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紫霞
一天,銘銘收到了朋友送的禮物——指南針。放學回家做完作業(yè),銘銘便迫不及待擺弄起指南針來。這時,爸爸看到了,就走了過來。
爸爸:銘銘,可別看這小小的指南針,它在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各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你知道指南針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嗎?
銘銘:不知道。爸爸,你給我講講吧。
爸爸:指南針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有兩個極,南極和北極。這磁極間的作用規(guī)律是: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由于地球本身就是個大磁體,其地磁的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地磁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因此,指南針在地磁場的作用下,磁針的北極始終指向地理北極,磁針的南極始終指向地理南極。指南針就是利用這一性能來辨別方向的。
銘銘:哦,對的!科學課上我們學過磁鐵的知識。那指南針是誰發(fā)明的呢?
爸爸:指南針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目前還尚不清楚誰是發(fā)明者。倒是東漢的大科學家張衡,發(fā)明了指南車。要說張衡,那絕對是個厲害角色,他是東漢時期杰出的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發(fā)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
銘銘:哇!今天咱們中國自己的科學家要登上“對話”的舞臺了嗎?有請張衡先生!
張衡:鄙人張衡,愿為大家介紹畢生所學。據(jù)書上記載,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就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特別是農業(yè)生產更是興盛發(fā)達,因而促進了采礦業(yè)、冶煉業(yè)的發(fā)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繼而又發(fā)現(xiàn)磁石利用地磁吸引,總是指向南端。于是,在公元前三世紀的戰(zhàn)國年代,人們利用天然磁鐵礦制成當時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
銘銘:我知道司南!它看上去就像個勺子,那應該就是磁石做的,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勺子的柄總是指向南方,人們就利用它來指示方向。
張衡:可以說它是現(xiàn)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不過它是分體式的,攜帶不甚方便,基本放在固定場所中。到了東漢時期,我有幸在朝廷上班,負責宮里的接待和交通運輸,可是,車夫駕車總是弄錯方向。我就想,要是發(fā)明一種能夠指示方向的馬車就好了。于是經(jīng)過了多次試驗,我真的造出了指南車。我在馬車上裝了個小木人,無論朝哪個方向走,小木人的右手總是指向南方。當然了,這肯定也是用到了磁鐵。
爸爸:原來古代就有這么先進的交通工具了,佩服。
張衡:指南車好用是好用,就是造價太高了,一般人用不起,推廣不開。漸漸地就有人開始研究指南針了。人們先把磁石做成磁針,又制作了一個木架子,把一根絲線從木架上垂下來,再把磁針系在絲線上,磁針的下面是一個標有方位的圓盤,這樣靜止的時候磁針總是指向南方。這就是指南針的雛形。
銘銘:科學課上我們做的磁鐵實驗,就和這個方法一模一樣呢!把條形磁鐵用線懸掛在一個木架上,使它在水平方向能自由轉動,在木架的下方平鋪一張紙,上面標上真實的地理方位,等條形磁鐵靜止后就能指示方向了。
張衡:當時的司南也好、指南針也罷,都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但天然磁石容易失去磁性,使用起來既不方便,效果又不是很好。不知后人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
爸爸:北宋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沈括總結了前人的經(jīng)驗,在物理方面又發(fā)現(xiàn)了地磁偏角的存在,便利用人工磁化法制成了使用方便、效果較好的指南針,就是用被天然磁石摩擦后帶磁性的鋼針來指南。到南宋時,指南針的架設問題有了新的進展。人們把磁針和區(qū)分方位的裝置組合在一起,這就是羅盤。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記述了兩種指南針,它們可看作“水針(水羅盤)”和“旱針(旱羅盤)”的先驅。
張衡:看來后世更不乏牛人??!
爸爸:中國是最早把指南針用在航海上的國家。你想啊,大海茫茫無邊,連一塊陸地也看不到,更不用說知道東南西北在哪里了。有了指南針,在大海里航行就不會迷失方向。到了12世紀,旱羅盤傳到阿拉伯,后來又傳入歐洲,在歐洲發(fā)展、成熟起來。許多航船上都裝上了羅盤。
張衡:看來,咱們中國人發(fā)明的指南針,為世界的航海事業(yè)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爸爸:不僅如此,在以后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中,指南針同樣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指南針的發(fā)明,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在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地位,也進一步維護了古老、燦爛的中華文明的聲譽。
銘銘: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真為我們祖先的偉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感到驕傲!
318750033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