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毅
若是有書可借,當真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個人的力量有限,當集眾人之力;個人的知識有限,當合眾人之智。這大抵是讀書最直白也重要的一個理由,或許也是借書的一個重要原因。清代詩人袁枚在《黃生借書說》里曾言:“書非借不能讀也。”一個人藏書再多,也不可能包含所有,而借書正好可以通過資源共享,彌補這種不足,更何況很多窮苦人家連書都買不起。
想來,每一個讀書的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借書的經(jīng)歷。我年少時,家里貧窮,沒有富余的閑錢買書,想讀書的時候只能去借,問同學借,問老師借,問學校閱覽室借,問當?shù)氐膱D書館借。借自然是要還的,而且通常也不好借得時間太長。于是,每每拿到書,我就迫不及待地閱讀起來,如饑似渴,通宵達旦而不覺累。
人在饑餓時,一碗白米飯吃起來亦是十分美味;人在口渴時,一杯涼開水的味道也能美如佳釀。讀書亦然。無論古代的、現(xiàn)代的、中國的、外國的,但凡是書,于我而言,便是美味珍饈。有的書清爽如豆腐小蔥,有的書油膩如肥肉大腸,卻是各得奇妙。
待到初中以后,每回上學前,父母都會給生活費,而我時不時從里頭摳出一部分,用來買自己想看的書和雜志。至于飯菜,少吃些,吃差些,都無所謂。讀書讀得多了,慢慢地開始寫稿,賺了稿費,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買書。從一本兩本到十本百本。書這個東西似乎怎么買都不嫌多,很快,家里的書架就滿了,書桌上,沙發(fā)上,枕頭邊,堆得到處都是。似乎有書在眼前,心里就是從容的,歡喜的,亮堂的。于是,我對買書這件事也就愈發(fā)上癮了。
自己買的書和從別人地方借的書雖然都是書,給人的感覺卻大不相同??赡苁腔隋X的緣故,不管得不得閑,買來的書總要翻上一翻。而且那些書是自己的,讀的時候要從容許多。想看的時候取來一觀,忙里偷閑翻上兩頁,不必為了方便下次再借,在約定時間內(nèi)歸還,緊追慢趕地讀書。讀書的樂趣也由此愈發(fā)明顯。
其實,借書而讀有借書而讀的樂趣,買書而讀有買書而讀的方便,不能說哪種方式就一定勝過另一種方式。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便是書是用來讀的,若是借而不讀,或是買而不讀,那么借與買便毫無意義了。書籍最大的價值和意義不是為了裝點房子,而是為了充實內(nèi)心。順著這個方向出發(fā),無論借或是買,都將使你行得更遠、更踏實。
編輯:汐顏 xiyanbianj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