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國家寶藏》第三季的開播,文物攝影師趙震登上了熱搜。他說自己擁有這世界上最棒的工作,而他的故事也被上億網(wǎng)友關(guān)注,獲得眾人的點贊。
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秦始皇帝陵綿延五十六平方公里,八千余尊陶俑在地下靜穆守護千年。趙震從小就會趴在兵馬俑1號俑坑邊上,看著父輩們進行考古工作。長大后他跟隨父輩的腳步,成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一名文物攝影師,至今已有23年。
每天,趙震都會有6到8小時穿梭在俑坑里,不停地在站起來、蹲下、跪下的姿勢間切換,為的就是讓每一尊兵馬俑都有自己的文物檔案。這些文物檔案的總和叫文物總賬,每一尊俑的保存現(xiàn)狀、是否經(jīng)過修復(fù)、是否參加外展,都要重新記錄。趙震和他的同事們,就是要給文物總賬做新的補充。到2020年,趙震已完成862尊兵馬俑的拍攝。
對趙震來說,拍攝兵馬俑是一件有儀式感的事。每天下坑時,他都會沐浴更衣,提前一小時禁食,穿上最軟的鞋和貼身的工作服——圍裙,小心翼翼地開始工作。一號坑的兵馬俑之間距離極近,只有30—40厘米。為了保護文物,即使冬日嚴寒也只能穿薄薄的衣服,僅在腰上貼一圈暖寶寶;夏天同樣不好受,用趙震的話來說,一號坑就是“減肥培訓班”,一整天下來出汗多到像洗澡。盡管如此,一提起工作他的眼睛還是亮了。在《國家寶藏》的舞臺上,他笑著說:“兵馬俑坑就是我的神殿,我的精神世界?!薄爱斘液捅R俑面對面的時候,那種感覺就是互相凝視。在那一刻,時間就消失了?!薄拔夷芤姷剑夷芟氲降?,都是兵馬俑。還是那句話,我有這個世界上最棒的工作!”
讓趙震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秦俑的胡須和下唇發(fā)現(xiàn)了指紋,那是千年前鑄造這尊秦俑的工匠留下的。剛剛發(fā)現(xiàn)時,趙震說他腦袋轟的一聲,“那是2200年前,制作兵馬俑工匠的指紋。當時我就傻在那兒了。仿佛時間已經(jīng)消失了,他剛剛離去,而我就踩在他還有溫度的腳印上。我很想觸摸那個指紋,但我不能?!彼f,哽咽的聲音和濕潤的眼眶流露出最真摯的情感。
為保護文物,秦俑坑內(nèi)嚴禁使用閃光燈,所有的照片光線都只能來自于自然光,“平常每天都會有陽光,但就是冬至前后,陽光最漂亮。”趙震說。每年冬至,陽光會以低角度射進俑坑,當鉛灰色的兵馬俑在陽光下披上溫暖的顏色,那一刻,“好像所有的兵馬俑都‘活了,它們站立了兩千多年,就是當年大秦帝國的縮影?!倍鵀榱诉@樣的陽光,趙震一等就是一年,如果遇上陰雨天就得再等一年。但只要能拍出兩張這樣的片子,趙震就覺得,值!
在趙震的鏡頭里,每一尊秦俑都栩栩如生,姿態(tài)各異,有的目光堅定,有的神色輕松。對他而言,“秦俑雖無名,但千人千面,他們以血肉之軀安天下,護萬里河山?!彼f,“當你和他站在一起,透過鏡頭看著他的眼睛的時候,你能感覺到他的呼吸。那一刻,站在你面前的就不是陶俑了,而是祖先。”
下坑拍攝時,趙震總能聽到來自世界各地參觀的游客用不同的語言腔調(diào)說一句話:哇哦!驚嘆的背后是震撼。趙震希望將來有一天,能把所有“哇哦”的表情拍下來。這是兵馬俑給世界的震撼,更是中華文化給世界的震撼。
在趙震心中,博物館里的所有人和秦俑一樣,沉默不語,隊列整齊,朝一個方向,勇往直前。正如他的微信名“守陵人”,守陵,守的是秦陵,也是所有文物工作者的情懷夢想。
對國家寶藏,他有自己的理解:在文物工作者的眼中,寶藏不一定價值連城、金碧輝煌,但一定是文化精神承前啟后的路標。“我還會繼續(xù)做好給文物拍照的工作。及時把我們新發(fā)現(xiàn)的東西和大家分享,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意義所在吧?!彼f。
熱議銳評:趙震對秦俑的熱愛,陪伴他度過無數(shù)個日夜,他懷著赤子之心,懷著對祖先的敬畏拍下一張張照片。圖像無聲,難掩赤誠。正如網(wǎng)友評論說:“考古人對文物的熱愛,就像劍士忠于自己的劍,文人忠于自己的筆,是融入血脈的火,是照亮靈魂的光?!边@種浪漫到極致的赤子之心,永遠都令人為之動容,而他的踏實篤行,他的耐心與匠心,也是一份真正的“國家寶藏”。(記攝人間)
素材運用:給兵馬俑拍照的人;赤子之心;一眼千年;對話歷史;融入血脈的火,照亮靈魂之光;路標;踏實篤行;耐心與匠心;熱愛與堅守;真正的“國家寶藏”……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