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宏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內蒙古 鄂爾多斯017200)
馬傳貧是馬傳染性貧血的簡稱,是一種由馬傳染性貧血病毒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強、致死率高的特點。當前我國已將馬傳貧列為二級動物疫病,世界衛(wèi)生組織也已將馬傳貧列為B類動物疫病,由此充分顯示了馬傳貧的危害性。但目前,國內外尚未研發(fā)出針對馬傳貧的治療藥物,所以做好馬傳貧的診斷與防控十分重要。
馬傳貧病毒屬于RNA病毒,隸屬于反轉錄病毒科,慢病毒亞科。外形呈圓形,直徑在80~140nm,外面包裹有一層9nm厚的囊膜。該病毒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強,可以在糞便中存活75d左右,但是將糞便堆積發(fā)酵,只需30min即可將其殺滅;可以在-20℃的環(huán)境中存活6個月~2年,但在日光照射下1~4h即可將其消滅;20%草木灰水、3%~5%克遼林、2%~4%氫氧化鈉20min即可將其消滅。此外,該病毒對溫度也較為敏感,在56℃1h即可滅活;在100℃瞬間即可滅活。
馬傳貧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任何品種、年齡、用途的馬屬動物均可感染,其中易感性最強的是馬,騾、驢的易感性稍弱?;疾●R屬動物和隱性帶毒馬屬動物是該病的傳染源,其淋巴結、脾、肝、血液等均含有病毒。該病主要通過蚊類、虻類等吸血昆蟲叮咬傳播,也可通過胎盤、交配、呼吸道、消化道傳播。該病以7~9月份發(fā)生較多,通常呈散發(fā)性或地方性流行。
馬傳貧的潛伏期通常在20~40d,根據其發(fā)病癥狀的快慢,可將其分為隱性、慢性、亞急性、急性四種類型,但是不論哪種類型,都會表現出發(fā)熱、浮腫、出血、貧血、心機能紊亂等癥狀。
3.1 發(fā) 熱發(fā)熱又可以分為不規(guī)則熱、間歇熱、稽留熱三種類型。不規(guī)則熱多見于慢性病例,主要表現為上午體溫高、下午體溫低,出現較大的體溫差;間歇熱多見于部分慢性病例及亞急性病例,主要表現為熱期與無熱期交替出現;稽留熱多見于急性病例,主要表現為體溫上升明顯,升高至40℃以上,稽留3d以上,有時甚至直到死亡。
3.2 浮 腫患病馬屬動物的胸前、四肢下側、陰囊、毛皮、腹下、乳房等處會出現無痛、無熱的浮腫。
3.3 出血、貧血及黃疸患病馬屬動物在患病初期,會出現粘膜潮紅的現象,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患病馬屬動物會表現為黃染或蒼白,而且在鼻腔、口腔、舌底面、陰道、眼結膜等處,會出現暗紅或鮮紅色的出血斑(點)。
3.4 心機能紊亂患病馬屬動物會出現心搏亢進、心音分裂或渾濁、節(jié)律不齊、脈搏增數、縮期雜音等癥狀。
急性型病例會表現為全身敗血變化,淋巴結、粘膜、臟器、漿膜會出現彌漫性出血斑(點)。脾臟腫大,顏色呈現為紫紅色或暗紅色,白髓增生,紅髓軟化,切面呈顆粒狀。肝臟腫大,顏色呈紫紅色或黃褐色,切面呈現檳榔狀或豆蔻狀花紋,所以又被稱為“檳榔肝”或“豆蔻肝”;慢性及亞急性病例全身敗血變化較輕,主要以網狀內皮系統(tǒng)增生、黃染、貧血為主。
根據馬傳貧的病理變化及臨床癥狀即可初步確診,然后通過熒光抗體試驗、補體結合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即可最終確診。
在日常養(yǎng)殖過程中,養(yǎng)殖人員必須對馬屬動物加強飼養(yǎng)管理,合理搭配精、粗飼料,適量添加微量元素,以此來提高馬屬動物自身抵抗能力。此外,養(yǎng)殖人員必須做好衛(wèi)生消毒工作,定期對馬廄進行清潔、消毒,同時做好滅蟲工作,有效驅除蚊、虻、刺蠅等吸血性昆蟲,以防馬傳貧疫病從外引入。另外,養(yǎng)殖人員必須定期對馬屬動物進行檢查,在檢查過程中一旦發(fā)現疑似病例,立即將其隔離,并邀請專業(yè)獸醫(yī)進行確診。
一旦發(fā)生馬傳貧疫情,養(yǎng)殖人員要立即向獸醫(yī)主管部門報告。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后,要立即根據《馬傳染性貧血病防制試行辦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的相關規(guī)定,對于患病的馬屬動物進行立即撲殺,對疑似患病的馬屬動物進行隔離觀察,經過40d觀察,如果疑似患病的馬屬動物未發(fā)病即可解除觀察。同時,對被患病馬屬動物污染的物品、用具及場所進行無害化處理或嚴格消毒,對其他健康的馬屬動物緊急注射馬傳貧驢白細胞弱毒疫苗。
馬傳貧一種具有較強危害性的疫病,具有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的特點,而且當前尚未研制出治療馬傳貧的藥物。因此,在馬屬動物養(yǎng)殖過程中,養(yǎng)殖人員必須對馬傳貧加強防范,一旦發(fā)現馬傳貧疑似病例,立即向主管部門報告,并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處理,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馬傳貧造成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