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敬敷 by Lei Jingfu
何為方法論?《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 版將方法論定義為“關(guān)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學說”,或者“在某一門具體學科上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方法的綜合”。就是說,從總體而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就觀賞石品鑒而言,它不是一般的方法,而是對具體賞石品鑒方法的綜合歸納的理性思想成果。
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方面無不統(tǒng)攝于“天人合一”宇宙構(gòu)成論的哲學思想之中,錢穆先生說,“是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之歸宿處”。季羨林先生說,“東方道德的基本原則是‘和’,這個倫理的哲學基礎(chǔ)就是‘天人合一’”。
以老子“道法自然”為主旨,儒家德行于天,禪宗自性便是佛性,道儒釋互補的“天人合一”觀念,延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到明清,直至當代,賦予了我國傳統(tǒng)觀賞石品鑒方法論以自然為美、以奇為美、以石比德、以小觀大和追求審美意境的諸方面。
題名:【吉象】 石種:彩陶石
“天人合一”在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上體現(xiàn)在人對自然環(huán)境和自然規(guī)律的敬重與順應(yīng),以自然為美是其邏輯的必然。
我國歷代賞石文獻中,宋代杜綰《云林石譜》中對靈璧石尚有“須借斧鑿修治磨礱,以全其美”的說法,但是其后的明清賞石文獻中則很少見到了,更多的是“然無斧鑿痕者為貴”(明代林有麟《素園石譜·兗州石》)。民國雨花石收藏家王猩酋認為“玩賞之道,勿求有益于石,但求無害于石”,表現(xiàn)出對觀賞石自然美的虔敬之心。
崇尚自然之美已經(jī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理想之一。自然不但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而且高于人工美和藝術(shù)美,宋代王微在《敘畫》中說:“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能仿佛之哉!”唐代李白詩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宋代陸游也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明代造園大家計成在《園冶》中提出了造園要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
在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中,人和自然的萬物都是道“一氣運化”的結(jié)果,因此,人們可以借對物的觀照而認識事物的本體與根源——“道”。南北朝宗炳發(fā)揮為“澄懷味象”,即以審美的心胸(澄懷)通過審美來體味宇宙的本體(味象)。其后宋代士人非圣非凡的出淤泥而不染,及至當代賞石審美中的賞石悟道、賞石悟禪,可以說由“滌除玄鑒”“澄懷味象”傳承而來。
以自然為美表現(xiàn)在主客體的關(guān)系方面的有宋代邵雍提出的“以物觀物”和“以我觀物”這兩種方式。“以物觀物”是排除個人“一時之否泰”的主觀“情感”去觀物,而從物自身的本性去觀物,四時風花雪月乃過眼煙云,這樣才能不為情所累;對于邵雍持否定態(tài)度的“以我觀物”卻是以個人的情感“淚眼問花花不語”的“寓意于物”。
“以物觀物”在觀賞石賞析中,可以小觀大,雖為一拳之石,卻可以賞其大山之勢,群峰之態(tài);而“以我觀物”在賞析時,可表現(xiàn)為神游其間、化身于石的情景交融之中。
題名:【玉麒麟】 石種:沙漠漆
題名:【儷韻】 石種:大化摩爾石
觀賞石以自然為美,并非如莊子所認為的自然全美(凡自然者皆美),而是以自然中非同一般的“奇”者為美。
賞石品鑒中充盈著對奇的追尋,從先秦《尚書·禹貢》記載的諸侯對天子進獻貢品中的“怪石”,到觀賞石之前被稱之為“奇石”而延用至今,皆緣于此。
宋代杜綰在《云林石譜》中在介紹各石種時,多有“甚奇異”“頗奇特”“奇巧”“怪勢”“險怪”的評說。明代文震亨的《長物志》在評價靈璧石時說“佳者如臥牛、蟠螭種種異巖狀,真奇品也”。以“檢閱古今圖籍”編撰而成的明代林有麟《素園石譜》,在敘及的81 例造型石和圖紋石中,以“奇”形容的有30 多例,占三分之一以上。清代阮元所著《石畫記》被譽為“中華石譜之殿軍者”。阮元在序中開篇即言“古罕石畫”,對《云林石譜》《素園石譜》未曾記載,歐陽修、蘇東坡未曾見過的云南大理石畫大加贊揚,亦在一“奇”字!
