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雨
摘要:公元10一13世紀,剔花瓷器[剔花作為我國古瓷裝飾技法的一種,在化妝土、胎體或者釉體三個部分剔除,剔除釉體露出黃褐色或白色胎底與黑色釉體之間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風格迥異。主要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兩種類型的剔除手法。操作過程為在坯體半濕的程度上,將紋飾以外的背景部分剔除的一種裝飾技法,有淺浮雕的效果。]在許多民間窯場盛產,剔花瓷器的淺浮雕效果,使裝飾紋樣更為突出,在眾多瓷器種類中脫穎而出。遼金時期北方剔花瓷器有獨特的地域風格和時代風格,本文主要研究遼金時期大同府所轄地區(qū)主要瓷窯所產黑釉剔花瓷器的裝飾紋樣在題材、位置上的藝術特點及其對西夏靈武窯黑釉剔花瓷器的影響。
關鍵詞:大同府? ?黑釉剔花瓷器? ?裝飾紋樣
分類號:K242.1;K877.42
一、山西黑釉剔花瓷器整體概況
黑釉剔花瓷器在全國各地都有出土,北方瓷胎較厚利于剔刻,南方反之,因此北方出產的瓷器較南方數(shù)量多、流行廣、使用頻繁。剔花瓷器的來源,一種觀點支持模仿金銀器,制瓷工匠受到金銀器上裝飾紋樣強烈凹凸感的啟發(fā)加以發(fā)展而來。第二種說法是剔花瓷器受雕漆工藝的影響。雕漆也稱剔紅,漆器裝飾工藝的一種技法,剔花瓷器的裝飾技法直接受到雕漆的影響。剔花瓷器的出現(xiàn)不是金銀器或者雕漆某一方面的影響,木刻、石刻、磚雕等工藝與剔花瓷器之間也相互影響。
據(jù)現(xiàn)有的考古資料分析,山西燒造瓷器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據(jù)《山西輕工業(yè)志》載:“唐代陶瓷窯址分布于河津、鄉(xiāng)寧、交城、平定、渾源等縣?!薄吨袊沾墒贰分幸灿杏涊d。]。遼金時期山西陶瓷業(yè)進入成長岑嶺期,燒造黑釉的技術日益成熟,燒制的瓷器種類豐富,不乏精品。在瓶、罐、缸等器物上進行剔、刻、劃,裝飾紋樣別具一格,具有濃厚的北方文化特色。這個時期生產的黑瓷數(shù)量龐大,質量較高,裝飾技法多樣,具有很強的藝術性,代表性的品種有黑釉剔花、劃花、印花、鐵銹花、窯變、白覆輪、粉杠瓷等等。具有地方風格的黑釉剔花瓷器形以瓶、罐、缸習見,常常以卷草和大朵牡丹等植物為題材,加以剔劃,在施釉的坯體表面先劃刻出花紋,然后將部分黑釉剔除入窯燒制而成。黑釉剔花瓷器一直到明清仍有延續(xù),作為民間日常用瓷大量出現(xiàn)。
山西省黑釉剔花瓷器的研究從上世紀80年代始,水既生[水既生(1928~)書法家,篆刻家,陶瓷高級工程師。]先生曾對山西黑釉剔花瓷器做過專題性的調查與研究,隨后馮先銘、李知宴、葉喆民等[馮先銘(1921~1993)陶瓷鑒定專家,主編《中國陶瓷史》并執(zhí)筆宋代部分。李知宴,(1937~)漢族,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著有《中國陶瓷簡史》、《中國陶瓷》。葉喆民,字丹楓,(1924~2018)滿族,北京大學文學院畢業(y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著有《中國古陶瓷科學淺說》、《中國陶瓷史綱要》。]對渾源窯、大同青瓷窯和懷仁窯等進行了調查。90年代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又對渾源窯等窯址進行挖掘研究,為進一步研究黑釉剔劃花瓷器提供了新的資料。黑釉剔花瓷器窯廠遍布全省50多個縣域地區(qū),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瓷窯體系,產地大致可分為晉北、呂梁、晉南三個片區(qū)。遼金時期大同府所轄地區(qū)主要有大同縣、懷仁縣、渾源縣、應縣山陰縣、陽高縣、天鎮(zhèn)縣、朔縣、左云縣等等。主要窯廠有大同青瓷窯、渾源界莊窯、懷仁窯、朔縣大平易窯和下磨石溝窯等,以下為遼金時期大同府所轄部分縣域及窯址統(tǒng)計。
二、大同府黑釉剔花瓷器的紋飾特點
