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毓煌 蘇丹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我迷上了當(dāng)時最新推出的智能手表—它不但可以精準(zhǔn)顯示時間,而且能實時感知心率和監(jiān)測運動,還可以和手機(jī)連接,手機(jī)收到的短信、微信等都可以在手表上顯示出來,這樣就再也不用時時看手機(jī)上有沒有收到信息了。然而,我也知道它的功能有限,無法替代手機(jī);而且如果信息通知太多,也會讓人比較煩心(想想,每收到一條微信時,你的手表都會震動一下)。更重要的是,每次看到那幾千塊錢的價格標(biāo)簽,我就舍不得買了,心里總是告訴自己:“智能手表沒什么實際用途,還是不買了吧?!?/p>
幾個月以后,我的生日到了,我決定買一塊智能手表作為生日禮物送給自己。那一天,我像個小孩子一般高興得手舞足蹈,戴著全新的智能手表,時不時就要抬起手腕看看時間和信息通知。
也許你會問我:既然這樣喜歡,為什么不早點買呢?反正都是花自己的錢。
然而,如果我平時買了,就是從日常開銷中支出的,我會覺得有些浪費;但是作為自己的生日禮物,這就變成了一筆特別的花銷,我會更加舍得花錢。
這就是心理賬戶的奇妙邏輯:作為日常開銷,我是不肯買的;但若作為自己的生日禮物,我就很樂于接受。
從上面這個例子中你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心理賬戶對價格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比如,在“日常開銷”賬戶里,人們可能會覺得一件東西貴;但如果把它歸入“禮物”賬戶,它似乎忽然就顯得不那么貴了。這意味著,如果人們把一件商品看成禮物,他們對價格的接受程度就會相應(yīng)提高。
對企業(yè)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如果某件商品作為日常用品不太好賣,就可以把它包裝起來,作為禮物來賣。這樣做正是利用了人們對心理賬戶進(jìn)行劃分時的主觀性:一件商品既可以被看成日常用品,也可以被看成是禮物。所以,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改變?nèi)藗儗@筆消費的認(rèn)知。
20世紀(jì)80年代初雀巢咖啡進(jìn)入中國市場時,曾經(jīng)遭遇過銷售上的阻力。習(xí)慣喝茶的中國消費者沒有購買咖啡的習(xí)慣,而雀巢咖啡動輒幾十塊的價格也讓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雀巢公司的營銷團(tuán)隊發(fā)現(xiàn),所謂價格的“高”與“低”只是相對的概念。他們在對中國市場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中國人熱衷于送禮,而且在禮物上尤其舍得花錢。在中國的人情社會里,送禮是人們建立并維持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手段。送禮關(guān)乎每個人的面子,因此多花點錢也值得。由此,一個營銷雀巢咖啡的絕佳創(chuàng)意誕生了:把雀巢咖啡作為禮物而不是日常飲品來出售。
這一做法可以帶來兩個方面的好處:
第一,把雀巢咖啡作為禮物來營銷,可以減少人們因為對它不熟悉而產(chǎn)生的抵觸心理。在20世紀(jì)80年代初的中國,咖啡是名副其實的“洋玩意兒”。把它包裝成禮物,正符合咖啡給人帶來的新奇感和趣味感。
第二,把雀巢咖啡塑造成禮物,改變了人們對它所屬心理賬戶的認(rèn)知。從日常飲品變成禮物后,人們不再希望它便宜,反而會希望它的價格高一些,這樣方能彰顯禮物的分量,這就讓雀巢咖啡的高價變得合理化了。很明顯,雀巢咖啡在心理賬戶歸屬上的變化將其原本的缺點變成了優(yōu)點。
那么,在眾多的商品中,為什么人們會選擇雀巢咖啡作為禮物?這從根本上取決于送禮行為的特點。在對送禮行為的研究中,塞勒教授發(fā)現(xiàn),送奢侈品或享樂品作為禮物,比送同等價值的實用品或現(xiàn)金要更受人歡迎。即便花同樣的錢,買奢侈品或享樂品來送人,也比送實用品或現(xiàn)金效果要好得多。其實,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也證明了這一點。任何一個談戀愛的小伙子都知道:送一束鮮花給女孩子,比拎一袋大米給對方效果要好得多,雖然在價格上兩者可能是一樣的。
(摘自中信出版社《理性的非理性》,一葉知秋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