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人對英語的重要性早已達成共識,但在把英語當成外語的中國要學好英語并非易事。本文分析了天津理工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習英語普遍存在的困難,詳細介紹了在教學實踐中運用的“組合拳”,通過盡快提升學生們語音、詞匯、語法和文章標記等方面的知識,提高朗讀英語文章的信心和質量,從而通過有效的英語輸入促進英語的輸出。
關鍵詞:組合拳;有效輸入;有效輸出
一、引言
天津理工大學的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來自全國各地,帶著不同的英語積累匯聚在各個教學班,共同學習英語。大家普遍的困難分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語音不標準。很多單詞知道意思,發(fā)音錯誤;有的單詞會讀,但屬于中文式發(fā)音,不地道;有些學生受地方方言的影響,個別音發(fā)不出來。第二,聽力差。發(fā)音不地道自然會影響到聽力。同樣一個單詞、一個句子,看見認識,聽到就不一定能懂了。第三,閱讀理解能力不高。受詞匯量和語法知識所限,學生們理解英語句子的能力亟待提高。同時,由于欠缺篇章意識,理解文章的能力也不理想。
上述這些不足極大抑制了部分學生朗讀英語文章的積極性,也就降低了英語輸入的效率。而解決這一問題并不容易。首先,學生們中小學的英語學習主要是:老師填鴨式灌輸,學生被動接受。自主學習能力欠缺,很難適應大學英語對自主學習的要求。另外,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課時無法和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相比,課堂的耳濡目染嚴重匱乏。因此,筆者借鑒中國抗疫的成功經(jīng)驗,打出“組合拳”,嘗試幫助所教學生盡快走上自信朗讀英語文章的大道上來,以有效輸入促進有效輸出。
二、“組合拳”具體措施
(一)《立體語音》課程
“可可英語”軟件中的《立體語音》節(jié)目是一個講解英語語音的課程,針對中國人的發(fā)音易錯點講解美國英語的發(fā)音規(guī)則。筆者要求每位學生課下自學一期指定的課程,并模仿發(fā)音,在課堂上以演講的形式展示課程中的短文。然后,老師帶領所有學生把原課程中重點講解的地方進行朗讀。
這種課下自學課上展示的方式讓所有學生很快熟悉了英語的發(fā)音規(guī)則,并養(yǎng)成了堅持自學語音的習慣。學生們懂得了雙元音要發(fā)滿,長元音要足夠長,一些易錯輔音的具體發(fā)音位置,尤其意識到連貫朗讀的規(guī)則,知道省音、弱讀、以及連讀的技巧。掌握了地道的發(fā)音方式,也為逐步提升聽力做好了準備。
(二)英漢互譯練習
學好英語的一個大前提應該是不斷提升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但往往是積累的不夠快,而遺忘率驚人,原因是英語在中國是外語,學生們很少有運用的機會,好不容易學到的詞匯和語法很快就可能忘了。因此,大學生們需要經(jīng)常運用所學英語。常見的方式包括口語表達、寫作文。但在采用這兩種方式練習英語時,學生們有可能選用自己常用的熟悉的詞匯和語法。筆者采用英漢互譯的方式在課堂上帶動學生們練習英語。
大學英語的精讀課和聽力課上要學到大量的文章,可以為英漢互譯提供豐富的資源。比如,讓學生們將精讀課文的參考譯文翻譯成英語,大家立刻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詞匯量不足,語法不扎實,自然會認真地聽老師講解英語原文,并努力記憶詞匯和語法知識。而把聽力材料中的難句翻譯成中文,可以讓學生們把理解中的困難集中暴露出來,老師有機會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課文的內容涉及的話題很廣,漢譯英練習可以讓學生們發(fā)現(xiàn)很多漢語無法用英語表達,而看英文原句時,又發(fā)現(xiàn)原本沒用上的英語自己認識,記起來并不困難,可以集中精力聽老師講解生詞和較為復雜的句子結構。一方面,學生的信心得到提升,他們意識到自己原來積累的詞匯和語法十分豐富,如果多加練習,就會熟練翻譯更多的漢語句子。另一方面,學生積累生詞和句子結構的動力加大,逐漸養(yǎng)成邊聽邊記的聽課習慣。
總之,漢譯英練習給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英語輸出的廣闊平臺。課上大量的英漢互譯練習可以增強學生們課上聽課和課下自學的緊迫感,提高學習效率,不斷積累詞匯,運用語法。
