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穎 何國華 王紅群
(蕪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蕪湖 241000)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兒科常見的呼吸道感染,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咳嗽、發(fā)熱等,嚴重時可出現(xiàn)心肌炎、腦炎等并發(fā)癥,學齡前兒童為主要患病群體[1]。MP感染肺部能夠引發(fā)一系列的免疫應激反應,促進病情的發(fā)展[2-3]。目前臨床主要采用紅霉素和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療[4]。為比較紅霉素和阿奇霉素對肺炎支原體感染兒童的療效差異,本研究將比較兩種藥物治療患兒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肺功能和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F(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蕪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兒科收治的100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為3~15歲,2周內(nèi)發(fā)??;2)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干咳、巨咳或者痙攣性咳嗽,伴不同程度發(fā)熱;3)X線提示肺部有浸潤;4)實驗室檢查肺炎支原體抗體呈陽性;5)能進行紅霉素/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病菌感染;2)有紅霉素/阿奇霉素過敏史;3)對紅霉素/阿奇霉素耐藥者;4)患有其他肺部疾病或心、肝、腎功能不全者。
所有患者按照住院號排序,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100例患兒隨機分為紅霉素組與阿奇霉素組。其中紅霉素組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齡為4~11歲[(7.91±1.28)歲];阿奇霉素組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齡為5~13歲[(7.69±2.01)歲]。兩組患兒年齡和性別分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的監(jiān)護人均對治療方法知情同意,研究經(jīng)蕪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 全部患兒均進行常規(guī)對癥治療,包括止咳、化痰和平喘等。兩組均進行常規(guī)護理。
1.2.2抗生素治療 1)紅霉素組。靜脈滴注和口服給藥相結合,前7天靜脈滴注乳糖酸紅霉素,劑量20~30mg/kg,每天1次;第8~21天改成口服給藥,劑量10mg/kg·d。2)阿奇霉素組。靜脈滴注和口服給藥相結合,前5天靜脈滴注乳糖酸阿奇霉素,劑量5~10mg/kg,每天1次,之后停藥7d,第8天開始改成口服阿奇霉素顆粒,劑量為10mg/kg·d,服藥3d,停藥4d,總療程為3 周。
1.3.1血清應激指標檢測 所有患兒均在治療前和療程結束后采集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lisa)檢測血清中細胞因子,包括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細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γ干擾素(interferon,IFN-γ)的水平,以及輔助性T 淋巴細胞1與輔助性T 淋巴細胞2 的比率(T-helper lymphocyte 1/T-helper lymphocyte 2,Th1/Th2)。
1.3.2肺功能檢測 分別在治療前與療程結束后兩次測定并記錄兩組患兒的肺功能指標,包括:1)最大呼氣中段流量(maximum mid-expiratory flow,MMF);2)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3)最大吸氣壓(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和最大呼氣壓(maximum expiratory pressure,MEP)。
臨床治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胸部X線檢查結果顯示陰影吸收,體溫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均恢復正常。好轉(zhuǎn):患者臨床癥狀減輕,胸部X線檢查顯示陰影部分吸收,體溫下降,實驗室檢查結果趨近正常。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胸部X線表現(xiàn)與實驗室檢查結果沒有改善。
阿奇霉素組療效優(yōu)于紅霉素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697,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紅霉素組腹瀉2例、嘔吐1例、皮疹2例、局部疼痛1例;阿奇霉素組腹瀉1例、嘔吐2例、皮疹1例。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12.24%(6/49)和9.80%(5/51),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52,P=0.697)。
治療前,兩組血清應激指標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組內(nèi)比較血清TNF-α、IFN-γ、IL-4 與Th1/Th2水平均有所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與紅霉素組相比,阿奇霉素組血清TNF-α、IFN-γ、IL-4 與Th1/Th2 水平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應激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肺功能指標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組內(nèi)比較MMF、PEF、MIP及MEP 水平均有所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與紅霉素組相比,阿奇霉素組MMF、PEF、MIP及MEP水平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肺功能的比較
支原體肺炎是由支原體感染引起的急性非典型肺部炎癥,可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臨床癥狀主要是頑固性劇烈咳嗽和發(fā)熱。兒童的呼吸道發(fā)育不夠完善,免疫力相對弱,肺炎支原體感染率高,3歲以上的學齡期兒童為最高發(fā)人群[5]。
肺炎支原體是已知最小的病原微生物,粘附于宿主細胞表面后,通過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引起急性肺炎[6]。由于肺炎支原體沒有細胞壁,能夠抑制蛋白質(zhì)合成的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是治療支原體肺炎的首選藥物,目前紅霉素和阿奇霉素是臨床上較常用的抗生素[7-8]。本研究通過比較二者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血清應激指標水平和肺功能水平,從多個方面為臨床用藥選擇提供依據(jù)。
本文結果顯示,治療3周后,采用阿奇霉素治療的患兒治愈、好轉(zhuǎn)例數(shù)均多于紅霉素組,兩組治療效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阿奇霉素治療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療效更佳。兩種藥物在治療期間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且二者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既往研究對于兩種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結果不甚一致[9],可能的原因是研究樣本均不夠大,不能均衡患兒自身免疫力的影響。
與治療前相比,服用兩種不同藥物的患兒治療后血清應激指標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說明兩種藥物對于改善支原體造成的機體免疫應激反應均有一定效果。但是,阿奇霉素組治療后,IFN-γ、TNF-α、IL-4與Th1/Th2 水平均低于紅霉素組。Th1和Th2 細胞能夠產(chǎn)生IFN-γ、TNF-α和IL-4等炎性細胞因子,介導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應答。既往研究表明,支原體肺炎能造成以IFN-γ、TNF-α、IL-4 與Th1/Th2 水平升高為主要表現(xiàn)的兒童體內(nèi)T 淋巴細胞亞群異常分化[10-11]。本文結果提示,紅霉素和阿奇霉素均能緩解支原體肺炎造成的免疫應激反應,阿奇霉素的效果更好。大環(huán)內(nèi)脂類抗生素能夠阻斷轉(zhuǎn)肽酶,通過抑制肺炎支原體內(nèi)的蛋白質(zhì)合成,從而發(fā)揮抗菌作用[12]。紅霉素在血清中濃度較高,但在肺泡上皮細胞中濃度較低,因此能夠短時間內(nèi)緩解支原體血癥,而阿奇霉素對組織滲透性大,能夠在炎癥細胞中達到較高的藥物濃度,且藥物清除半衰期更長,對肺炎支原體清除效果更佳,能夠有效減輕免疫應激反應[13]。本文結果顯示兩組患兒的肺功能指標均明顯升高,阿奇霉素組的上調(diào)幅度更大,說明阿奇霉素治療更好改善肺功能,與緩解免疫應激反應的作用一致。
綜上所述,紅霉素和阿奇霉素均能有效治療兒童支原體肺炎。阿奇霉素對緩解其引起的機體免疫應激反應與改善肺功能臨床效果更好,但是對于治療阿奇霉素具有耐藥性的患者,紅霉素仍是較好的治療藥物[14]。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樣本量偏小,樣本來源單一,可能使研究結果產(chǎn)生偏倚,將來需要采取多中心大樣本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