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旭明
有人說,想要留住一個人的心,要先留住他的胃。大山深處的農(nóng)村老家,留住我的,除了白發(fā)的父母、孩時的回憶,更有味蕾上那抹之不去原生態(tài)的各種美味。家鄉(xiāng)的酸、家鄉(xiāng)的辣、家鄉(xiāng)的軟糯棉甜……
其中,最記掛的莫過于母親做的那一碗噴香的紅薯粉粑粑。我坐在火壇邊,父母各拾一條小凳坐在我身旁,笑瞇瞇看著我大快朵頤。
老家的自留山上,父母年年都會種好幾塊地的紅薯,每到年關(guān),勤勞的母親會自制一些紅薯淀粉,自家食用或招待來訪的親戚朋友,最常見的吃法就是紅薯粉粑粑炒辣椒了。母親做得有湯,卻又不能叫湯,像勾過芡,但又沒勾芡,那濃濃的“湯”帶著油花,包裹在表面,像老抽的顏色,更像是母親濃濃的愛,切上幾塊薄得透明的五花肉片,末了再撒入香菜蔥花,在氤氳的熱氣下,香氣撲面的紅薯粉粑粑炒辣椒就做好了。
紅薯淀粉制作還是不簡單的,擇冷天挑光鮮的紅薯,去皮洗凈打磨成漿,加清水用干凈的紗布多次過濾置安靜處12至24小時,沉淀下來的白色物質(zhì)就是紅薯淀粉,倒掉上層清水后鏟成5公分見方的小塊,再用無煙的小火烘干備用。
食用時,取烘干的紅薯淀粉塊敲碎成粉倒入鍋中,加入等碗大小的四碗清水并均勻攪拌使之融化(喜歡有嚼勁一點(diǎn)的可以少加一碗水),大火繼續(xù)攪拌讓紅薯淀粉化開,再改中火邊熬邊攪拌待出現(xiàn)少許的塊狀,然后按同一方向攪拌至冒泡,最終成粘稠透明的狀態(tài),然后準(zhǔn)備一個“模具”抹上一點(diǎn)豬油,把煮好的淀粉糊倒在模具中并晃動一下震掉空氣,靜置一個小時倒扣在案板上就可。
母親的做法多將定型后的紅薯粉粑粑切片與辣椒同時下鍋,待炒至外表生一層焦黃便可起鍋,吃起來外焦里嫩帶著爽滑。在物質(zhì)條件極為貧乏的小時候,炒上一盤紅薯粉粑粑,堪稱人間之美味。
斗轉(zhuǎn)星移,現(xiàn)在那種單純的紅薯粉粑粑炒辣椒早已成過往,雜混之間又多了一些五花肉、甚至是透著亮光的臘肉片,讓人看一眼都會忍不住流出哈瀨子。
母親做的紅薯粉粑粑這樣好吃,但我從來沒有學(xué)會也不曾學(xué)過,因?yàn)槲夜虉?zhí)地認(rèn)為只有母親做的才能那樣好吃,這很像一種儀式,需要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diǎn)及合適的人,缺一不可。這么多年,過年時母親的這盤菜從來不曾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