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花
明朝崇禎年間,在金堂的大山腳下有一個叫老牛坡的小村寨,雖然當時地處邊遠,卻坐落在川東通往成都府的一條鹽茶古道上。那時因各地戰(zhàn)亂不休,這條當時重要的物流通道更是盜匪出沒,通行不暢。由于當?shù)夭划a鹽,食鹽都是靠“鹽幫”翻山越嶺從很遠的地方運來,山里人家把鹽看得比油都金貴。
民間流傳著一首打趣的民謠:“有鹽千里來相會,無鹽對面手難牽;食鹽修得同船渡,海鹽修得共枕眠?!彪m然這民謠有些夸張,但這山里上門相親,是少不得提上一小罐鹽做見面禮的,不然怕是連門都進不去。
這村寨的南邊住著一戶張姓的富戶。這張富戶有一個美麗聰慧的女兒,叫七巧。村北住著一戶姓曾的貧苦人家,這戶人家有一個叫大牛的后生。大牛少年喪父,母子倆相依為命。這大牛生得英俊魁梧,勤勞能干,長年給人放牛,放牛間隙打柴。
每天清晨,大牛早早地背著柴刀,趕著牛兒上山,在小溪邊洗衣的七巧姑娘總會在晨光里遇見大牛,而每當夕陽西下,在村口打水的七巧姑娘便會看見大牛身背柴捆,手揚鞭子趕著牛兒下山。每當大牛路過井邊,總要搭手幫七巧姑娘打水上來。時間長了,兩人便日久生情,彼此相愛了。
這大牛與七巧姑娘兩情相悅本是好事,可那張富戶嫌大牛家貧,怎么也不同意這門婚事。后來張富戶禁不住女兒懇求,最后一咬牙,讓曾家按當時用鹽下聘的風俗拿出六六三十六斤鹽來下聘,否則想都別想。這曾家本是窮家小戶,一時之間怎能拿得出這么多鹽來?
大牛是村里的好后生,寨子里的鄉(xiāng)親都愿意幫他,可是大家把家里富余的鹽都拿出來,也未湊足十斤。
正當大牛為親事犯愁時,在山林茂密的鹽茶古道上一只花斑黑豹時不時就出沒挑釁,連傷了九人。官府多次組織獵人捕殺,卻始終無果。最終官府貼告示懸賞,有能捕殺此獸者官府重重有賞。大牛年輕力壯,曾拜一位鹽幫走鏢的鏢師學得一身好武藝。他毅然揭榜,盡管七巧姑娘反對,但大牛執(zhí)意要去,七巧姑娘和他娘只好萬般囑咐他小心為上。
大牛身背柴刀,鉆入崇山峻嶺中尋覓花斑黑豹的蹤跡。半月后,那為害一方的黑豹被大牛的柴刀劈殺,鹽茶古道又恢復了往日的安寧。
大牛去官府領賞,他不要金也不要銀,只請求縣太爺賞三十六斤鹽??h太爺問明原委后,深感這后生情深義重,當即打賞,并贈快馬一匹。大牛領了鹽,騎著快馬往家里趕,七巧姑娘早已在村口等候多時了。
這時,忽然傳來石碾由山上滾下的轟鳴聲,大牛明白五龍河上游突降暴雨,而下游無任何征兆的“山雞水”來了,便一躍而起沖下河坎,把正在河里洗澡的兩個小孩拉了上來。頃刻間山洪奔騰而下,兩個小孩總算安然無恙,可大牛的三十六斤鹽在手忙腳亂中幾乎都被洪水溶化掉了。
還算不錯,大牛放鹽的地方出現(xiàn)一個圓圓的坑井,那裝鹽的包袱在坑井里漂浮著,鹽全溶化在了水中。
洪水退去,鄉(xiāng)親們一邊安慰大牛,一邊將坑井中的水用九九八十一挑大木桶打起來,家家生火起灶,要將坑井中溶化的鹽再熬回來。真是眾人同心,其利斷金,不出一天工夫,還真把鹽熬出來了。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出現(xiàn)了,當各家各戶將熬成的鹽歸攏過秤后,那三十六斤鹽竟變成了七十二斤鹽。很快,大牛下了聘禮,一個月后,他和七巧姑娘成就了美滿姻緣。
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丟失的鹽怎么變多了,后來村民們又從坑井中打起九九八十一桶水來,又熬出了七十二斤鹽。
老牛坡出了一眼上好的鹽井。此事一下傳開了,因這眼鹽井夾在兩山之間的溝內,“鹽井溝”這個地名產生了。從此,這里的人們不再缺鹽,也就不再以鹽下聘娶親了。
選自《絕妙小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