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琳,張馨予
羅湖區(qū)婦幼保健院兒???,廣東深圳 518000
如廁訓練(toilet training, TT)是兒童早期發(fā)展極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之一,屬于兒童自然發(fā)展過程,其實施涉及神經(jīng)及肌肉協(xié)同參與, 也受社會文化習俗及環(huán)境物質(zhì)條件制約。 TT 訓練若不順利,不僅給養(yǎng)育者帶來挫折和壓力,同時也會對兒童成長、父母、社會環(huán)境等造成負面影響[1-4]。近年來,養(yǎng)育者輔助式嬰兒如廁訓練模式(AITT)作為一種起源于古老的TT 訓練模式,獲得臨床研究人員的廣泛關(guān)注,該訓練方法在嬰兒出生2~3 周即可實施,可盡早幫助嬰兒獲得尿控能力, 但國內(nèi)尚無早期進行AITT 訓練,幫助嬰幼兒建立成熟排尿反射相關(guān)前瞻性研究報道[5]。 因此, 該研究選取2019 年 10 月—2020 年1 月該院招募的滿月體檢健康嬰兒100 名為研究對象, 擬通過前瞻性對照研究初步探討嬰兒早期實施AITT 對其尿控能力的影響,為后期AITT 的宣傳和推廣提供理論依據(jù)?,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招募的100 名滿月體檢健康嬰兒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月齡為1~2 個月嬰幼兒;②具良好依從性;③嬰幼兒家長愿意接受AITT 訓練。 排除標準:①不能配合完成AITT 訓練全程的嬰兒;②高危兒。 剔除中途不配合及不能堅持做把尿訓練的嬰兒。 依據(jù)自愿原則分為觀察組(n=50)與對照組(n=50)。 對照組中嬰幼兒男 30名,女 20 名;月齡 1~2 個月,平均(1.33±0.14)個月。觀察組中嬰幼兒男 27 名,女 23 名;月齡 1~2 個月,平均(1.26±0.25)個月。兩組嬰幼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對照組嬰幼兒僅使用尿不濕, 不采用任何如廁訓練方法。 觀察組采用養(yǎng)育者輔助式嬰兒如廁訓練模式(AITT)方法訓練嬰幼兒小便。 訓練方法如下:訓練維持到嬰幼兒能夠走路之前。 家長關(guān)注嬰幼兒的排便排尿信號,如哭泣、腹部肌肉收縮、身體扭動與繃緊及突然煩躁不安等。 出現(xiàn)嬰兒排便排尿信號后,幫助嬰幼兒以一定姿勢在水池、便盆或馬桶排便排尿。 家長可通過發(fā)出如“噓”的提示音,在言語上鼓勵并稱贊嬰兒排尿排便行為,讓其形成條件反射。 幫助嬰幼兒建立睡覺前、睡覺后及飯后規(guī)律性排便排尿行為,以提高嬰兒尿控能力。
1.3.1 兩組嬰幼兒在 3、6、9、12 月齡時排尿情況 采用醫(yī)院自制的排尿問卷了解嬰幼兒在3、6、9、12 月齡時的 AITT實施情況以及排尿情況。 記錄嬰兒每天使用尿不濕情況,并分別計算 3、6、9、12 月齡平均每日尿不濕使用情況。 研究過程中, 剔除7 名觀察組和3 名對照組無法堅持把尿訓練及按時隨訪中途退出的嬰兒, 剩余觀察組43 名,對照組47 名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1.3.2 兩組嬰幼兒在 3、6、9、12 月齡每次排尿后殘余尿量情況 于嬰幼兒 3、6、9、12 月齡隨訪體檢,每 3 個月采用 B超檢查嬰兒膀胱殘余尿量。
1.3.3 兩組嬰幼兒家屬不良心理變化情況比較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及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訓練前后兩組患兒家屬不良心理變化情況, 兩個量表各有20 條目,每條目 1~4 級,SDS 評分≥53 分為重度抑郁,SAS 評分≥53分為重度焦慮,評分越高,表示患兒家屬焦慮、抑郁程度越高。
1.3.4 嬰幼兒尿路感染情況 記錄訓練期間兩組嬰兒尿路感染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滿足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采用兩樣本獨立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采取例數(shù)表示。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訓練后觀察組嬰幼兒排尿情況均隨著月齡增加而好轉(zhuǎn), 且觀察組各月齡嬰幼兒平均每日尿不濕使用片數(shù)明顯少于對照組,其尿控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嬰幼兒在3、6、9、12 月齡時排尿情況比較[(),片]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urination situa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infants at the age of 3, 6, 9, and 12 months [(),piece]
表1 兩組嬰幼兒在3、6、9、12 月齡時排尿情況比較[(),片]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urination situa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infants at the age of 3, 6, 9, and 12 months [(),piece]
組別 3 月 6 月 9 月 12 月觀察組(n=43)對照組(n=47)t 值P 值8.44±0.68 8.89±0.99 2.491 0.015 5.44±1.26 6.11±0.99 2.817 0.006 4.87±0.79 5.33±0.67 2.987 0.004 2.22±1.03 4.00±0.94 8.572<0.001
觀察組嬰幼兒殘余尿量均隨月齡的增加而減少,除3月齡外, 觀察組嬰幼兒各月齡殘余尿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嬰幼兒在3、6、9、12 月膀胱殘余尿量比較[(),mL]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residual urine volume of the bladd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infants at 3, 6, 9 and 12 months[(),mL]
