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吳成明,程玉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內(nèi)科常見病,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其發(fā)病機制與肺部長時間受有害氣體、顆粒入侵繼而發(fā)生炎性反應(yīng)有關(guān)[1]。COPD多發(fā)于老年人,臨床癥狀以呼吸困難、氣促、咳嗽咳痰為主,急、慢性交替出現(xiàn),若治療不及時則易出現(xiàn)病情惡化,導致肺功能受損,繼而誘發(fā)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臟病等,嚴重者甚至引發(fā)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病情危急、疾病進展快,臨床癥狀突出,且大多數(shù)患者肺通氣/換氣功能嚴重受損,進而增加臨床治療難度[4]。因此,尋找AECOPD的有效治療方法非常重要。丙酸氟替卡松與特布他林治療AECOPD的療效確切,但二者對免疫功能及炎性反應(yīng)的影響尚未完全明確?;诖?,本研究分析了丙酸氟替卡松聯(lián)合特布他林對AECOPD患者免疫功能與炎性反應(yīng)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亳州市中醫(yī)院肺病科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AECOPD患者88例,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A組與B組,每組4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體質(zhì)指數(shù)、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tǒng)Ⅱ(APACHEⅡ)評分、心率、呼吸頻率、吸煙史、飲酒史及合并癥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病歷資料完整;(2)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17年更新版)》[5]中的AECOPD診斷標準,并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排除標準:(1)伴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礙者;(2)合并精神疾病、癌癥、傳染性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肺結(jié)核者;(3)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常規(guī)治療,包括抗感染、平喘、止咳、化痰、吸氧、補液、營養(yǎng)支持、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擴張支氣管等,合并心力衰竭者給予抗心力衰竭治療,同時要求患者戒煙并遠離二手煙,預(yù)防有害氣體、粉塵的吸入,飲食上予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囑患者注意保暖、休息。A組患者予以特布他林霧化液(AstraZeneca AB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140108)2.5 mg/次,加入0.9%氯化鈉溶液2 ml,采用空氣壓縮泵(德國)進行霧化吸入,2次/d,20 min/次,氧流量為4 L/min,連續(xù)治療7 d。B組患者予以丙酸氟替卡松聯(lián)合特布他林治療,其中丙酸氟替卡松粉霧劑(Glaxo Operations UK Limited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80020)經(jīng)鼻腔噴入,每個鼻孔各2噴,2次/d;特布他林用法用量同A組,連續(xù)治療7 d。
1.4 觀察指標 (1)免疫功能指標和炎性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晨起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5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0 cm),留取血清,采取免疫比濁法檢測免疫球蛋白(Ig)A、IgG及IgM,所用儀器為羅氏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并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6];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白介素(IL)-6、IL-8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7]。(2)肺功能指標:應(yīng)用HI-801日本捷斯特肺功能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檢測前嚴格校正室內(nèi)溫度、濕度、氣壓,嚴格按照歐洲呼吸學會、美國胸科協(xié)會制定的質(zhì)量控制標準,連續(xù)測量2次取平均值[8]。(3)生活質(zhì)量: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CAT)評分評估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該量表內(nèi)容包括咳嗽、痰液、胸悶、爬坡或上一層樓梯、家務(wù)活動、外出信心、睡眠、乏力共8項,每項0~5分,總分40分,得分越低提示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好[9]。(4)記錄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分為臨床控制:癥狀基本消失;顯效:癥狀明顯改善,肺部啰音及痰液明顯減少,痰液變稀?。挥行В喊Y狀好轉(zhuǎn),肺部啰音減少,痰液較多但變稀??;無效:癥狀無明顯變化或病情加重[10]。(5)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包括手顫、頭痛、反酸、惡心、鼻衄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分析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免疫功能指標 兩組患者治療前IgA、IgG及IgM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治療后IgA、IgG及IgM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g/L)Table 2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g/L)Table 2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Ig=免疫球蛋白
組別 例數(shù) IgA IgG Ig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 組 44 11.10±2.46 12.27±3.45 1.24±0.58 1.80±0.82 1.28±0.49 1.37±0.85 B 組 44 11.19±2.42 13.81±3.66 1.27±0.61 2.87±1.06 1.30±0.53 1.69±0.63 t值 0.173 2.031 0.236 5.296 0.184 2.006 P值 0.863 0.045 0.814 <0.001 0.855 0.048
2.2 炎性指標 兩組患者治療前IL-6、IL-8及TNF-α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治療后IL-6、IL-8及TNF-α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治療前后炎性指標和CAT評分比較(±s,ng/L)Table 3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治療前后炎性指標和CAT評分比較(±s,ng/L)Table 3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IL=白介素,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組別 例數(shù) IL-6 IL-8 TNF-α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 組 44 48.76±5.34 36.02±6.21 6.54±1.01 4.45±0.94 46.14±7.76 23.95±4.97 B 組 44 48.71±5.40 22.06±4.27 6.50±1.07 3.51±0.70 46.28±7.69 14.02±5.04 t值 0.044 12.287 0.180 5.320 0.085 9.306 P值 0.965 <0.001 0.857 <0.001 0.932 <0.001