大同府黑釉剔花瓷器紋飾依靠胎體與釉體反襯出淺浮雕的效果,胎重釉厚,用刀粗狂犀利,紋飾簡潔豪放,帶有雕塑上的立體感。大同府出土的黑釉剔花瓷器以大同青瓷窯,渾源窯,懷仁窯居多,大致呈現(xiàn)出大同青瓷窯[《大同府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大同知府吳輔宏主持纂修,《大同府志》中提及的青瓷窯。]的剔花風格粗獷豪放、劃花線條較細,以復線水波紋多見,亦劃花水波游魚者,藝術水平較高。在青瓷窯中發(fā)現(xiàn)的大量黑釉剔花瓷器極富地方特色,按胎質分粗細兩大類,胎細者潔白細膩,位居山西同類產品之首。雁北黑釉剔花瓷器之最精者當屬渾源界莊窯[《大明一統(tǒng)志》中便有渾源產瓷器的記載。在今渾源境內,故名。]所生產的牙白釉剔花瓷器,尤為珍貴。目前渾源窯發(fā)現(xiàn)窯址3處,其中燒造年代最早的是古磁窯[清乾隆《渾源州志》又有“天贊初與王郁略地燕趙破磁窯鎮(zhèn)”語,知在五代后梁時渾源已有磁窯鎮(zhèn)地名。],唐代始燒。大同府有名的黑釉剔花瓷器窯址還有懷仁窯[《大明一統(tǒng)志》有“錦屏山在懷仁縣西南二十五里,山舊有瓷窯”的記載。懷仁窯在今懷仁境內,故名。發(fā)現(xiàn)遺址有小峪、張瓦溝、吳家窯三處,始燒于金代。],其黑釉劃花瓷器最具裝飾特色,出土標本數(shù)量豐富。這三個主要瓷窯在裝飾紋樣共性中帶有個性,又在各自風格上有著統(tǒng)一的特性。下面以紋飾的題材、位置兩個方面來分析大同地區(qū)剔花瓷器的裝飾紋樣的藝術特點。
1、紋飾題材
大同府所轄地區(qū)黑釉剔花瓷器主要以留花剔地為主,將背景部分剔除,留出裝飾植物或花卉。
主體部分裝飾題材
主體部分裝飾主要以植物紋樣為主,也有其他以弧形狀水波紋、魚紋劃花等紋樣裝飾,如日本收藏的黑釉劃花毯形開光魚紋梅瓶。大同府黑釉剔花瓷器植物紋樣主要是以卷草紋為主,分為大葉卷草紋和三角形卷草紋。
(1)、大葉卷草紋
大葉卷草紋代表器物有1955年天鎮(zhèn)縣永嘉堡鄉(xiāng)夏家溝發(fā)現(xiàn)窖藏瓷器[《山西天鎮(zhèn)縣夏家溝發(fā)現(xiàn)遼金時代居住遺址一處》,《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9期]。其中黑釉剔花卷草紋罐、黑釉剔劃花毯形開光花卉紋罐和黑釉剔花卷草紋梅瓶三件瓷器是典型的大同青瓷窯產品[參見李勇的《大同青瓷窯古窯址調查》,《山西文物》1986年1期]。梅瓶為小方唇口,瓶身修長,肩部和瓶身有兩圈剔花裝飾帶,中間剔除背景露出發(fā)白的沙質瓷胎。兩罐均為圓形小口,腹部凸出,肩部和瓶身都有環(huán)形裝飾帶分隔,中間部分把背景剔除,留下主體圖形露出白色或褐色的底子,瓶口部分以花瓣作為裝飾。間以細線刻畫細節(jié),黑色的花紋與白色或褐色的背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剔法粗狂不精細,這與北方民族豪邁的性格分不開的。
(2)、三角形卷草紋
三角形卷草紋主要集中在渾源窯,大量運用流行風格粗放的卷草紋,流行劃花三角形連弧花葉裝飾帶,剔除手法仍然粗糙不注重細節(jié),裝飾主體部分為兩層,上層為連續(xù)的回旋折帶紋,下層剔劃出連續(xù)的呈三角狀的卷草紋或其他花卉、植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渾源窯還流行著一種朵花裝飾,即有的在黑釉上剔一個小圈,中間留一朵小花,將圓圈內的背景剔除或將花蕊剔除,花瓣用細線刻劃,稚拙但清新。
其他部分裝飾題材
裝飾帶裝飾紋樣呈現(xiàn)回旋折帶紋和環(huán)形裝飾帶兩種題材,回旋折帶紋有左右兩個方向,不同器物裝飾上有疏密、粗細、大小的變化;環(huán)形裝飾帶,有一層,雙層或多層三個類型。無論大同青瓷窯還是渾源窯、懷仁窯基本以這兩種裝飾帶為主。
口頸處裝飾紋樣有菊瓣紋和圓圈環(huán)形紋樣兩種題材,如大同窯出土的嘟嚕瓶以及渾源窯出土的折肩罐等都是菊瓣紋裝飾口頸部,以口為中心,四周剔除背景留出菊花瓣的形狀,十分漂亮。而圓圈環(huán)形裝飾是在口頸部直接剔除一圈黑釉,這種幾何形的剔除簡單大方,又不失審美。