表2 兩組嬰幼兒在3、6、9、12 月膀胱殘余尿量比較[(),mL]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residual urine volume of the bladd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infants at 3, 6, 9 and 12 months[(),mL]
組別 3 月 6 月 9 月 12 月觀察組(n=43)對照組(n=47)t 值P 值5.68±0.45 5.75±0.33 0.846 0.400 5.00±0.76 6.01±0.62 6.932<0.001 0.87±0.02 7.51±0.30 144.774<0.001 0.48±0.19 6.98±0.71 59.982<0.001
訓練后兩組嬰幼兒家屬SDS、SAS 評分均明顯低于訓練前,觀察組嬰幼兒家屬SDS、S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嬰幼兒家屬不良心理變化情況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erse psyc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families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表3 兩組嬰幼兒家屬不良心理變化情況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erse psyc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families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注:△為與訓練前比較,P<0.05
組別SDS 評分訓練前 訓練后SAS 評分訓練前 訓練后觀察組(n=43)對照組(n=47)t 值P 值62.39±7.03 62.17±7.11 0.147 0.883(40.43±5.22)△(43.76±6.31)△2.714 0.008 56.59±8.16 56.48±8.23 0.064 0.949(39.16±6.47)△(42.69±7.01)△2.475 0.015
訓練期間觀察組與對照組嬰幼兒均未發(fā)生尿路感染。
兒童自主排尿是家庭撫養(yǎng)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 相關(guān)研究表明,2 歲以后或者更遲對兒童進行如廁訓練, 會增加嬰幼兒白天尿失禁發(fā)生率,提高傳染病風險,使嬰兒出現(xiàn)尿控年齡延遲[6-8]。 隨著一次性尿不濕在全球普及,許多年輕父母對嬰幼兒進行如廁訓練的意識越來越淡薄, 導致嬰幼兒如廁訓練年齡不斷延遲。 如廁訓練年齡延遲不僅不利于嬰幼兒生長發(fā)育, 同時會給家庭及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王健健等[9]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對嬰幼兒實施如廁訓練可幫助其更早獲得晝夜尿控能力。
該研究結(jié)果顯示,進行AITT 訓練的觀察組嬰幼兒排尿情況隨其月齡的增加而逐漸改善, 且觀察組各月齡排尿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提示 AITT 訓練可有效改善嬰幼兒排尿情況。 既往研究顯示,自主控尿年齡推遲, 可能導致兒童泌尿系統(tǒng)疾病如尿路感染等發(fā)病率升高。AITT 訓練強調(diào)以兒童為中心,并要求在兒童心理生理準備好后開始進行訓練, 家長依據(jù)嬰兒排便排尿信號可幫助嬰兒以一定的姿勢在特定地點進行排便排尿, 同時可應用提示音促進嬰幼兒排尿, 讓嬰兒形成規(guī)律的排尿反射,可極大改善嬰幼兒排尿情況[10-11]。 另外,與其他方法不同,AITT 關(guān)注到 0~1 歲嬰兒的排便意愿, 可及時接收和回應排便排尿信號,是一種促進母嬰互動的排泄護理,奠定了幼兒期如廁訓練無縫隙過渡的基礎(chǔ), 以此盡早幫助嬰兒建立成熟排尿反射,提高嬰幼兒自我尿控能力,可以有效預防其造成負面影響[12-14]。
該研究結(jié)果顯示,進行AITT 訓練的觀察組嬰幼兒殘余尿量情況隨著月齡增加而明顯減少,且除3 月齡外,觀察組嬰幼兒各月齡殘余尿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 訓練后觀察組嬰幼兒家屬 SDS、SAS 評分分別為(40.43±5.22)分、(39.16±6.47)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與馬源等[15]學者在相關(guān)研究中得出, 通過如廁訓練后, 嬰幼兒家屬SDS、SAS 評分分別為(39.98±4.62)分、(37.44±5.14)分,明顯低于未實施如廁訓練前, 與該文所得結(jié)果相近, 提示AITT 訓練可有效提高嬰幼兒尿控,降低殘余量,減輕父母負擔。 有研究表明, 新生兒大腦發(fā)育與膀胱功能調(diào)節(jié)相關(guān),盡早展開對新生兒的排尿功能訓練,可使其盡早建立成熟、正常、健全的排尿反射[16]。 AITT 訓練將尿動作、聲音等和排尿相關(guān)聯(lián),讓嬰幼兒形成條件反射,不斷練習,久而久之,嬰兒排尿控制能力就會隨其身體、語言發(fā)育而提高。徐鵬超等[17]研究顯示,嬰兒“把尿”訓練越早開始,嬰幼兒可自主控制排尿年齡越小, 且若如廁訓練年齡在9 月齡以下,獲得晝夜排尿控制月齡僅為20 月齡,說明“把尿”訓練提高了嬰幼兒自主尿控。 其次,把尿訓練幫助嬰幼兒盡早獲得尿控能力, 可明顯降低嬰兒家長心理上的挫折和壓力,減輕家長負擔,有效避免了TT 訓練不順利帶來的社會負面影響。
該研究顯示, 觀察組與對照組尿路感染發(fā)生率相近(P>0.05), 分析其原因可能為研究樣本過少, 無法鑒別差異。相關(guān)文獻表明,AITT 訓練可一定程度降低尿路感染發(fā)生,尿控能力較低的嬰幼兒其使用一次性尿不濕較多,尿道口黏膜由于常與潮濕尿布接觸、 浸漬而容易發(fā)生尿路感染,從而引發(fā)尿道口炎。AITT 訓練可控制嬰幼兒排尿次數(shù),減少一次性尿布使用,從而降低尿路感染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AITT 如廁訓練方法可有效幫助嬰幼兒盡早獲得尿控能力, 讓嬰幼兒更早建立自主成熟而規(guī)律的排尿反射,減少自主排尿延遲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