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政策推行力度逐漸加大,小學階段應用的語文教學模式出現較大變化,對教學質量及教學效率的要求逐漸提高。閱讀教學是小學生學習語句結構、詞語搭配等語文基礎知識的主要方式,而“經典誦讀”教學方法則在傳統閱讀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加強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培養(yǎng),因此,更適合于當前的教學發(fā)展形勢。為深入探究經典誦讀教學方法,本文從經典誦讀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入手,詳細分析經典誦讀教學方法的主要作用,以期為一線教職人員提供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經典誦讀;研究
語文是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核心科目,學好語文對提高學生的理解、溝通、表達、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過程中,不同年級的教學要求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學生掌握基礎的語文知識后,如何通過有效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便成為小學語文教師關注的主要問題。為此,本文利用分析討論法在明確經典誦讀教學模式重要性的基礎上,對經典誦讀教學方法開展研究。
一、經典誦讀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一)“內修于心”,提升小學生思想層次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內文化呈現多元化發(fā)展趨勢,各類新奇刺激的文化形式成為年輕人群追捧的對象。由于小學生的價值觀尚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多數小學生缺少對新興文化的辨別能力,導致其在價值觀及思想形成過程中時常受到不同文化的錯誤引導。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做好基礎語文知識的講授工作,更要關注小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及思想導向問題。利用經典誦讀教學模式,教師可將我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中正確的價值觀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中,以達成深化學生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層次的目的,從而實現“內修于心”。
(二)“外修于形”,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基礎。在經典誦讀教學中,文化內涵豐富、語句用法精練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通常作為小學誦讀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此類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可通過多遍誦讀了解文學大師的遣詞造句方式、語義表達形式以及文章的思維布局等,這對于提高小學生寫作過程中的語言組織能力、文章邏輯結構嚴謹性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學習經典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學生還可從作者的生平中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而在練習過程中學習如何將真情實感融入到自身寫作中。
(三)“內外兼修”,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的起點,在此階段打牢基礎對于提高小學生學習興趣、建立健全正確價值觀、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文化素養(yǎng)具有積極作用。在經典誦讀過程中,教師可在經典作品的基礎上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從而在實現基礎技能與思維訓練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優(yōu)秀文學作品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藝術魅力。經典誦讀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在于其不僅具有提高學生“基礎技能”與“內在思想”的能力,其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傳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方面也可發(fā)揮獨特的作用。
二、經典誦讀教學的教學方法研討
(一)打造經典誦讀環(huán)境,點燃學生學習熱情
要在小學階段實施經典誦讀教學模式的前提是要打造良好的誦讀環(huán)境,學校應結合多數學生當前的語文水平考慮,開展合適的語文誦讀活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具體落實步驟如下:第一,學校教務處可聯合教師對各年級小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進行調查;第二,根據調查結果組織經典書目結伴朗讀、經典文章朗讀交流、經典作品研討辯論會等難度從低到高的教學活動;第三,在校園宣傳欄、班級學習園地、校園廣播中加入經典誦讀文章內容或開設經典誦讀專欄;另外,在各類活動開展期間,教師要適當參與到活動中,與學生增進感情并適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經典作品內容,以此加深學生對不同類型經典作品的認識,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科學設置誦讀活動時長,提高誦讀教學效率
科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第二信號系統的抑制作用有限,其注意力集中時間無法與成人相比較,多數小學生的注意力保持時長在20分鐘左右,部分高年級小學生保持注意力的時長可達30分鐘。由此可見,在開展誦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控制時間。具體措施如下:第一,在教學初始階段,教師可利用5~10分鐘帶領小學生預習經典誦讀文章,將剩余的20~25分鐘用于開展經典誦讀教學;第二,在經典誦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小組誦讀、結伴誦讀等形式進行誦讀以提高學生誦讀效率;另外,教師還可發(fā)動學生與家長進行合作誦讀,以鞏固當天的誦讀教學知識內容。
(三)優(yōu)化經典誦讀教學方法,深化學生語文思維
在經典文學作品中,意象描寫是常用的寫作手法,也是文章突出情感表達、傳遞情感共鳴的主要方法。在經典作品誦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朗讀形式體會文章中的意象表達方式,引導小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而深化學生的語文思維。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應用如下誦讀方法深化學生的語文思維:第一,表演誦讀。教師可要求小學生自行選擇經典誦讀作品,并根據作品內容進行表演誦讀,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體會,進而實現深化學生語文思維的目的。例如,在誦讀杜甫的《夜宿山寺》時,教師可協助小學生根據詩句設計對應動作,以突出詩句的情感表達,使學生與誦讀作品間產生情感共鳴,深化小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識。第二,對比閱讀。教師可對現有的經典誦讀作品進行細分歸類,并要求小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進而了解不同類型作品的視角、詞語搭配以及文章思路的差異,以擴大小學生的知識體系。例如,明志詩中具有代表性的《竹石》、以友情為題材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及側重景物描寫的《望天門山》等。通過作品分類,并要求小學生按類型進行對比閱讀,對于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第三,情景導入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根據詩詞題材及內容進行場景搭建,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小學生創(chuàng)造合適的誦讀場景,以幫助小學生快速進入誦讀作品中。例如,在誦讀《敕勒歌》的過程中,教師可選取帶有蒙古草原特色的背景音樂以及視頻短片進行情景搭建,以幫助小學生與誦讀作品產生情感共鳴,加深小學生對作品的認識,以達到深化學生思維的目的。
(四)合理選擇誦讀作品,提高誦讀活動質量
合理選擇誦讀作品是提高經典誦讀教學活動的質量的基礎,因此,教師在選擇誦讀作品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需求與教學大綱規(guī)范,在難度方面應做到循序漸進、寧缺毋濫。例如,在小學一到三年級,教師可將《弟子規(guī)》《三字經》《安徒生童話》等基礎性讀物引入到經典誦讀教學中;在三到六年級,教師可將四大名著、古詩詞、現代美文、《論語》等讀物引入到經典誦讀教學中,以拓展高年級小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小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作品的認識,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文化作品的興趣,進而提高經典誦讀教學活動的質量,達成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目的。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活動是小學語文課程的主要教學方式,對于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學作品的認識、拓展小學生知識面、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在開展經典誦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教學核心原則,在誦讀作品選擇、教學方式設計、教學內容引導等方面須根據小學生的綜合水平以及實際需求進行合理規(guī)劃,以達成經典誦讀教學的預定要求。本文對經典誦讀教學的重要性展開研究,并據此提出“打造優(yōu)秀教學環(huán)境”“科學設置誦讀活動時間”“優(yōu)化經典誦讀教學方法”“合理選擇誦讀作品”等教學方法,以期為小學經典誦讀教學活動開展提供相應參考。
參考文獻
[1]陳婷婷.以經典誦讀提升學生人文底蘊的實踐研究[A].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第十六期“成陶開講”暨首屆“立德樹人 鑄魂育人”中青年教師報告會論文集[C].成都: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2020.
[2]張曉帆.借書香閱讀之梯? 譜書香教研新曲——中衛(wèi)六小校本教研探索與實踐[J].寧夏教育科研,2020(2).
[3]黃靜敏.根植經典? 潤澤生命——淺談小學階段古詩文經典誦讀培養(yǎng)[J].新教師,2020(4).
[4]解文平.實施國學經典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N].語言文字報,2020-02-14(3).
作者簡介:覃禮歡,女,1981年生,壯族,廣西象州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