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大量存在學生語文學習活動不充分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教師一問到底、一講到底、一練到底。其原因為教學理念的缺失、教學內(nèi)容的散亂、教學活動推進的乏力。為此提出設置精美主問題,搭設活動支架,妙用點評語的解決策略,從而有效推進“學的語文活動”充分展開。
【關鍵詞】學的語文活動;充分展開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4-0017-02
【本文著錄格式】夏小軍.有效推進“學的語文活動”充分展開[J].課外語文,2021,20(04):17-18.
一、現(xiàn)象概述
(一)碎問碎答,一問到底
有些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瑣碎而繁多,學生基本上不經(jīng)過思考就可以回答。這樣的課堂,教師提問大多三十個以上,課堂看似熱鬧,學生實則得不到訓練。
(二)滿堂灌輸,一講到底
有些教師不提問題或提的問題學生無法回答,教師按照既定的教案或PPT一講到底,教師自我感覺良好,學生硬著頭皮聽完,課堂效率堪憂。
(三)學案練習,一練到底
有些教師把“學案”練習當成了“教學方案”,違背了導學案“以學定教,先學后教”的原則,語文課堂變成了練習課,甚至是檢測課,學生興趣全無。
二、原因分析
(一)教學理念缺失
建構(gòu)主義認為,學習過程是在原有認知結(jié)構(gòu)基礎上,學生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自身的學習活動進行建構(gòu)。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和推動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把語文教學目標與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意義的建構(gòu),形成新的認知。
(二)教學內(nèi)容散亂
有的教師不依據(jù)文本的文體特征和文本特性確定語文教學內(nèi)容,也不根據(jù)課程標準和教材編者的意圖進行教材處理,教學內(nèi)容似是而非。有的教師雖教學內(nèi)容大致正確,卻沒有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整合提煉,依據(jù)文本的只言片語進行提問,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提問缺乏綜合性、情境性、探究性,無法培養(yǎng)學生能力與思維品質(zhì)。
(三)活動推進乏力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回答未朝教師預設的方向推進時,教師缺乏指導活動展開的經(jīng)驗與能力,缺乏引入情境與資源促進生成的措施。只好硬著頭皮講,一講到底,或者把課堂教學變成一味地做練習、對答案。
三、應對策略
(一)整合教學內(nèi)容,設置精美的主問題
如《驛路梨花》教學導入: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小說,主要回答三個問題:這是一座怎樣的小屋?是誰告訴了你房子的主人?把標題改為“驛路小屋”好嗎?上課一開始便以開門見山的方式,指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與學習內(nèi)容,簡捷明晰。然后,“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說說這是一座怎樣的小屋?”從“小說場景設置”入手,引導學生讀書與思考,從整體上對文章進行把握;接著,“請同學們再讀課文,說說房子的主人是誰?”從“小說敘事技法”的角度對小說進行賞析,順勢討論分析插敘、懸念、誤會的作用;最后,“把標題改為‘驛路小屋好嗎?”從“小說主旨”的角度品析標題的妙處與含義。三個主問題構(gòu)成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三個階段,思路清晰,內(nèi)容集中,重點突出,層層推進,學生活動充分。
(二)搭設活動支架,驅(qū)動“學”的語文活動展開
有了精美的話題(主問題),是有效推進教學活動的基礎。當活動還是無法推進時,老師便要搭設支架讓學的活動進行下去。
1.提示角度。如《論語十二章》教學案例,老師提出話題一“此章是這樣深情贊美顏回的”時,學生一下不明白如何思考,如何回答,老師稍作等待后,便提示解決問題的角度:可以從詞語、句式、手法等角度去發(fā)現(xiàn),學生便有了解決問題的抓手,便話語紛紜地說起來。如《皇帝的新裝》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師:(屏幕顯示話題討論二:“童話反復手法的欣賞”)思考:文章為什么要反復寫看新裝,贊新裝?(學生一時茫然,無人響應)師:我們品味手法的妙處時,可從兩個大的方面入手:一是內(nèi)容方面,一是結(jié)構(gòu)方面。內(nèi)容方面我們可以從人物塑造,主旨揭示方面考慮;結(jié)構(gòu)方面可以從情節(jié)波瀾,伏筆照應,線索清晰等方面考慮。(學生稍加思考后紛紛發(fā)言)
2.妙用示例。當教師提示角度,學生活動還無法進行,或者學生活動進行不充分時,教師要及時舉例示范,啟發(fā)學生思考和表達。如:我執(zhí)教《故鄉(xiāng)》一課,學生速讀課文完畢,我提出“從人物言說方式的轉(zhuǎn)變來品析人物的變化”。學生對“言說方式”不太理解。我又提示“如人物說話的語氣”,學生還是無從表達。我接著做了這樣的示范:《故鄉(xiāng)》通過人物的變化來表達主旨,而人物的變化可從人物說話的語氣來體現(xiàn)。如,描述少年閏土說話時,用了很多的省略號,其用法是省略了說話的內(nèi)容,表示閏土說話的內(nèi)容豐富,說話的方式是滔滔不絕;描述中年閏土說話時,也用了很多省略號,其用法是表示說話的斷斷續(xù)續(xù),表示二十年后的閏土無話可說,有苦說不出。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方式去發(fā)現(xiàn),來表達。