另外懷仁窯出土的大口罐、雞腿瓶的中腹以下,有多重突起弦紋。此類裝飾手法主要流行于懷仁窯,當?shù)鼗鹪崾⑿衃北宋李清臣《韓忠獻公琦行狀》:“河東俗雜羌夷,用火葬。”北宋程頤《明道先生行狀》云:晉俗尚焚尸,雖孝子慈孫,習以為安。],該罐系用來承裝骨灰,如懷仁出土的黑釉劃花骨灰大口罐。大口罐多為廣口、厚口,與大同窯的口沿削平不同。胎體厚重,圈足露胎,以圓腹罐、折肩罐居多。裝飾有黑釉細線劃花及剔花兩種,劃花裝飾較多,線條簡練。
2、紋飾位置
口頸部裝飾有菊瓣紋或圓圈環(huán)形紋。肩部裝飾以環(huán)形裝飾帶或回旋折帶紋為主。裝飾部位主要在肩腹部,沿口部不施釉。肩腹部裝飾,主體部分有單層紋飾,植物花卉紋飾占滿肩腹部大部分面積;雙層紋飾以回旋折帶紋和卷草紋共同組成,中間以環(huán)形裝飾帶隔開。腰部以環(huán)形裝飾帶結尾,整個器物的裝飾規(guī)整有序,主體突出。
腹部裝飾主要以剔除背景為主,突出裝飾主體,主體的黑色和背景的白色或淺黃色形成強烈對比,有淺浮雕的效果,視覺感強烈,具有一定的立體感。下腹部和脛足部在裝飾上不被重視,出土的大部分黑釉剔花瓷器下腹部和圈足不加裝飾,甚至有些瓷器脛足部不施釉色,多為露胎澀圈。而有的器物肩部有一周露胎澀圈,這是山西北部流行的裝燒方式留下的工藝痕跡,水既生先生稱這種裝燒方式為“扣口垛燒”[ 水既生《山西古代窯具及裝燒方法 》,河北陶瓷,1984-08-28,p52]。大同青瓷窯出土的梅瓶以及渾源窯出土的大口罐等口沿及罐下半部無釉,或罐下部刮釉一周,是疊燒、套燒、垛燒留下的工藝痕跡。
三、大同黑釉剔花與西夏靈武窯瓷器
西夏靈武窯瓷器與大同青瓷窯關系密切。兩者均以燒造黑釉剔劃花瓷器為主,兩者的裝飾手法風格相似。其次,靈武窯一期中出現(xiàn)大量的肩部帶澀圈的梅瓶、罐類等瓷器,這是“扣口垛燒”裝燒方式的工藝痕跡,這種支燒方法在大同青瓷窯最為流行,靈武窯的燒造工藝受了大同青瓷窯的影響。
西夏靈武窯受大同青瓷窯的影響與大同窯的地理位置有關。遼統(tǒng)治的北方與宋統(tǒng)治的南方形成對峙,南北交流并不通暢,北方地區(qū)相互交流繁密,公元1141年(夏大慶二年,金皇統(tǒng)元年),金熙總應夏仁宗李仁孝的請求,設置榷場[ 宋、遼、金、西夏各國在邊境所設的互市市場?!督鹗?食貨志五》記載:“榷場,與敵國互市之所也。”]以通互市。首先開放的為云中[ 云中,即指今大同]西北的過腰帶、上石愣坡、天德、云內、銀甕口等地榷場。上述榷場均設在西夏靈武相鄰的地區(qū),與西京路府治所在大同府相距較近(圖6)。靈武與大同物資交流中少不了瓷器買賣,兩地的文化、經濟相互影響,靈武黑釉剔花瓷器明顯受到大同地區(qū)瓷器工藝的影響。
結語:
大同府黑釉剔花瓷大多是胎重釉厚,用刀粗狂犀利,紋飾簡潔豪放,紋飾依靠胎體與釉體的反襯表現(xiàn)出淺浮雕的裝飾效果,具有立體感,剔花紋飾主要是以花卉為主,整體風格粗放獷豪放、用筆簡練。 運用剔花工藝的器物有瓷、罐、碗、壺、瓷枕等,剔花瓷器從現(xiàn)實中取材,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顯示的是一種新鮮的、充滿活力的生命。
參考文獻:
[1.]馮先銘主編、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09-01
[2.]李知宴著.中國陶瓷.[M].文物出版社.1985
[3.]劉濤著.宋遼金紀年瓷器.[M]. 文物出版社.2004
[4.]田自秉著.中國工藝美術史(修訂本).[M].東方出版中心.2010-04-01
[5.]孔廣培的增刻本.渾源州志.[M].清同治九年(1870年)
[6.]山西天鎮(zhèn)縣夏家溝發(fā)現(xiàn)遼金時代居住遺址一處.[J].《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9期
[7.]郭學雷編著.玄色之美:中國歷代黑釉瓷器珍品.[M].文物出版社.第1版.2012-02-01
[8.]張燕.從國家博物館藏品看宋遼金北方剔花瓷器.[J].《中國歷史文物》2006
225250051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