“奇”的定義是什么?何者為奇?清代沈心在《怪石錄》序中一言以蔽之,將“奇”歸納為“質(zhì)色文理,迥非凡品”。這是說奇石之“奇”“怪”在于形質(zhì)色紋的非同一般。
在我國傳統(tǒng)賞石文化里,“丑石”并不是美石的反義,而是表示奇到極致的特異獨立。宋代賞石大家蘇東坡關(guān)于“石文而丑”的評說深得清代鄭板橋的認同。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怪石以丑為美,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p>
題名:【玲瓏剔透】 石種:葡萄瑪瑙
題名:【福祿萬代】 石種:彩陶石
題名:【花瓶】 石種:大化石
題名:【綻放】 石種:和田青玉
觀賞石的“奇”所帶來的審美感受,就其表現(xiàn)形式而言,有多種類型:
一是石的形態(tài)特征與具體的物象惟妙惟肖,給人可以亂真的審美的感受。清代諸九鼎的《惕庵石譜》在“滄浪獨釣石”中記有“石形如閩桔,半白半黑。白中蒼松密葉,似有鳥雀飛鳴,其內(nèi)一人獨坐作垂竿狀,冠衣眼鼻若生”。該石之奇,在于細節(jié)上的“若生”,皆是一種驚奇的審美體驗。
二是石的形態(tài)特征雖為天成,卻似人為,甚而給賞析者天成勝似人為的感受。清代陳矩的《天全石錄》有對奇石“異蘭照”的描述,“復(fù)有幽蘭二叢現(xiàn)石壁間,……翠葉疑動,瓊花欲語,巧手丹青,莫成寫照”,表達出一種美石如畫,符合賞析者審美理想的驚喜感。
三是對石的形態(tài)特征不可理解的奇特所引起的驚詫的審美感受。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記有“士人宋述家有一珠,大如雞卵,微紺,色瑩澈如水。手持之映而視,則末底一點凝翠,其上色漸淺,若回轉(zhuǎn),則翠處常在下。不知何物,或謂之‘滴翠珠’”。“不知何物”,正是難明究竟的奇。
天人合一的以物比德是將自然物的某些特性比附于人的某些精神品德,在對自然美的觀照中獲得道德情感的滿足。
在孔子關(guān)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論述中,我們看到儒家是以物比德的倡導(dǎo)者。而老子的“上善若水”,也有以物比德的意義。而第一個明確地提出了“比德”的是荀子,他在《法行》篇中說“夫玉者,君子比德焉”。
以石比德的審美表現(xiàn),首先是石被賦予了人的高尚的德性?!端貓@石譜》中記載了唐朝宰相李德裕好石,“每獲一奇者,皆鐫‘有道’二字”,表明他的賞石在于感悟天地之“道”。蘇東坡在《詠怪石》詩中,借夢中怪石自述,謳歌了怪石雖然沒有制作砧、砥、硯、磐、碑這幾種實用物,但卻在當年《禹貢》中與鉛松并列,有不畏強權(quán)、堅貞不屈的氣節(jié),可以怪石之德喻己之志。通過以石比德,實現(xiàn)了在賞石審美中自然之美與人倫之善的和諧統(tǒng)一。
其二是名人之石寄寓著名人的道德情操,這時以石比德就衍生為石因人而名,石因人而貴。其中典型的例子是相傳東晉詩人陶淵明曾醉臥過的醉石了。清代著名詩人袁枚還曾專程去看過這醉石,并賦詩曰:“先生容易醉,偶爾石上眠,誰知一拳石,艷傳千古年。金床玉幾世恒有,眠者一過人知否。不如此石占紫桑,勝立穹碑萬丈長”,生動地闡述了醉石已成為陶淵明道德風范的化身。
題名:【古硯天成】 石種:大化石
題名:【國之瑰寶——熊貓盼盼】 石種:長江石
國人秉承天人合一的觀念,由寄興于自然山水到庭園置石、幾案供石,發(fā)展為一種獨特的與傳統(tǒng)山水畫、山水詩相偕的臥游山水的審美體驗。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太湖石記》中在描述了牛僧孺所藏的形態(tài)各異的太湖石后說“撮要而言,則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縷簇縮,盡在其中?!儇鹨蝗?,千里一瞬,坐而得之”。這“坐而得之”的“百仞一拳,千里一瞬”的臥游之趣,正是牛僧孺鐘愛太湖石的緣由。
以小觀大的山型石,從整體看,要有同于真山的大山的氣勢?!对屏质V》在描述靈璧石、林慮石、無為軍石、常山石等時,曾特別強調(diào)“有大山勢”“多具群山勢”“不異真山”等。再則,還要“四面可觀”,不宜太大。宋代莊綽《雞肋篇》載,宋徽宗之所以舍靈璧石而求太湖石,再求常山的巧石,是因為先嫌靈璧石“其止一面”,再嫌太湖石“粗而太大”,而巧石“峰巖青潤,可置幾案”,便于“坐而得之”。
從局部看,山型石還應(yīng)符合相石四法所概括的“瘦皺漏透”?!笆莅櫬┩浮笔欠駷槊总浪f,存疑。但在審美實踐中,對于以小觀大的山型石而言,“相石四法”的存在與作用卻毋庸置疑。清代屈大均所撰的《廣東新語》上有小英石“凡以皺、瘦、漏、透四者備具為良”。
