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大學羅亮生教授的《用數(shù)學思維觀察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本書中用數(shù)學的思維觀察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而做出了國人在平時生活和學習中缺乏形式邏輯思維的推斷。本文以書中邏輯淺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的缺陷,并且引出西方思維能力的突出之處,改善當下情形,以及該本書對我繪畫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四個方面入手,進行對該本書的分析理解。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邏輯;形象思維
一、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的缺陷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在古代,中國的文明成就是如此多樣和豐富。古代中國的文明成就是令人震驚的,而現(xiàn)代中國具有一個與西方非常不同的文化,在一些科學技術、軍事科學、天文學和其他先進領域中國與其他西方國家也具有一定的區(qū)別。西方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只有幾百年的時間,現(xiàn)代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幾乎沒有取得什么進展。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的問題,最明顯的就是邏輯中概念涵義的問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整體,并不注重個體的區(qū)別,屬于整體性的思維。在這種思維方式的作用下,中國人很難會有突出的突破之事,例如在一本心理書上曾經展現(xiàn)的一張圖,有四只彩色筆,有三只是相同的白色,還有一只是顏色略帶鮮艷的橙色,大部分的中國人會選擇白色而美國人會選擇那只特別的橙色。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從美國人的視角來看,特殊性與自我性在他們的生命中占據者十分重要的意義,充分的表現(xiàn)自己會是他們的選擇;而中國人追求中庸思想,循規(guī)蹈矩和隨波逐流會是他們的選擇。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就十分容易被這些隨大流的思想所舒服,所創(chuàng)作出的創(chuàng)作作品就沒有自己的個性。
歸根結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三大思維缺陷“概念不清、從眾性強、以偏概全”。國人因缺乏形式邏輯與從眾心理強,導致思維混亂而不自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深蒂固,國人蒙蔽了其存在的缺陷而不自知。
二、西方思維能力的突出
有人說,西方人善于邏輯思維,中國人善于形象思維,兩個文明各有千秋。事實上,“西方并不缺乏形象思維。古希臘的雕塑,歐洲的各種繪畫,足以證明這點。”
在形象思維問題上,過去的文藝理論家在談到藝術思維的特殊性時,都用想象來加以說明。到了黑格爾,他便把形象與思維統(tǒng)一起來加以研究。后來,在黑格爾觀點的基礎上,別林斯基才提出了藝術是“寓于形象的思維”的說法。并且,別林斯基是首先提出“寓于形象的思維”這一術語的,并在自己的文章中作了一系列的論述。他在一八三八年談到民族的詩歌時說“詩歌不是別的東西,而是寓于形象的思維?!?/p>
西方人認為語言像上帝一樣全知全能,善于辯論,善于邏輯思維,善于分析思索自然現(xiàn)象,表達直接,看門見山。并且他們擅于分析各種觀念,注意觀念的隸屬關系,建立觀念之間的聯(lián)系,不讓其中缺少一個環(huán)節(jié),使整個聯(lián)系有一項真理或是大家所熟悉的經驗作為其根據,使其建成所有環(huán)節(jié),把它們銜接、考驗,這是西方人思維能力之所長。他們?yōu)樗季S而思維能力,為思維能力而創(chuàng)造科學。我們今天建立的科學沒有一門不建立在他們所奠定的基礎上。
三、改善當下的情形
往大了方面來說,為了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的思維模式;往小了說為了改善一個人的思維模式,能夠更加樹立一種成熟正確的價值觀。
正如小學生剛認識很多字的時候往往認為自己什么都懂了,什么都會了,甚至比很多長輩都厲害了。井底之蛙也覺得自己擁有了全世界,一切事物盡在眼底。其實不然,在某種程度上這只是蒙蔽自己的一種思維模式。
邏輯思維又稱抽象思維,是思維的一種高級形式,以綜合、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具體化作為思維的基本過程,揭露事物的本質特征和規(guī)律。形象思維是憑借頭腦中的表象進行的思維,主要負責直觀的、綜合的、幾何的思考認識和行為。這兩種思維能力雖然有先后順序,有高低之分,但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在中國這兩種思維的方式需要并駕齊驅。在當下的生活和娛樂活動中,有很多擾亂自身思維方式的難題和言語,如何排除這些干擾,使自己的身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促進改善中國當下情境的重要一步。
四、對我繪畫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
在這本書中談及了許多關于易經、儒道佛三家的問題,對這些內容都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并且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運用數(shù)學的思維邏輯對這些內容進行了一番講解。
其中提出的根據數(shù)學中的邏輯思維和公理化思想我們知道,推理必須有兩個條件,追根溯源,前提的前提,那個最初的前提條件是無需證明的公理。并闡述了公理條件下是否存在阿賴耶識的問題。公理性的思考我印象頗深,根據人類理性的不正自明的基本事實,經過人們的長期反復實踐的考驗,不需要再加以證明的基本命題。
在我自身的繪畫創(chuàng)作實踐中,就經常會有這樣的理論出現(xiàn),比如在中國工畫的實踐中,我們都知道顏色在畫面上的通透性的表現(xiàn)是非常重要的,那決定了畫面的一整個素雅程度的展現(xiàn),所以在調色過程中,特別是對最重要的墨色部分,我們會進行一定的稀釋和過濾,促使顏色具有一定的水潤感與通透性,這就是一定性的公理體現(xiàn)。這也是在多人反復實踐的過程所積累下來的基本概念。
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聯(lián)系我的繪畫創(chuàng)作思路,帶給我一定的啟發(fā),使我多方面多角度的進行思考我的繪畫創(chuàng)作,促進創(chuàng)作作品新穎性的產生。
五、結語
最后,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有保留自己看法的權利,都應該有主觀判斷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任何一種言論只是想法設法讓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罷了。羅教授的《用數(shù)學思維觀察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書,具有很強的思辨性,告知我們學會用數(shù)學思維觀察事物的方法。
在此,我對羅教授研究的深度和其寫作精神表示由衷的贊嘆和尊重。并且也對于這本書帶給我的積極影響表示由衷的感謝。我們在處于藝術上的邏輯思維,只能感覺到藝術重要,那只是出于本能而非根據思考。繪畫的實際運用中,無論是繪畫的形式本身還是形式背后的思想,都蘊含豐大量的理性成分。
通過閱讀此書,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改變了我觀察事物的角度,改變了我長期以來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權威性和公開性的看法,讓我更加有自信對現(xiàn)有的事實敢于提出質疑。并且在質疑的過程中充分的充實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面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我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睂⒗^承與批判結合,揚清抑濁、推陳出新,提高自我甄別的能力和意識。綜上所述,我們只有將理性與感性,邏輯與情感完美結合,才能夠促使我們國家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也同時促進我國在世界各國上以更加穩(wěn)健的步伐屹立。
參考文獻:
[1]羅亮生.用數(shù)學思維觀察中國傳統(tǒng)文化[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7.11
[2]胡萬山.論教育中的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5(03)
[3]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
[4]徐曉丹.中西方文化價值取向的差異及其融合趨向[J].理論探討,2005(3).
作者簡介:劉宇,1998.11.02,女,漢族,福建省龍巖市,碩士,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