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雯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成都 610041)
拉祜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自商末、秦漢、魏晉以來,由最初于青海的氐羌游牧民族,在各種歷史因緣之下,分裂、合并、遷徙。進入川南、西南,元末清初之時,拉祜族沿哀牢山脈和瀾滄江流域附近定居下來。在歷史進程中,火對彝語支的拉祜族無論是物質(zhì)生活還是精神信仰上都產(chǎn)生了深遠地影響,而火把節(jié)就是其中的一個側(cè)影。
儀式是指按一定的文化傳統(tǒng)將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行為集中起來的安排或程序?;鸢压?jié)儀式作為拉祜族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一方面,在對傳統(tǒng)的反復實踐中,回憶歷史,不斷強化族群邊界的認同,回答我是誰;另一方面,借助祖先、神靈、咒語的庇護和祈求,指引我將去走向哪里[1]。
大塘子村新寨組是一個以拉祜文化元素為主的傳統(tǒng)村寨,這里拉祜族風俗文化保持完好,融自然、人文、文化為一體,擁有較為完整的民族風情和文化技藝。2019年7月26日,新寨羅扎母家照例舉行了火把節(jié)儀式。下午5 點26 分,羅扎母點了兩炷香于家中客廳神龕處點香祭祖?;鸢压?jié)儀式正式開始。神龕上層擺放了一些未燃的香和兩個碗,碗中盛上了米和鹽;第二層擺放了銅鑼和銅鼓,口中開始念祭詞。
今天是六月二十四,今天是一個要供給你們吃喝的日子。今天在寨子里,就是寨神保佑我們,在家里就是家神保佑我們,保佑我們不會有病痛。今天做法的這家人是羅扎母和娜呸家。今天是六月的第二十四天,今天我們拿來了雞肉、酒,各種各樣的貢品,我們先拿來給你們吃。今天扎母和娜呸燒了香,我們準備了吃的、喝的。我的爸爸媽媽,你們快來吃喝吧!
與此同時他的妻子(娜呸)在客廳門口的地上放了一個簸箕,準備其余物品。兩只公雞、4 個裝滿了白酒的酒杯、四小堆茶葉、對稱擺放,簸箕對著客廳正門的邊緣又點燃一炷香。羅扎母和妻子同時每人手上拿一只雞,蹲在簸箕下方正對著客廳入口。羅扎母拿著雞開始念第二段祭詞,并在過程中將兩只雞殺死。殺完雞之后將杯中的酒灑在地上。拿起神龕的銅鑼和銅鼓敲打,之后對著神龕鞠躬,開始準備晚飯。儀式的第一部分完成。
扎母和娜呸,今天就準備了這些東西給你們吃,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窮了。今天是六月二十四,是六月的第二十四天,我們今天就在這里做這個事。我的爸爸媽媽,扎母,娜呸準備了煙酒還有肉給你們吃!現(xiàn)在是貢給你們活的,再過一會,就把煮熟的飯菜貢給你們吃,六月二十四是貢給你們吃的日子。我的爸爸你們好好保佑我們的身體! (殺了第一只雞)這只雞是從起糯地(地名)拿來的。在今天你的女兒娜呸和我,你的女婿。今天六月二十四在扎母娜呸的房子下,準備了酒肉飯菜供給你們,我的岳父岳母,也給你們準備了吃的,就在今天,就在這里!在月亮上的話,就讓月亮給你們送去,在太陽上,就讓太陽給你們送去! 我的祖先啊! 我直呼你的名字不是不尊敬你,今天無論你在哪,請你下來?,F(xiàn)在是貢給你們活的,你們今天要從頭到尾把這些東西拿走,在我們還沒有吃喝之前就先讓你們吃,你們喝! 你們高高興興地來就高高興興地走,把我們的東西都拿去!那就好好的保佑我們!我的祖先?。。⒌诙浑u)
吃飯前,又于神龕第一層對稱擺放今年剛收獲的玉米四個、小瓜四個。羅扎母點燃兩對香,插入神龕的香爐中,并在此過程中開始念祭詞。緊接著一家人有羅扎母、羅扎母妻子、小兒子(大兒子在外打工)、小兒子媳婦四人,蹲在餐桌前念咒祭拜。桌上擺放著燉雞肉、排骨湯、炒豬肝、生玉米和生黃瓜、飯碗及酒杯。