明代林有麟的《素園石譜》以個人藏石的記述為主,以小觀大、神游其間的詩文每每見諸于筆端?!盀t灑石”一則中記有“王梅溪有一石,嵌空玲瓏,下有懸?guī)r飛瀑之狀”,其詠石詩中寫道“坐移野景到城郭,解使平地坐林泉。香爐瀑布名天下,雁蕩龍湫更瀟灑。名山不見典刑存,得趣何須論真假”。
題名:【包漿】 石種:來賓石膽石
題名:【六祖慧能】 石種:九龍璧(華安玉)
如果說對山型石整體的大山氣勢,四面可觀,局部的瘦皺漏透的審美取向在于以小觀大的臥游之趣的話,作為古典賞石審美理念的以小觀大卻不限于山型石,對于圖紋石中顯現(xiàn)的自然景觀也莫不如是?!端貓@石譜》中的“雪浪石”“虢州月石屏”“江山曉思屏”等俱是?!短桠质V》所載全為圖紋石,其“寒溪松影”“丹楓獨秀”“星宿?!钡纫嗍菑囊孕∮^大的角度來賞析。
傳統(tǒng)賞石審美的以小觀大,實質(zhì)是注重過程的體驗,盡情享受其中的樂趣。
為了在案頭山水的賞析中,能得自然山水中云霧繚繞的真趣,士人在對山形石的品鑒時,石體穿眼相通“可出香”成了一個特色?!端貓@石譜》對蘇東坡如何讓山形石“出香”作了具體說明,“東坡小有洞天石,石下作一座子,座中藏香爐,引數(shù)竅正對巖岫間,每焚香則云煙滿岫”。在此情景中,“引發(fā)清思”,或“有世外之想”,當是自然而然的。
在天人合一統(tǒng)攝下,中國傳統(tǒng)審美強調(diào)審美中物我的交融與同一,而意境就是物我交融與同一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國傳統(tǒng)美學中最有民族特色的范疇。
最早明確提出“意境”概念的是唐代詩人王昌齡。他在《詩格》中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日情境,三曰意境”。
這里,關(guān)鍵是對“境”的認識。晚于王昌齡的另一唐代詩人劉禹錫對“境”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認為“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記》)。其后的唐代詩論家司空圖對“境生于象外”作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進一步說明(《與極甫書》)。也就是說,“境”是在情感的推動下,通過想象超越具體物象而創(chuàng)構(gòu)的虛實結(jié)合、含蓄雋永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我們可以說,“意境”是意與境相融合的一種空靈的審美狀態(tài)。這“意”是帶有理性的思想和強烈的審美情感,這“境”是虛實相生的審美意象的“境”,它從時間和空間都超越了物象自身,而形成一個時空無限的結(jié)構(gòu)。其最終是從意境中感悟宇宙與生命的本原與啟示。這也是蘇東坡在《怪石供》中所說的“雖有巧者以意繪畫有所不及,”阮氏父子在《石畫記》中以歷代名家古畫詮釋大理石畫時的將天成看作人為的意境品鑒。
意境的感受,一是人已忘情于石中。這就是《素園石譜》作者林有麟所說的“雨深苔屋,風入棱波,哀玉自奏,一編隱幾,莞爾不言,一洗人間肉飛絲語境界”。這是一種微笑不語,完全擺脫了人間歌舞喧囂的境界。
意境的另一種感受是賞石悟道。這皆因林有麟所言“石猶近于禪”之故。這是忘情于石之后的理性沉思,是對人生和宇宙的哲學思考。王猩酋在《雨花石子記》卷五中對一形如“雨石水泡”的雨花石賦詩曰:“泡影精圓萬斛珠,倏然為有倏然無。眼光看破人世間,焉用煩憂與快娛”,頗有萬象皆空、隨緣自適的人生感悟。
意境的感悟常常是恍惚的、跳躍的、多重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難以言表,又必須言表,這就形成了我國傳統(tǒng)賞石文化中最具民族特征的賦文以美,或以命題、或以詩賦的形式來表達。
在天人合一世界觀統(tǒng)攝下的賞石品鑒認識論,從物質(zhì)層面看,一是以自然為美,二是以奇為美,三是以小觀大。從意識層面看,一是以石比德,二是追求審美意感受。這五個方面是一個歷史的發(fā)展和形成過程。
大致說來,以宋代《云林石譜》為標志,人們實現(xiàn)了對觀賞石自然美形、質(zhì)、色、紋、潤、聲的品鑒;以明代《素園石譜》為標志,實現(xiàn)了對觀賞石藝術(shù)美命題、賦文的品鑒;以民國《萬石齋靈巖石譜》為標志,實現(xiàn)了對觀賞石評定三等九品的品鑒。而這些,正是當代賞石品鑒可借用、可化用、可創(chuàng)用的寶貴精神財富。吾輩當在汲納與傳承中,發(fā)揚光大!
題名:【鼻煙壺】 石種:雨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