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玉,鄭 歡
(江西省高安市中醫(yī)院 內科,江西 高安 330800)
糖尿病是以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等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代謝異常綜合征,易對機體各系統(tǒng)造成一定損害,嚴重者可并發(fā)糖尿病足、酮癥酸中毒等癥,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1]。西醫(yī)以降糖藥物為主,能夠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長時間服用藥物會對身體造成一定損害,影響臨床治療效果。糖尿病屬于中醫(yī)學“消渴”范疇,多與平素飲食不節(jié)、氣陰兩虛、瘀郁化熱、脈絡瘀阻有關,應注重化瘀清熱、益氣養(yǎng)陰[2]。穴位敷貼是中醫(yī)特色療法之一,通過在體表特定部位或某些穴位敷貼藥物,依靠經絡傳導作用,改善經絡氣血運行,具有以經通臟、扶正強身的作用。本研究將穴位敷貼應用于糖尿病患者,旨在探討其實施效果。
選擇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76例糖尿病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研究獲醫(y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觀察組中,男20例,女18例;糖尿病分型:Ⅰ型16例,Ⅱ型22例;年齡38歲~67歲,平均(50.53±4.02)歲。對照組中,男21例,女17例;糖尿病分型:Ⅰ型15例,Ⅱ型23例;年齡35歲~68歲,平均(50.56±4.0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內科護理學》[3]中糖尿病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糖尿病中醫(yī)診療標準》[4],主癥為口干多飲、氣短乏力、易饑多食、肢體麻木,舌紫黯,苔黃膩,脈澀,中醫(yī)辨證為瘀熱互結證。
伴局部皮膚感染、破潰者;對敷貼藥物過敏者。
實施常規(guī)護理,講解糖尿病發(fā)病機制、護理注意事項;加強患者血糖監(jiān)測,出現(xiàn)異常波動立即匯報醫(yī)生處理;依據患者病情和實際情況,指導其行太極拳、慢跑等有氧運動,依據身體恢復情況逐漸增加運動量和時間,20 min~30 min/次,1次~2次/d;囑患者多飲水、多食蔬菜水果,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穴位敷貼。①藥物制備。將黃芪20 g、延胡索12 g、當歸12 g、葛根10 g、生地15 g、丁香10 g、雞血藤10 g、柿蒂10 g,研制成粉末狀,加入適量蜂蜜、姜汁攪拌成均勻藥泥,制成厚度2 mm~3 mm的藥餅備用。②敷貼前準備。敷貼前采用親切、溫和的態(tài)度與患者溝通交流,向患者解釋穴位貼敷的目的、內容和注意事項,取得患者配合,列舉穴位敷貼成功病例,消除患者緊張、焦慮情緒,告知患者敷貼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囑其做好心理準備。③敷貼方法。選擇脾俞、胰俞、足三里、腎俞、涌泉穴、三陰交等穴位,采用75 %乙醇清潔消毒上述穴位,待干后將藥餅敷于特定穴位,并采用彈性透氣型自貼式敷料妥善固定,24 h更換1次,10 d為1療程,共2個療程。④敷貼注意事項。穴位敷貼期間加強病房巡視,及時詢問患者感受,嚴密觀察患者敷貼處和周圍皮膚情況,觀察敷貼是否妥善固定,出現(xiàn)紅腫、破潰及時處理;囑患者穿著寬松透氣鞋襪,按摩三陰交、足三里和涌泉等穴位,5 min~10 min/次,2次~3次/d;中藥敷貼期間,給予患者高維生素、高蛋白質等清淡易消化飲食,避免攝入辛辣刺激性食物;敷貼后針對殘留在皮膚上的中藥膏,采用溫水清洗干凈。
①于干預前和干預20 d后同一時間監(jiān)測并記錄兩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②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患者皮膚瘙癢、皮疹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③于患者出院前發(fā)放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從操作技術、服務態(tài)度、健康指導、住院環(huán)境4個維度調查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每個維度均有5個條目,采用1分~5分評分法,總分100分,得分高表示護理滿意度高。
3.3.1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觀察組血糖水平較對照組低,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3.3.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皮膚瘙癢、皮疹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3.3.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中健康指導、操作技術等項目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分)
糖尿病具有病情遷延不愈、病程長等特點,長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紊亂會引起多系統(tǒng)損傷,導致腎、眼、心臟等組織器官功能減退甚至衰竭,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常規(guī)護理以運動、飲食干預為主,能夠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護理措施缺乏特異性、針對性,加之多數患者年齡較大,難以堅持合理運動,血糖控制效果不佳[5]。中醫(yī)學認為,人體體表和臟腑是一個有機整體,中藥穴位貼敷以經絡學說為基礎,將藥物直接放置于特定穴位,充分發(fā)揮中藥治療相關臟腑的功效,能夠達到改善疾病癥狀的作用。
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穴位敷貼能夠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提高患者滿意度。實施中藥敷貼,藥物直接作用于體表腧穴,通過吸收、滲透等一系列過程,產生“生物共振”效應,充分發(fā)揮藥物療效,能夠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加快新陳代謝,充分激發(fā)機體細胞活性,有助于維持患者血糖水平穩(wěn)定[6]。黃芪具有利尿生肌、補氣固表之效,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氣、止痛功效,當歸具有潤腸通便、補血活血之效,葛根具有生津止渴、解肌退熱之功,雞血藤具有舒筋活絡、活血補血之效,全方共奏益氣行氣、清熱利濕、補血活絡之效[7~8]。足三里是強壯身體之大穴,具有健脾益氣、通經活絡之效;腎俞、脾俞屬于足太陽膀胱經,是氣血生化之源;涌泉是腎經之首穴,具有滋腎補陰之效;三陰交是足部三條陰經肝腎脾中氣血物質交會之穴,具有健脾益血的作用,藥物通過穴位吸收的同時也能夠對穴位產生刺激,達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目的。采用彈性、透氣性良好的自貼式敷料進行妥善固定,具有較高的抗過敏性,可減少皮疹等不良反應發(fā)生,利于減輕患者身心痛苦,促進護理滿意度提升。
綜上所述,穴位敷貼具有操作簡單、經濟實惠等優(yōu)點,在糖尿病患者中應用效果確切,可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有效保障患者安全,促進患者滿意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