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娟
(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分院,江蘇 南通 226001)
進行化療是臨床上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1]。對此類患者進行化療時若護理不當,易導致其出現藥液外滲、化療性靜脈炎等問題,可增加其痛苦,影響化療的正常進行及其對化療的依從性[2]。在對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化療期間如何有效地預防其發(fā)生藥液外滲、化療性靜脈炎是腫瘤科醫(yī)護人員關注的焦點[3]。本文主要是研究對接受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循證護理對預防其發(fā)生藥液外滲的效果。
選擇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化療的108 例惡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病情均經病理學檢查得到確診,均具有進行化療的指征,且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其中,排除存在溝通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障礙、病歷資料缺失或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者。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n=54)與對照組(n=54)。在54 例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9 例,女25 例;其平均年齡為(53.09±10.65)歲,其接受化療的平均次數為(3.75±1.21)次,其平均的受教育時間為(10.78±2.22)年,其平均的體質指數為(22.56±1.08)。在54 例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8 例,女26 例;其平均年齡為(51.87±11.09)歲,其接受化療的平均次數為(3.69±1.18)次,其平均的受教育時間為(10.52±2.18)年,其平均的體質指數為(22.78±1.12)。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化療。在此期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用藥護理、病情觀察、穿刺點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循證護理,方法是:1)由腫瘤科的護士長和責任護士組成循證護理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組長負責評價和改進組員制定的循證護理方案,監(jiān)督循證護理工作的開展,并幫助組員解決護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組員負責提出循證問題,搜集循證依據,制定并落實護理方案等。在開展循證護理工作前,由組長帶領組員學習循證護理的相關知識,使其掌握循證護理的內涵、開展方法、評價方法及改進方法等,并提高其護理技能。2)在患者入院后,小組成員仔細搜集患者的資料,對其進行全面的評估。召開小組會議,就以往護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導致患者發(fā)生化療藥物外滲和化療性靜脈炎的原因(如用藥前及用藥過程中觀察和護理不到位、發(fā)生藥液外滲后處理不及時或處理不當等),然后以此為依據提出循證問題(如怎樣降低患者藥液外滲和化療性靜脈炎的發(fā)生率、如何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等)。3)小組成員通過檢索網絡數據庫、查閱報刊書籍等搜集相關的文獻,并對文獻進行初步閱讀,保留符合要求的文獻。對文獻進行仔細的審閱,查找護理實證。以護理實證為依據,并結合本醫(yī)院、本科室及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護理方案。4)落實護理方案。(1)在化療前,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向其講解化療的相關知識,重點向其介紹藥液外滲、化療性靜脈炎的發(fā)生原因、危害、預防及處理措施等,使其充分了解預防藥液外滲和化療性靜脈炎的要點及重要性。(2)在對患者進行靜脈穿刺時,一條靜脈不可連續(xù)穿刺超過2 次。若連續(xù)穿刺2 次均不成功,應主動向患者道歉,并由另一名心理素質好、穿刺技術熟練的護士對患者進行穿刺(需換一條靜脈進行穿刺)。在穿刺時,要盡量減小針頭刺入血管的角度,確保針頭能夠緩慢、平行地刺入血管。在穿刺成功后,妥善地固定針頭,并告知患者在活動時注意對針頭進行保護。對于接受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的患者,在置管成功后應對導管進行妥善的固定,避免導管發(fā)生移位或滑脫。(3)在每次化療前,先用少量的生理鹽水沖洗靜脈通路,待確定靜脈通路通暢后再為患者輸注化療藥物。在為患者靜脈推注化療藥物時,稀釋液的量不應少于20 ml。在患者靜脈滴注化療藥物期間,加強對其進行巡視,注意觀察其穿刺部位有無回血、腫脹、疼痛、滲液、滲血等現象。若發(fā)現其穿刺部位滲液,需立即停止輸注化療藥物,并遵醫(yī)囑用透明質酸對其穿刺部位進行封閉注射,再用甘油硫酸鎂乳劑對其滲藥部位進行外敷,還可用紅外線治療儀或微波治療儀對其滲藥部位進行照射治療。(4)在化療期間,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鼓勵其說出內心的想法和感受,耐心地傾聽其心聲,給予其安撫和鼓勵,并指導其通過聽音樂、寫日記、與親友或病友交流、到戶外散步等方式來排遣自己苦悶、抑郁的心情。
護理后,比較兩組患者藥液外滲的發(fā)生率、滲藥部位紅腫消失的時間及化療性靜脈炎的發(fā)生率。藥液外滲的評定標準是:化療藥物在使用的過程中外滲到皮下,導致局部皮膚紅、腫、熱、痛[4]。化療性靜脈炎的評定標準是:在靜脈輸注化療藥物的次日,沿著輸液血管的走向出現條索狀紅斑[5]。采用自制的問卷(總分為100 分)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颊咴搯柧淼脑u分≥85 分和<85 分分別表示其對護理工作滿意及不滿意。滿意率=滿意例數/總例數×100%。采用自制的問卷(總分為100 分)調查兩組患者對化療知識的掌握度?;颊咴搯柧淼脑u分越高表示其對化療知識的掌握度越佳。
用SPSS 13.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 s 表示,用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藥液外滲和化療性靜脈炎的發(fā)生率均更低,其滲藥部位紅腫消失的時間更短,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和對化療知識掌握度的評分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護理后兩組患者各項指標的比較
藥液外滲和化療性靜脈炎是接受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6]?;颊咴诮邮芑熎陂g若發(fā)生藥液外滲或化療性靜脈炎,可增加其痛苦,影響化療的正常進行,導致其對化療的依從性下降,嚴重時可引起醫(yī)患糾紛[7]。因此,臨床上應對接受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藥液外滲和化療性靜脈炎的發(fā)生率[8]。循證護理興起于20 世紀末,是指護理人員在計劃護理活動的過程中審慎、明確、明智地將現有文獻資料與患者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獲取臨床護理實證,然后以此為依據制定護理方案的一種護理模式[9-10]。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護理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藥液外滲和化療性靜脈炎的發(fā)生率均更低,其滲藥部位紅腫消失的時間更短,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和對化療知識掌握度的評分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這與許素鳳、陶蓉等[11-12]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接受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循證護理能顯著降低其藥液外滲和化療性靜脈炎的發(fā)生率,縮短其滲藥部位紅腫消失的時間,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及對化療知識的掌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