀,而在調(diào)節(jié)寒熱基礎上需配合益氣和胃藥,如黨參、大棗、甘草等起到益氣、補脾、和胃等作用,實現(xiàn)療效鞏固,保障機體健康[7]。而且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研究可知,半夏瀉心湯藥方中各藥物均對胃炎有良好效果,半夏可抑制嘔吐及胃酸分泌,黃芩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黃連可清除氧自由基,保護胃黏膜。干姜具有鎮(zhèn)痛、抗炎功效。諸藥聯(lián)合應用可強化藥物功效,減輕機體不適,配合西藥治療實現(xiàn)標本同治,獲得滿意療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有效率分別為96.30%、83.33%,差異顯著(P <0.05);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分別為5.56%、20.37%,差異顯著(P <0.05);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治療前,兩組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癥候積分降低且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對消除癥狀、減輕機體不適有積極效果,而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臨床用藥價值較高。綜上所述,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寒熱錯雜型慢性胃炎患者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