我的祖先??!我是你的子孫,今天我在這里貢給你們吃喝,我在這里給你們準備了酒和茶,好好吃吧! 岳父岳母的名字,今天是六月二十四,請你們來吃飯?,F(xiàn)在是煮熟的飯菜,我們還沒有吃,先貢給你們來吃! 如果你在太陽那里,就順著太陽的軌跡來吃,如果你們在月亮那里,就順著月亮的軌跡來吃! 你們高高興興地來,和和諧諧地來! 來扎母和娜呸家里來吃飯! 想喝酒就來喝酒,想吃肉就來吃肉,我的爸爸媽媽,岳父岳母!等你們吃飽喝足以后,保佑扎母、娜呸家還有你們的子孫,保佑他們吃了一顆米后會先增七顆米,吃了七顆米后會先增一百顆米!吃完一碗還有七碗,吃完七碗還有一百碗! 保佑他們吃不完喝不完! 如果他們養(yǎng)了狗,就保佑他們的狗會聽人話,如果他們養(yǎng)了雞,就保佑他們有一個雞圈,如果他們養(yǎng)了豬就保佑他們有一個豬圈。去賺錢的話就讓他們賺到錢,讓他們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好好保佑他們,你們作為長輩,你們作為老人,就保佑扎母、娜呸家,好好疏通他們的路,我的爸爸媽媽,岳父岳母,你們就像神仙一樣! 掌管著我們這些孩子的命運!今天我們請你們吃這些東西,就是希望你們好好保佑我們!我的爸爸媽媽,岳父岳母好好地保佑我們!
羅扎母念完祭詞后,對著桌子的方向磕頭、灑酒,轉(zhuǎn)動桌子,開始吃飯,儀式的第二部分完成。
儀式的第三部分是在晚餐結(jié)束后,睡覺前在家的院子中點火把,然后全家人都回房睡覺。
儀式是文化概念的實踐行為和表達方式,通過把物質(zhì)象征、符號象征、過程象征用不同的排列方式組合起來,從而構(gòu)建出拉祜族火把節(jié)的文化圖景,表達拉祜族對人生、自然、宇宙的終極認知[2]。從祭祀的物品選擇來看,所有被儀式活動選擇的物品,都已經(jīng)超出了世俗社會中的功能范疇,所有的東西都被賦予了文化意蘊。
符號象征:所有的儀式器皿和供物都是成雙成對。兩個碗、四個杯子、兩對香、四對香、四堆茶葉,四根玉米、四個小瓜而擺放的方位都是中心對稱。這些數(shù)字和方位觀念隱喻著,在拉祜族的宇宙觀中,天地是四角稱起,宇宙是四四方方的空間形態(tài),成雙成對代表好的寓意。
實物象征:祭祀的小瓜、玉米都是早晨從田里采摘回來供給祖先的,象征著拉祜族對糧食豐收的渴望。玉米、小瓜是新寨拉祜族常耕種的蔬菜,這兩種蔬菜成熟的季節(jié)正好是在火把節(jié)前后。玉米是多種子的象征,希望植物種子永遠取之不盡,小瓜外形為圓形,象征家庭圓滿和諧。
過程象征:神龕的香和銅鑼、銅鼓作為與祖先聯(lián)系的溝通信號。第一階段的上香和敲打鑼鼓象征著與祖先的第一次聯(lián)絡,通知祖先回家吃飯。第二階段告訴祖先已經(jīng)準備好的食物,和祈禱下半年家中風調(diào)雨順,望得到祖先的保佑。第三階段在做完所有儀式之后送走祖先。
往地上灑酒象征將酒供給祖先喝。
對著桌子的方向磕頭象征著祖先已經(jīng)吃完飯,送走祖先。
轉(zhuǎn)動桌子的方向象征著祖先吃的和吃不完的都已經(jīng)帶走,在人間的人開始用餐。
點火把象征著為祖先照亮回家的路。
毫無疑問這些象征符號樸素地描繪出拉祜族對自然宇宙的知識圖景。從空間來看,已逝去的祖先并非是真的“死亡”了,他們居住在另外一個世界里,可能是太陽上或者月亮上。而這個神秘的地方與世間是有軌跡可連接。香、銅鑼與火把,將神秘空間與世俗空間巧妙地連接起來。去世的祖先在非人間的世界里過著類似人間的生活,他們有著人間生活的所有需求。而人間的子孫需要祖先的庇護,以免除饑荒、疾病、瘟疫……所有惡的干擾。在儀式中,生存世界與想象世界借助一套單一的符號體系混合起來,變成相同的世界,從而在人的真實感中制造出獨特的轉(zhuǎn)換。