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
有一篇據稱是“全球最佳幽默故事”的短文,叫《活下去》:
晚會上,頭發(fā)花白但步伐矯健的巴基斯坦影壇老將雷利走上舞臺。主持人開口問道:“您是不是經常去看醫(yī)生?”雷利回答:“是的?!薄盀槭裁??”“因為病人必須常去看醫(yī)生,醫(yī)生才能活下去!”臺下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和歡笑。
主持人接著問:“您常請教醫(yī)院的藥師有關藥物的服用方法嗎?”雷利又答:“是的,因為藥師也得賺錢活下去!”臺下又是一陣掌聲。
“您常吃藥嗎?”“不,我常把藥扔掉,因為我也要活下去!”臺下的哄堂大笑聲、掌聲、歡呼聲,經久不息,全場爆棚!
順著雷利的思路往下想,你會突然發(fā)現,自己的生命和價值,原來是那么重要。
我們給乞丐一點錢,乞丐就可以“活下去”;
我們買路邊小販一點東西,小販就可以“活下去”;
我們到飯店吃個飯,廚師和服務員就可以“活下去”;
我們到電影院里看場電影,拍電影的人就可以“活下去”;
我們給孩子報個培訓班,搞培訓的人就可以“活下去”;
我們在網上經常購物,送快遞的人就可以“活下去”;
我們到公司里去上班,老板就可以“活下去”;
我們不想走路的時候打個車,出租車司機就可以“活下去”;
我們在手機上看點新鮮事,做廣告的人就可以“活下去”;
我們天天到垃圾箱里扔垃圾,撿垃圾的人就可以“活下去”……
不想不知道,一想嚇一跳,我們的舉手之勞,可以讓那么多的人“活下去”。為了別人的“活下去”,我們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長篇小說《活著》的作者余華說:“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p>
為了這份責任,所以我們要“活下去”。沒人鼓掌,也要飛翔;沒人心疼,也要成長;沒人欣賞,也要芬芳;沒人理解,也要坦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