2.3 肺功能指標和CAT評分 兩組患者治療前FEV1、FVC、FEV1/FVC及CAT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治療后FEV1、FVC大于A組,F(xiàn)EV1/FVC高于A組,CAT評分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和CAT評分比較(±s)Table 4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and CAT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和CAT評分比較(±s)Table 4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and CAT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xiàn)VC=用力肺活量,F(xiàn)EV1/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比值,CAT=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
組別 例數(shù) FEV1(L) FVC(L) FEV1/FVC(%) CAT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 組 44 1.27±0.40 1.49±0.46 1.83±0.43 2.08±0.36 60.34±5.40 65.67±6.44 15.65±2.21 9.90±1.78 B 組 44 1.26±0.45 1.72±0.55 1.80±0.41 2.41±0.39 60.26±5.44 72.84±6.31 15.59±2.18 7.06±1.25 t值 0.110 2.128 0.335 4.124 0.069 5.275 0.128 8.661 P值 0.913 0.036 0.738 <0.001 0.945 <0.001 0.898 <0.001
2.4 臨床療效 B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3.762,P=0.003),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n(%)〕Table 5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2.5 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 A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為11.4%(5/44),B組為13.6%(6/4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04,P=0.747),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n(%)〕Table 6 Adverse reactions of two groups during treatment
AECOPD的病理組織學特征是支氣管黏膜上皮細胞壞死、變性或形成潰瘍,上皮下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平滑肌細胞結(jié)構(gòu)破壞及氣道壁反復(fù)損傷-修復(fù),導致氣道管壁厚度增加繼而變形,這不僅增加了氣道管壁阻力,還增加了膠原含量,促使瘢痕形成,最終發(fā)生肺功能損傷、肺儲備功能降低[11]。AECOPD患者多為老年人,因其機體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而導致病情易出現(xiàn)惡化,且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升高。另外,COPD患者因肺部功能負荷變大,易出現(xiàn)心肌缺氧、血流動力學改變,進而引發(fā)心力衰竭,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故應(yīng)積極治療。
目前,臨床上針對AECOPD一般采取綜合療法,如抗感染、平喘、止咳、化痰、吸氧、補液、營養(yǎng)支持、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擴張支氣管等,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總體療效欠佳,尚無法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特布他林屬于β2-受體激動劑,可激動氣道平滑肌上的β2-受體,抑制肥大細胞遞質(zhì)釋放,有助于減輕氣道黏膜充血與腫脹,繼而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12];此外,其還可降低呼吸道黏膜中組胺與白三烯含量,使平滑肌舒張、支氣管擴張,改善氣流阻塞癥狀,繼而降低氣道阻力,減輕氣道痙攣,增強呼吸功能。丙酸氟替卡松是一種糖皮質(zhì)激素,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其對氣道炎性反應(yīng)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主要作用機制如下:丙酸氟替卡松以二聚體的形式進入細胞核,并與核內(nèi)相應(yīng)DNA上的激素反應(yīng)靶基因作用、轉(zhuǎn)錄形成具有抗炎活性的物質(zhì);其通過誘導炎癥抑制蛋白與部分酶而達到減少炎性細胞因子生成,抑制組胺、緩激肽等過敏遞質(zhì)釋放的目的[13]。此外,丙酸氟替卡松還可以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支氣管收縮反應(yīng),繼而緩解支氣管痙攣、降低肺氣腫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相關(guān)研究指出,丙酸氟替卡松與特布他林聯(lián)用具有改善AECOPD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免疫力的作用[14-17]。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B組患者治療后IgA、IgG及IgM高于A組,提示丙酸氟替卡松聯(lián)合特布他林能有效改善AECOPD患者免疫功能,而免疫功能的改善又可使患者病情得到明顯控制。氣道炎癥是AECOPD患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咳嗽咳痰等癥狀的主要原因,故減輕炎性反應(yīng)是臨床治療AECOPD的主要目標之一。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B組患者治療后IL-6、IL-8及TNF-α低于A組,提示丙酸氟替卡松與特布他林具有協(xié)同抗炎作用,二者聯(lián)用能有效減輕患者炎性反應(yīng),與劉曉冬等[18]研究結(jié)果一致。肺功能損傷是COPD的主要特征。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B組患者治療后FEV1、FVC大于A組,F(xiàn)EV1/FVC高于A組,CAT評分低于A組,提示丙酸氟替卡松聯(lián)合特布他林能有效改善AE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與孫秀琴[19]研究結(jié)果一致。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B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A組,但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提示丙酸氟替卡松聯(lián)合特布他林治療AECOPD患者安全、有效,與張亮[20]研究結(jié)果相近,究其原因主要如下:丙酸氟替卡松可保護患者肺泡膜功能,抑制溶酶體中的酶釋放及肺部炎癥,減少上皮細胞內(nèi)的黏液分泌物,進而有效保證了呼吸系統(tǒng)的正常運作;另外,丙酸氟替卡松還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緩解支氣管痙攣,預(yù)防肺氣腫。
綜上所述,丙酸氟替卡松聯(lián)合特布他林治療AECOPD的臨床療效確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肺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減輕炎性反應(yīng),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yīng)用。
作者貢獻:李芳進行文章的構(gòu)思與設(shè)計,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分析,撰寫論文,負責文章的質(zhì)量控制及審校,并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李芳、程玉峰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結(jié)果分析與解釋;吳成明進行論文的修訂。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