他們展開象征思維,從能指到所指,借助事物的象征意義達到控制自然事項和社會事項的目的,所有的象征符號在具有強制話語的儀式中完美地從世俗生活過渡到神圣世界,使兩個世界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并且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社會秩序。在儀式中由象征物根據(jù)自身所代表的意義來搭建邏輯結(jié)構(gòu),串連成一個完整的、神秘的、非理性的世界。從象征符號的隱喻來看,拉祜族對世界的認知更多的是基于“直覺思維”的認知[3],是“以形推形”“以己度物”直覺思維的想象世界。也正是因為“直覺思維”的創(chuàng)造方式,拉祜族在儀式過程中,借著自己生活的經(jīng)驗,組織自己的行為。超越了世俗世界和神圣世界、子孫與祖先、過去與未來、生與死這些原本二元對立的空間和時間,將整個家族在儀式的空間中凝聚在一起?;鸢压?jié)儀式的功能和意義,也正是通過象征符號搭建的文化圖景得以表達與實踐。
儀式,是一個族群的知識圖景,更是一個族群的文化實踐。當我們構(gòu)建出拉祜族火把節(jié)象征符號的意義圖景時,還需要進一步討論這些象征符號的圖景與民族心理需求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深刻探究拉祜族火把節(jié)儀式中文化實踐所要表述的核心價值。
火把節(jié)儀式的文化實踐首先要溯源到它的情境性實踐中去。據(jù)《順寧府志》記載:二十五日為星回節(jié)俗呼為火把節(jié)。是日也,雜魚、豚、雞、豆、蔥、韭辛酸之味,聶而切之,合家宅聚飲。彝人以二十四日為節(jié),其義與慶歲同。夕,則合家燃松炬列于門庭,或持松明偏照田禾,以杜蟊賊。視火色可占歲事,蓋色紫為有年,淡暗為歉望。拉祜族屬于彝語支民族,且當時的緬寧還屬于順寧府的管轄范疇,瀾滄的拉祜族在勐緬密緬與倮黑地區(qū)拉祜族兄妹分手,繼續(xù)順瀾滄江南遷。所以火把節(jié)的儀式上自然也就保留了當時順寧府的一些風俗。[4]時過境遷,如今的拉祜族雖然還在延續(xù)著火把節(jié)的傳統(tǒng),但是他們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神話傳說。拉祜族火把節(jié)的傳說是關于扎努扎別與厄莎抗爭的故事,扎努扎別不像厄莎進供糧食,厄莎就藏起了天上的太陽,扎努扎別就用松明綁在水牛角上,用蠟燭粘在黃牛角上犁田、薅秧、種地,莊稼長得很好,戰(zhàn)勝了厄莎的詭計。其實無論是地方志的文獻記載還是民間保留的口頭傳說,都將火把節(jié)的起源本質(zhì)指向了拉祜族刀耕火種的農(nóng)耕方式。對于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這一天的選擇,與彝歷有關?!缎窃職v》以二十八星宿與月亮相遇之夜記日,二十八星宿中以雞窩星(漢名昴星)為準繩,雞窩星與月亮相遇之夜為“拖節(jié)日”。另外,二十八星與月亮相遇之夜為“拖節(jié)日”,二十八星與月亮相遇之夜為“路足日”。一月、二月、三月、四月都有“拖節(jié)日”,但五月沒有“拖節(jié)日”,直到六月二十四日晚上,雞窩星才出現(xiàn),彝族民間將其稱為“星回于天”,而一直以來天文歷法都是將天象和農(nóng)事活動結(jié)合起來書寫,用來指導農(nóng)耕生活。神話傳說表面上是在書寫英雄,歌頌扎努扎別不畏強權(quán),勤勞勇敢的精神,但其故事的隱喻是拉祜族在與自然力量拉扯的過程中,摸索出的刀耕火種的生計方式。六月二十四,這一日恰好是一年的中間時段,預示著上半年已經(jīng)結(jié)束,下半年即將開始。拉祜族居住山地,既缺乏平坦的地勢,又缺乏充足的水源,所以通過刀耕火種的農(nóng)耕方式種植旱谷。六月二十四日前后是他們第一季旱谷成熟豐收的時段,所以大塘子新寨村了拉祜族通常將新米節(jié)和火把節(jié)結(jié)合在一起舉行。希望通過火把節(jié)儀式的舉行來祈求旱谷的豐收。
