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端
摘? 要: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學生智力發(fā)展的橋梁。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是一個嚴格訓練、長期積累、逐步上升的過程。而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低年級的學習,重要的不是學習知識,而是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能否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并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影響其能力、性格、身體等各項素質(zhì)的發(fā)展和塑造。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一、轉(zhuǎn)變家長觀念
學生學習習慣的好壞取決于學生所處的的學習氛圍和對他們的學習要求。低年級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通過不斷的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從不自覺到自覺、從被動到主動,一次次的自覺練習而鞏固。對此,我們每學期召開家長會時都和家長溝通,做家長的思想工作,淡化認為學生上學就是老師的事的想法。確保家校合力,共同督促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常規(guī)習慣,為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基礎。
教學生使用和保管文具,筆、橡皮等物品用完及時放到筆袋里,整理書包、桌面書本擺放等行為,同桌互相監(jiān)督。還要教學生注意練習本的整潔,珍惜文具、紙張,不咬筆,不要在本上、書桌上亂刻亂畫,隨意撕本子。每天完成作業(yè)把書包整理好,準備好第二天學習用品。由于學生年齡小,家長的溺愛,大部分孩子在家都沒怎么做過家務,我親自示范交給學生如何把地掃干凈,擦桌子、衛(wèi)生工具擺放等工作,使學生、教師在一個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里工作、學習。長期堅持下來,對于一些邋遢的孩子來說變化還是很大的。對學生課堂如何舉手,發(fā)言時站立的姿勢……必須把要求的細節(jié)說到位,學生才能聽得懂、做得到。
三、培養(yǎng)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
(一)提出要求,嚴格訓練。
從幼兒園升一年級,學生的日常行為和習慣要有所改變。要把一年級的學生看似一張白紙,繪出最美的圖畫來。而怎樣才能把這一群坐立不安的、好奇心很強的、隨時都會搞小動作的小家伙們吸引到你的課堂上,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呢?這就需要教師控制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保持一種情緒高漲、精神振奮的狀態(tài),使孩子體驗到自己在學習知識、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要求孩子們認真聽,可到底怎樣才算認真聽?孩子們對此認識模糊。我給了孩子一個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細化了的要求,如:聽的時候眼睛注視著老師或發(fā)言的人;要聽清老師或發(fā)言的人說的每一句話,腦子里不想其他事;聽完別人的話,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不插嘴等等。針對確定的文明習慣,開展“好習慣大家練”活動,同學間互相鼓勵,家長、教師積極督促,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增強耐心,持之以恒,養(yǎng)成良好習慣。
(二)從學會做簡單的事,引導學生快速投入課堂。
記得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西索洛維契克說過:“要想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我們還是從一年級開始就學會做簡單的事情吧”。我把這些簡單的事情編成順口溜,有時也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如,我剛踏進教室門便響亮地說:“一二三”,同學們快速回答到:“我做端”,邊說邊做的規(guī)規(guī)矩矩;“腳放好”,“手放前”;“頭高抬”,“胸高挺”……對于一年級的學生,采取這樣的方法可幫助學生盡快進入課堂這一陣地。
四、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低年級的孩子年齡小,識字少,理解能力較差,解題時難免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師和家長認為孩子的“粗心”、“不用功”的原因是孩子沒有良好的審題習慣。很多學生拿到題目就馬上做,沒有看清題目的要求,或者是很快地瀏覽一遍認為和以前做的某某題一樣就開始做了。例:經(jīng)常做“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這種類型的題,改成“畫一條比3厘米長的線段”時學生就畫3厘米的線段,沒有看到“比”字。通過審題訓練,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認真嚴謹?shù)牧晳T,引導學生靈活地選擇正確合理的方法,提高做題的質(zhì)量與速度。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一)動手操作,理清題意。
審題是一個對題目中的有用信息進行輸入、處理,然后輸出的復雜過程。由于數(shù)學語言比較精練、抽象,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又比較薄弱,這些在客觀上增加了審題的難度。動手操作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
折一折拼一拼。在學習直角的認識時,讓學生們用圓形紙片折出直角,開始有的同學說圓形紙片所看到的線條是曲的,怎么找角的邊呢?紙片在他們的小手里不停地擺弄著,在老師的提示下,總結出把紙片對折一次再對折一次就折出一個直角。
例:劉奶奶家養(yǎng)了兩種不同的雞,一種有3只,一種有6只。還養(yǎng)了3種不同鴨子,每種有6只。問題1劉奶奶家養(yǎng)了多少只雞?問題2劉奶奶家養(yǎng)了多少只鴨?此題首先理清圖中信息的順序,然后收集相應的信息。有關雞的信息用直線標出來,再把有關雞的兩個條件各自圈出來標上1和2,問題標為3。經(jīng)過嘗試,我覺得可以引導學生采用“1、2、3讀題法”,“1”是先看的條件,“2”是后看的條件“3”是問題。只有學生能有條理地表述各個信息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理解題意。
(二)動口朗讀,理清題意。
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解題之前進行讀題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為解題做好準備工作。為了提高小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讀題的習慣。在教學初期我設定審題時讀兩到三遍題,長久以來,學生會形成固定的思維,每逢解題,必先讀題。當學生養(yǎng)成讀題習慣時,就能夠有效抓住題中的關鍵字、詞、句,對題目的分析也會越來越有效率。讀題時,可以選擇大聲朗讀的方式來增強學生對該題的印象,適當將閱讀速度放慢,能夠促進學生在讀題時思考,盡力做到讀全、讀完,不漏下每個字詞。
多一個好習慣,心中就將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和機遇;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們老師們努力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讓每個孩子都能乘著良好習慣這艘帆船,乘風破浪,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250050052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