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爾普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
三兩好友一起出去逛街的時候,看見好友們都圍著一個產(chǎn)品討論該買什么顏色的,其中一個人轉(zhuǎn)臉問了你一句:“你要買哪一個呀?”你看了一眼后,猶猶豫豫地說:“藍色……的吧?!比缓笸閭兙妥杂X地幫你把它放到了購物籃里。等到付完賬后你才反應過來自己明明不需要買這個,一開始也沒想買這個呀。
有時候,明明是別人的選擇,最后卻變成了你自己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
美國心理學家阿希在1951年曾經(jīng)做了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作“從眾實驗”。阿希特別設計了七個實驗室,找來了七組大學生,給他們每個人看兩張圖片,兩張圖片上是一樣長的兩根繩子,然后問他們哪張圖片上的繩子比較長。為了實驗效果,阿希事先在每組中選擇了一個對象,并與其他組員打好招呼讓他們說假話,也就是說,眾人合起伙來“騙”一個人。
實驗開始了,在每組實驗室里,前幾個托兒都說第一幅圖片里的繩子更長,那個真正被測驗的人一開始還堅信兩根繩子一樣長,但是在其他幾個人的統(tǒng)一口徑下,他開始懷疑自己。最后竟然有三分之一的人直接跟隨大眾選擇了“前者更長”的錯誤答案,另外三分之一在選擇了正確答案后,經(jīng)過再三猶豫又改了答案,依然選擇了大眾的意見,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一直堅持自己的選擇。
這種從眾效應叫作“羊群效應”:草原上的羊群沒有組織、沒有紀律,但是一旦頭羊行動起來,其他羊就會毫不猶豫地跟著頭羊行動。形象一點來說,如果你放一個障礙物在它們面前,第一只羊走到這個地方會跳過去,第二只也會跳過去,第三只、第四只同樣如是。但是當你把障礙物搬走之后,后面的羊仍然會跳著過去。
“羊群效應”就是用來表示在群體的影響下,個人的觀念或行為向與多數(shù)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xiàn)象,就好像趕時髦,走在大街上隨便一抓就是同款一樣。對于一些新興的潮流和思想,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甚至否定自己的觀點,并且不會去思考事件主觀上的意義。群體觀點會影響動搖那些持有懷疑態(tài)度的人,這種盲目的從眾往往會使人失去理性的判斷,陷入騙局或者遭受失敗。
我們有時候會發(fā)現(xiàn),市場上流行的那些新生商品,并不是大家必不可少的,有些甚至是不需要的,但就是有很多人前仆后繼地去購買,然后放在角落里堆積著,積了一身灰也用不到幾次。這就是商品要做廣告的原因了:為了造勢,為了喚醒消費者的從眾心理。只要能培養(yǎng)出一部分消費者,跟從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商品就有了市場。
幾年前特別流行的一種叫作“掉渣餅”的食物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這其實是一個湖北姑娘發(fā)明的快餐食品,在短短幾個月內(nèi),風靡了大江南北,頗有星火燎原之勢,甚至被稱為“中國式的比薩”。
“掉渣餅”最火的時候,僅僅在北京這一個城市就有一千多家賣“掉渣餅”的小店和流動攤點。“掉渣餅”這種燒餅店的投資很少,只需要一臺烤爐、一個和面機和一個操作臺就行了,連門面房都是可有可無的,幾萬塊的投資就能開起一家店鋪??墒?,沒多久,“掉渣餅”就在大眾的視線里無影無蹤了。說到底,是因為“掉渣餅”這種產(chǎn)品制作方法太過簡單,沒有過高的技術(shù)含量,看幾遍就能學會,容易仿制,而且成本低,門檻低,所以盲目加入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市場總會飽和的,再加上管理混亂,這個品牌漸漸就倒下了。
然后在品牌倒下的過程中,又是一個學著一個,看到別人不做了,就跟風放棄。試想如果聰明一點的人當時咬牙堅持下來,說不定如今又是另一番風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