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真禮
“媽媽,爸爸總是玩手機” “媽媽,幼兒園誰誰誰總是講話” “媽媽,幼兒園誰誰誰總是不坐好”……最近,我家娃在家總愛說這樣的話,一開始我還沒放在心上,后來才反應過來,這是開啟了“告狀”模式。
“告狀”是孩子身上很常見的行為,幾乎是每個孩子的必經(jīng)之路。表面上看“告狀”是很小的事情,其實這是孩子各方面情感不斷發(fā)展的表現(xiàn),如果處理不當,會對孩子產(chǎn)生不良影響。但好好引導,正確處理孩子的告狀行為,可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心理和行為品質,為孩子今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孩子為什么喜歡“告狀”?
相信大家已經(jīng)知道,孩子的每一種行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那孩子愛“告狀”是因為什么呢?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愛告狀是3—6歲的孩子會出現(xiàn)的一種正?,F(xiàn)象,說明孩子已經(jīng)具備初步的是非判斷能力。4—5歲是孩子告狀的高峰期。這一階段小孩子常常會以自我為中心,總是覺得別人的做法是錯誤的,自然就產(chǎn)生了告狀行為,希望通過告狀來獲得認同。孩子向長輩告狀說明他內(nèi)心有某種需求希望能夠得到滿足。他們在和小伙伴交往的時候,只會從自己的視角去理解,沒辦法像成人一樣換位思考。從而在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告狀”也就在所難免。
這并不是道德的好與壞問題,只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有的心理階段。等孩子年齡大點,會逐漸站在別人立場想問題,“告狀”行為自然也就少了,所以爸爸媽媽們也不必過于擔心。
規(guī)則意識在萌芽。幼兒階段,孩子的道德感和責任感正逐漸形成,規(guī)則意識開始萌芽。所以當他們發(fā)現(xiàn)不合理的行為,會用“告狀”的方式維護規(guī)則。一般情況下,孩子的規(guī)則主要是來自身邊的“權威”們,最常見的就是爸爸、媽媽、老師。比如媽媽說吃飯前都不準偷吃零食,那么當孩子發(fā)現(xiàn)爸爸吃零食就會告訴媽媽。如果老師告訴所有小朋友睡覺時要閉眼睛,那么當孩子發(fā)現(xiàn)有個同學還沒睡就會“告狀”。
為了尋求他人的幫助。自我防御是人天生就有的本能。當孩子受到欺負或者其他不公平待遇,想的也是要保護好自己。但因為年齡太小,防御能力差,只能向爸爸媽媽、老師“求救”。
孩子想要突出地表現(xiàn)自己。孩子長到一定的年紀,表現(xiàn)欲會變強,他渴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告狀”就成為貶低他人抬高自己的手段。比如,經(jīng)常有小朋友跟家長分享,幼兒園的小朋友,不會獨立地自己吃飯、睡覺,自己就很乖等。其實,這就是孩子想要突出地表現(xiàn)自己,希望得到家長的表揚而已。
應對孩子的告狀,該如何做?
從孩子的角度上看,“愛告狀”不是一件壞事情。家長通過孩子的“告狀”,可以了解發(fā)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及時地給孩子提供幫助。但是,對孩子周圍的其他人來說,孩子“告狀”這件事情,可能讓人感覺很不舒服,個人隱私被透露,隨時有被指責的可能。所以,如果家長不想孩子因“愛告狀”受排擠,最好做一些應對。
認真傾聽。孩子在向你“告狀”時,不要打斷或者斥責孩子,也不要偏聽偏信,先要弄清事實真相;如果孩子一時說不清楚,大人們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回想一下發(fā)生的事情,同時成人可以適當?shù)匕参亢⒆印?/p>
耐心溝通。在了解事實后,家長應根據(jù)具體的情況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狀”,一定要及時給予孩子肯定,讓他們養(yǎng)成正確的是非判斷力;若是其他類型的告狀,則通過耐心與孩子溝通,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為人處世的原則。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當孩子與別的孩子發(fā)生矛盾時,家長要教會孩子換位思考,并借此機會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可以問問告狀的孩子:“你覺得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由此養(yǎng)成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對于3歲以上的孩子告狀時,應盡量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否則會養(yǎng)成孩子的依賴心理,還會助長孩子只看別人缺點、不看別人優(yōu)點、搬弄是非等壞習慣。孩子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后,就不會動不動告狀了,而且對他將來面對困難、解決問題也有幫助。
正確對待孩子的“告狀”。敷衍甚至不管的態(tài)度,可能會導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時解決,更會混淆孩子的是非觀,挫傷孩子的正義感。但若一味“支持” “鼓勵”孩子的告狀,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總是得不到發(fā)展,還會影響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信只要父母、老師能耐心地對待,他會很快變得不愛“告狀”了。
不要給孩子貼標簽。很多家長或者老師會認為“告狀”的孩子不討人喜歡,甚至會說孩子事兒太多。但成長是一個過程,因為幾件小事就把孩子判斷為好孩子和壞孩子,是不對的。行為有好壞之分,孩子沒有好壞之分,絕對不能因為孩子做得不夠好,就把他劃進壞孩子之列,那樣做等于給他貼上了標簽,一個不好的標簽,等于宣判了他無法改造。事實上,如果想讓一個人往更好的方面發(fā)展,最簡單最好的辦法是贊美他已經(jīng)具備了這個特征。
鼓勵孩子交流和表達。家長和老師要積極引導孩子,鼓勵他們交流和表達,盡管他們有時候“告狀”的行為不符合大人的價值觀念。鼓勵他們建立良好的行為,而不是生硬地評價是非,無論如何,讓孩子感到被重視、體驗到快樂很重要,這樣他們會更樂于交流,在交流中,經(jīng)過合適的疏導,他們會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告狀”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經(jīng)之路”,家長面對孩子的“告狀”不要一刀切也不要忽略不管。孩子“告狀”不簡單,不同的告狀類型需要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方式來應對。家長再面對孩子告狀的時候需要分辨孩子告狀背后的“心里話”是什么,然后再有準備地“接招”,那個愛“告狀”的孩子也就不那么“討人厭”了。
33245019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