(三)文章標記
學生掌握了足夠的詞匯和語法,基本能夠看懂句子,但并不一定能看懂整篇文章。還需要學會運用文章標記。
80年代以來,Meyer[1]和Britton[2]等西方文章閱讀心理學家越來越重視文章標記,何先友和莫雷[3]把文章標記概括為可以在文章的不同位置出現(xiàn)的、本身不給文章帶來任何新內容但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并強調文章結構或某一具體內容的詞、短語、句子或特殊符號。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把文章標記分為固定文章標記和移動文章標記。固定文章標記強調文章結構,包括題目、引言的最后一句、主體各段的段首句和結論的最后一句。如果把這些單獨抄寫下來,就是一份完整的提綱。移動文章標記分為列舉和強調兩種功能。First,also 等代替數(shù)字進行列舉;however,but和破折號等可以提醒讀者重視后面的信息。
文章標記仿佛導游的講解。導游的講解并不會增加任何景點,但可以讓游客更合理地游覽一個景點,并能迅速了解很多景點的文化背景。而文章標記就是作者本人在寫作時運用一些字、詞、句和標點符號寫好的導游詞,但讀者需要掌握這些知識,并在閱讀時主動加以運用。
作者在寫一篇文章時根據(jù)目標讀者的水平運用適當?shù)奈恼聵擞?,可以確保讀者最大化地理解自己的真實意圖。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生們要盡快學會利用文章標記閱讀英語文章,逐漸體會閱讀的樂趣,進而擴大閱讀量。
(四)老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們大聲朗讀所學課文
多聽英文,多讀英文是學好英語的關鍵,但養(yǎng)成多聽多讀的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筆者在課堂上用學生們熟悉的發(fā)音規(guī)則慢速地帶領大家朗讀所學的句子,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們慢慢養(yǎng)成邊聽邊讀的習慣。另外,學生們課下自主學習的所有材料都有相應的音頻,方便邊聽邊讀。
三、結論
筆者在與天津理工大學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不斷的合作中,越來越意識到,只有“組合拳”才能更快地幫助學生們從應試教育中走出來,通過提升自己語音、詞匯、語法和文章標記等方面的能力,自信地放聲朗讀英語文章,盡量提升輸入的效率,讓自己同樣自信地在翻譯、口語、寫作中輸出英語,讓一次次的小成就不斷提振學習英語的興趣。
隨著每個學期英語課程的推進,學生們用英語表達的膽量越來越大,自我介紹、演講、翻譯、舉手回答問題、趣配音等課堂活動越來越精彩,質量也越來越高。甚至有同學主動提出在課堂上邊彈吉他邊唱英文歌曲,還有的學生在宿舍里和同伴們練習用英語對話??傊?,迅速提升的語音、詞匯、語法和文章標記知識讓學生們自信地放聲朗讀,朗讀又讓大家提高了英語輸入的效率,逐漸喜歡上各種課堂的輸出環(huán)節(jié),順利地從中學階段的應試教育過渡到大學的英語學習。
參考文獻:
[1]Britton B K, Glynn S M, Meyer B J F, Penland M J. Effects of text structure on use of cognitive capacity during rea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2, 74 (1): 51-61.
[2]Bruning R H, Schraw G J, Ronning R 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 Prentice-Hall Inc, 1995. 263-293.
[3]何先友,莫雷. 國外文章標記效應研究綜述.心理學動態(tài),2000,第8卷第3期:37.
作者簡介:
張元靜(1977-),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學語言文化學院講師,英語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天津理工大學教學改革項目(YB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