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輕時候?qū)懙?,?dāng)時他才二十多歲,剛剛離開四川,離開峨眉山。
這首詩語言句式流動輕快,極具特點。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首詩只有二十八個字,卻連用了五個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
但讀他這首詩,一點堆砌的感覺都沒有,一點死板沉重的感覺都沒有。這首詩一派空靈,讀起來非常飄逸輕快。
原因在哪兒?
明朝的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說,“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使后人為之,不勝痕跡矣”?!叭恕本褪撬恕Kw會得特別仔細(xì),倘若要別的詩人來寫,那簡直就寫不下去,讀者也讀不下去。
他還說,“益見此老爐錘之妙”,意思是從這里可以看到,李白會錘煉文字。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三峽”是重慶上面的小三峽,不是我們今天修水庫的大三峽。夜晚從清溪出發(fā),船向三峽開去。
李白把人的感情寫得很細(xì)膩,他說“思君不見下渝州”,“思君”是想念故鄉(xiāng)的月亮,“不見”是想見而不得,真切地表現(xiàn)了一個剛剛離開家鄉(xiāng)、初出茅廬的小伙子對故鄉(xiāng)的依戀。
這首詩不斷地寫空間的變動,空間上離故鄉(xiāng)越遠(yuǎn),時間上就離故鄉(xiāng)越長,而離故鄉(xiāng)的時間越長,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就越深,因而詩人成功地將空間轉(zhuǎn)換成了時間。
在句法形式上,他同樣也追求那種流動輕快、飄逸瀟灑、自然舒展的美學(xué)效果。
(摘自《戴老師魔性詩詞課》 戴建業(yè)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