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蘇軾(1037—1101)是一位關注煤炭開發(fā)的文學家。在他主政徐州期間,就曾組織人力勘找和開采煤炭。并專門寫了一首著名的《石炭》詩。全詩如下:
君不見前年雨雪行人斷,城中居民風裂骭。
濕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門無處換。
豈料山中有遺寶,磊落如磐萬車炭。
流膏迸乳無人知,陣陣腥風自吹散。
根苗一發(fā)浩無際,萬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潑水愈光明,爍石流金實精悍。
南山栗林漸可息,北山頑礦何勞鍛。
為君鑄作百煉刀,要斬長鯨為萬段。
詩前還有一短序:“彭城舊無石炭,元豐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訪獲于州之西南白土鎮(zhèn)之北,以冶鐵作兵,犀利勝常云?!保ā稏|坡詩集注》卷三十)
這首詩記述了他組織人力勘找煤苗,開發(fā)和利用煤炭的簡要經過。
蘇軾,號東坡居士。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由知密州改知徐州,到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調至湖州止,在徐州任上僅二年時間。他組織人力找煤、采煤的事,就發(fā)生在元豐元年十二月。按:元豐元年為公元1078年,1079年元月一日系元豐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所以訪獲石炭的元豐元年十二月當為1079年初,亦即在他調離徐州前不久。
首先,全詩反映出徐州人民開發(fā)煤炭的迫切愿望。當時徐州地區(qū)薪柴日缺日貴,居民生活燃料嚴重不足,連取暖做飯都很困難,出現(xiàn)了“抱衾裯”而“無處換”得“濕薪半束”的局面?!俺侵芯用耧L裂骭”正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前年雨雪”指的是蘇東坡到徐州赴任不久,黃河決口,水臨徐州城下,又連降大雨,是年冬天又降大雪,遂使徐州的燃料短缺問題更加嚴重。蘇東坡作為知州,積極組織人力尋找煤炭,前后大約經歷了一年的時間才獲得成功。
發(fā)現(xiàn)煤的地點為州之西南白土鎮(zhèn)之北。州即徐州,舊稱彭城。據(jù)乾隆《徐州府志》卷五記載:“石炭,蕭縣出者勝?!庇滞巍缎熘莞尽份d:“白土鎮(zhèn)出。宋蘇軾為守,日取以冶鐵,犀利非常。又蕭炭山,宋蘇軾于此訪獲石炭?!卑矗喊淄伶?zhèn)舊屬徐州府蕭縣(今屬安徽?。菤v來產煤的地方,在淮北濉蕭煤田。這里雖地下埋有烏金,但宋以前卻不了解,故“彭城舊無石炭”。然而當挖出煤炭之后,當?shù)匕傩张d奮異常,歡欣鼓舞,“萬人鼓舞千人看”。充分說明了開采煤炭是得民心、順民意的一大善舉。
蘇軾開采煤炭成功,不僅解決了居民燃料緊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為冶鐵業(yè)緩解了燃料之困。詩中“爍石流金實精悍。南山栗林漸可息,北山頑礦何勞鍛”等句,直接反映了徐州地區(qū)發(fā)達的冶鐵業(yè)使用煤炭作燃料的事實。由于可以用煤冶鐵,使得大量砍伐林木的局面得以扭轉,出現(xiàn)了“南山栗林漸可息”的情況,使自然環(huán)境得到保護。詩中所透露出的環(huán)保意識是值得研究者予以重視的。
此外,從此詩中還可以推想出當時煤炭開發(fā)利用的一些情況。比如,能夠發(fā)現(xiàn)一個煤田,說明有了一定的勘探手段和經驗。又如,徐州的用煤量很大,想必開采規(guī)模一定不小,開采技術水平當不亞于前已介紹的鶴壁古煤礦。另外,“投泥潑水愈光明”,表明當時已有一定的燒煤經驗,而“陣陣腥風自吹散”的現(xiàn)象大概與煤炭的風化、自燃不無關系,這些都有待于深入研究。
此詩寫得生動感人,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夾敘夾議,情景交融,實為古代詠煤詩之佳作。蘇東坡還有一首詠煤詩,即《田圍博見示石炭詩,有“鑄劍斬佞臣”之句,次韻答之》。
吳曉煜:河北灤縣人,1944年3月生。南開大學歷史系畢業(yè)。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自然科學史學會會員,中國煤礦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煤炭工業(yè)志》編委會副主任委員、總纂。已出版《華夏與海國游記》《歐非見聞錄》《中國古代詠煤詩》《夜耕村雜記》《學林漫筆》《糾正錯別字》《中國古代煤炭開發(fā)史》《中國煤礦史讀本(古代部分)》《中國煤礦安全史話》《煤史鉤沉》《修志指要》《礦業(yè)史事雜俎》《中國煤炭碑刻》《名人與煤炭》《酒史鉤沉》《瘟疫縱橫談》《向善的軌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