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講座:且談幼兒在親自然中的玩與學
特邀主持人:王莉
生命教育是一種實踐取向性教育,其內(nèi)容涵蓋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人與自然的各種關系。將生命教育融入親自然中,孩子們就會逐步外顯為現(xiàn)對生命的尊重、欣賞和珍視,對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的探尋與審視。
當觀察到自己種植的紅薯葉子因生蟲而“生病”、自愈后綠葉生機勃勃的景象時,孩子們感受到了生命的頑強;當看到聰明的絲瓜寶寶自己找到藤架爬上去時,孩子們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神奇;當發(fā)現(xiàn)蠶寶寶因照顧不當死去,他們也會為生命的脆弱感到惋惜。孩子們漸漸懂得,自然界的生物和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生命很頑強也很脆弱,需要被呵護——潛移默化中喚醒了幼兒對自然物的生命意識。
一只受傷的小鳥在中三班“落戶”,熱心的家長帶來了鳥籠,并專門去為小鳥買了鳥食,孩子們還通過投票的方式給小鳥起了好聽的名字叫“果果”。有了“果果”的出現(xiàn),孩子們總不時地想去教室陽臺探望,為了讓果果好好養(yǎng)傷,孩子們連說話都是輕聲細語的,生怕打擾到它,還有的小朋友趴在鳥籠邊輕輕的和果果聊著天,就像跟自己的好朋友說悄悄話一樣。
↑孩子們總不時地去教室陽臺探望果果。
““不速之客”小鳥果果的到來,讓孩子們充滿了好奇,他們在精心照顧受傷小鳥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與這個小小的生命體建立了聯(lián)系;教師并沒有把其拒之門外,而是及時抓住這一教育契機,為幼兒提供了一個直接感知生命的機會。當孩子與鮮活生命近距離接觸時,生命教育就已經(jīng)悄然展開了。
周末過后,王老師來到幼兒園,發(fā)現(xiàn)果果安靜地躺在籠子里,一動不動……王老師心里很難過,但她決定不直接把這個消息告訴孩子們,想看看孩子們的反應。孩子們一來教室就會先到陽臺上去看望果果,看見果果一動不動,孩子們開始了猜測:“果果怎么躺在那不動了?是不是在睡覺?”“不,小鳥睡覺是站著的,不是躺著的,它死啦!”老師追問:“果果為什么會死?”孩子們繼續(xù)猜測:“老飛老飛累死了!”“我們聲音太大把它吵死了!”“給它吃的太多,把它撐死了!”。老師繼續(xù)追問:“既然果果已經(jīng)死了,我們現(xiàn)在該怎么辦?”有孩子提出:“把它留在班里!”,又有孩子反對:“不行,那樣它會腐爛!”最終,孩子們達成了共識:應該把果果埋到土里。
↑果果躺著不動是不是在睡覺
雖然孩子們對“死亡”還沒有什么概念,但是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也模糊地意識到果果已經(jīng)死了,只能通過埋葬跟它告別——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本案例中,幼兒已經(jīng)能初步認識和接受“果果”已經(jīng)死去的這個事實,并根據(jù)已有生活經(jīng)驗對死亡的原因做出猜測。
從小鳥的到來直至死去是一件偶然的事件,教師能夠準確地把握這一契機,適時引導幼兒對生命的感悟和關注。當老師發(fā)現(xiàn)果果不動后,沒有回避這個事實,沒有用“果果冬眠了”“果果睡著了”等措辭讓孩子們平靜地淡忘它來避開死亡這個嚴肅的話題,而是選擇直面死亡,靜心等待幼兒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探索。在引導的過程中,教師的提問始終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fā)點,從討論“果果為什么會死”到探討“果果死了怎么辦”,為幼兒創(chuàng)造了一個開放、安全的環(huán)境,讓幼兒在探索、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不斷思考。
孩子們決定埋葬果果。老師拿來了一個漂亮的木質(zhì)茶葉盒為果果做了個小棺材,孩子們輪流來到果果身邊,和果果輕輕說著告別的話;第二天,孩子們?nèi)缂s帶來為果果制作的告別卡片,上面畫著美麗的圖畫,寫著對果果的祝福:“果果,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薄霸僖娏?,果果,我會想你的!”……下午,老師帶著孩子們來到了幼兒園外的小花園,在一棵樹下挖了一個小坑把裝著果果的木盒放了進去,并讓孩子們舉行了送別儀式;老師還組織小朋友們進行了一次有關生命的討論,通過討論,孩子們對“死亡”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紛紛表示“要多吃飯,不挑食,健健康康的!”“要保護好自己,不受傷害,也不傷害別人?!?/p>
↑老師用一個漂亮的木質(zhì)茶葉盒為果果做了個小棺材。
↑孩子們輪流來到果果身邊跟果果告別。
讓幼兒認識到死亡的客觀和不可逆并不是生命教育的終結,而是讓幼兒在感性經(jīng)驗的基礎上產(chǎn)生進一步的體驗與思考,喚醒生命的意識感,回歸到現(xiàn)實生活本身。在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到孩子們通過語言、繪畫等多種途徑表達自己對果果的情感,并用自己的經(jīng)驗聯(lián)結進行思考和討論。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生命逝去的不可挽回的,從而實現(xiàn)了“愛的升華”,更加珍視已有的幸福,形成了積極的生命情感和生命態(tài)度。
案例中老師通過組織“和果果告別”的集體活動以及進一步的討論,建立了一個幼兒感情得以釋放的溫馨的空間,有助于緩解孩子的悲哀并幫助孩子盡快回復到常態(tài),并引導幼兒對“活著”和身邊的幸福持有感恩之心,使孩子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生命教育。
↑孩子們一個接一個送上自己做的卡片,跟果果道別……
王老師在果果死去的當天下午給家長寫了這樣一封信:親愛的家長,我很難過地告訴你們,我們班那只可愛的小鳥果果今天死了。孩子們很傷心,我們也很難過。我們已經(jīng)在今天的課堂上與孩子們討論過果果的死,并決定明天上午為果果的死舉行告別儀式。最近幾天,孩子們可能會在家談起果果,也可能會心情難受,請你們理解孩子們的感受,并幫助孩子們把想對果果說的話寫下來,和我們分享。
一位家長記錄了她的孩子因為看到活蒸螃蟹時的不忍心,又討論起了“如果媽媽死了怎么辦?”而傷心地大哭起來,在爸爸媽媽的共同安慰下,孩子們又一次明白了人終會死,所以要好好珍惜現(xiàn)在的每一天;家長也感受到一次生命教育給孩子和家長帶來的心靈震撼。
家庭是幼兒園很重要的合作伙伴,在這一個過程中,老師自然而然地將家長帶入到對幼兒生命教育的環(huán)節(jié)中,也讓家長感受這一次小小的經(jīng)歷帶給孩子內(nèi)心的震動。在家園的合作下,幼兒的悲傷情緒得到了適當?shù)尼尫?,更為幼兒營造了感知生命的氛圍和空間。
在自然中獲得的生命教育就像給幼兒心中種下的種子,當他們在親自然活動中體驗自然的奧妙,領略生命的美好,生命的力量及脆弱,便會明白生命的涵義是多么寬廣,而自己的未來也如這些頑強的生命一樣,將會有無數(shù)種可能,充滿未知和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