火把節(jié)儀式的邏輯結(jié)構(gòu),點香、敲鑼(聯(lián)絡祖先)—準備祭祀食物雞(生祭),殺雞—雞熟(熟祭)—送祖先、點火把。這里已經(jīng)沒有了扎努扎別的身影,而是由英雄神話轉(zhuǎn)變?yōu)樽嫦瘸绨?。羅扎母一家通過一系列的過程,創(chuàng)造出一個限時性內(nèi)與祖先同在的世界。在這個限時的屋檐下,羅扎母在祭詞中向祖先吐露了對未來生活的渴求,希望他們的后代永遠吃喝不盡,狗能聽懂他們的話語,雞有雞圈、豬有豬圈,希望借助祖先的陰翳得到庇護[5]。這些爙災祈福的祭詞和莊重神圣的儀式,一方面,表達了拉祜族對美好生活的質(zhì)樸向往,希望與動物建立和諧關系,以及對自然的崇敬之情和獲得糧食豐收的愿景。另一方面,在祖先崇拜中確立長幼尊卑的家族道德機制。在祖先崇拜中,確立老人的法律地位,形成了以老人為中心的家庭凝聚力,以及尊老愛幼的家庭秩序規(guī)范。祖先祭祀不僅通過追懷祖先,喚起對宗族歷史的記憶,“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表達出族系傳承與延續(xù)的重要性和人們慎終追遠,不忘根本的人文情懷。還培養(yǎng)和強化了宗族成員的孝悌、仁義、忠信的道德操守,促進家族安定,維護親屬關系和諧。祭祀中生祭與熟祭,都以祖先為先,桌上所有的東西都讓祖先拿走。在念祭詞的時候邀請了男女雙方的父母,共同祭獻。在這樣莊嚴肅穆的場域中,對先祖的崇拜加強了整個家庭的凝聚和共識。作為同一個祖先的后代,對已逝人的尊敬和追懷,使活著的人加強了心理的認同感,緩解家庭成員之間的糾紛。祖先崇拜形式上雖然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是它正是通過這種行動的象征方式,真真切切地表達出了人們的生活理想和道德標準[6],并滲透至人們的思想之中,使之成為人們的實際功效,成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準則。
拉祜族火把節(jié)儀式文化實踐的情境性和策略性中,充斥著天文歷法、英雄神話、農(nóng)耕文明、祖先崇拜,建立道德機制和家庭秩序的種種因素??此剖且粋€復雜無序的文化實踐,其實仔細想來,這些種種因素都將火把節(jié)儀式文化實踐的核心指向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首先,通過對自然宇宙運行的觀察,順應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找到與植物生長周期相對應的天文歷法,選擇刀耕火種的農(nóng)耕方式與自然共存,在田間門前點起火把,驅(qū)趕蛇蟲鼠蟻,祈求糧食豐收;其次,儀式中物品的數(shù)量與擺放都是以對稱審美為原則,讓儀式感更加和諧,同時也隱喻著,拉祜族的群體氣質(zhì)和審美情感中對宇宙秩序和社會秩序穩(wěn)固關系的追求;再次,敲鑼點香的象征符號,在想象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中自由轉(zhuǎn)換,在虔誠的信仰之下,無意識中弱化了儀式強制性所帶來的壓迫感,使儀式敘事在一種既神秘又莊重的情境中娓娓道來;最后,以對祖先的追緬思念確立了以老人為中心的家族道德秩序,加強了家族的凝聚力,使家庭人際關系在規(guī)范化中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