3.精當講析。教師是平等對話中的首席,課中活動收束與隨文學習語文知識時,需要教師以精練而典雅的語言進行講析,以便學生語言的建構(gòu)與積累。如《皇帝的新裝》教學:生8:文章為什么要反復寫看新裝,贊新裝?同學們想一想,商量一下,從老師提示的角度表達。生1:表明這不是一個人的現(xiàn)象,這是一群人的自欺欺人,讓人覺得心痛。生2:故事情節(jié)大同小異,有一種熟悉的感覺。生3:我覺得結(jié)局在反復中有突轉(zhuǎn)。師:我覺得美國學者斯蒂·湯普森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請同學做筆記。(屏顯)反復是普遍存在的,這不僅使故事有了懸念之覺,而且也使故事展開得更充分,由此構(gòu)成了故事的骨架。(美國學者斯蒂·湯普森)生4:雖然都寫看,但是描寫“看”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在熟悉的情節(jié)中有了新鮮感。生5:最后的結(jié)局與前面形成了對比,告訴我們揭穿謊言其實很簡單。師:我們來小結(jié)一下。請同學們做筆記。(屏顯)
反復敘說對于童話的意義:豐富故事內(nèi)容,增加故事波瀾,引起兒童的閱讀興趣。突出人物形象,表現(xiàn)變化過程,便于兒童的理解接受。深化童話主題,強化主題傾向,促使兒童的健康成長。
(三)妙用點評語,促進“學”的語文活動生成
課堂點評語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即時應對?;蜓a充情境,喚醒體驗;或及時補充,精準提升;或肯定贊揚,調(diào)節(jié)氣氛;或小結(jié)過渡,調(diào)控方向。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集體朝著預設的方向推進與生成。
1.補充提升,推動語文學習活動的進度。如我的《〈論語〉十二章》教學:生8:《〈論語〉十二章》教我們這樣說話,說話時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告訴我們要注重道義,看輕富貴。師:這位同學說話完整,真好。但還可以說得更具體些:把“不義”獲得的富貴比作縹緲的“浮云”,告訴人們這樣的富貴是虛無的,體現(xiàn)了孔子安貧樂道的情操。這一章還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是敘述、描寫,“樂亦在其中矣”是抒情,通過簡短傳神地描寫孔子安貧樂道的情操,與“如浮云”的比喻互為呼應。學生回答“比喻”比較籠統(tǒng),老師指出本體和喻體。順勢指出人物形象與表達方式加以提升。老師的點評,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點示了新角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2.肯定贊揚,提升語文學習活動的溫度。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需要老師的指導,有時更需要老師對其情感態(tài)度的指正與肯定,需要老師設置情境和引入資源,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如我的《〈論語〉十二章》課例。生9:“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形象地寫出了時間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前面是記敘,后面是議論抒情。師:這位同學從表達方式的角度來分析,很有發(fā)現(xiàn)的眼光。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來表現(xiàn)孔子對時間流逝的惋惜。(學生自由讀,一位學生站起來試讀)師:這位同學用舒緩的語氣來讀!讀得意味深長!聰明!設想一下:孔子面對滔滔東逝的流水,理想抱負猶未實現(xiàn),感嘆時不我待的情形。(學生再次讀課文)師:太好了!目光遠眺,神情凝重卻又堅毅,把此章情理交融、深刻雋永的意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第一次讀后,教師以“讀得意味深長!聰明!”的評價肯定了學生的朗讀。在老師描述情境后,學生第二次讀課文,教師又給了“太好了!……淋漓盡致!”的評價,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讀和進步的樂趣,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
3.小結(jié)過渡,控制語文學習活動的幅度。當學生的發(fā)言到了一定的程度,老師便要適時打住,小結(jié)過渡。如我的《〈論語〉十二章》課例:師:我們剛才運用比較歸類的方法,大多是從修辭和表達方式的角度來賞析孔子的說話智慧,在句式方面,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過渡)生1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一章運用了如果……就……的假設句式,感覺說得很嚴密。師:這位同學很有語言感受力?!安弧瓌t……”的句式,說得干脆利落,鮮明地表現(xiàn)了孔子對于學習和思考關系的判斷……師: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比較歸類的方法來學習文言文,還可以用它來學習現(xiàn)代文,也可以用它來閱讀名著。比較歸類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一種思維方法,希望同學們能熟練運用。
參考文獻
[1]朱建斌.支架式教學在作文評改中的應用[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5).
[2]余映潮.突出課堂“實踐活動”的研究與實踐[J].今日教育,2018(6).
附? ? 注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教育課題“基于學的語文活動構(gòu)建高效課堂的研究”(課題編號:GDJY-2020-A-zy2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夏小軍,1976年生,湖南郴州人,本科,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與教學活動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