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強
(哈爾濱地鐵集團運營分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哈爾濱地鐵1#線運營線路總長為25.755 km,兩端終點站為新疆大街站、哈東站站,共設(shè)有23座地下車站。本線是哈爾濱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干線,貫通了城市中心區(qū)域和兩個鐵路客運站,沿途分布著大量商業(yè)中心和居住區(qū),土地開發(fā)量大,工作、生活客流量很大,是哈爾濱市的主要客流通道。
哈地鐵1#線在2013年投入載客服務(wù)后日均客運量逐年上升(見表1)。
表1 2013~2019年哈地鐵日均客運量及客運強度
2015年,博物館站投入使用,日均客運量增加了3.22萬人次,同比增長21.8%。2018年年末,哈地鐵一號線3期開通,日均客運量增加3.11萬人次,漲幅為15.2%。商業(yè)區(qū)車站及延長線的開通對客流量增長有較大影響。客流強度在2013~2018年呈上升趨勢,但在1號線3期開通后,由于延長線的線路較長,稀釋了全線的客流強度,客流強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開通后三期客流不高。
軌道交通的客流特征可以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及出行方式,它具有一定規(guī)律性,地鐵沿線土地利用狀況的不同也是導致客流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因此,探究哈地鐵1#線的客流特點對行車組織模式的選擇有重要意義。
圖2 工作日下行各時段最大斷面客流
分時客流不均衡系數(shù)計算公式如下
(1)
式中:α1為單向分時客流不均衡系數(shù);Pmax為上/下行高峰時段最大斷面客流量,人;Pt為單向分時最大斷面客流量,人;H為全日營業(yè)小時數(shù),個。
分時客流不均衡系數(shù)值α1趨近于1,說明分時客流分布較為均衡,α1越大,分時客流分布越不均衡。α1≥2時,分時客流的不均衡程度比較大。一般情況下,出于對節(jié)約運營成本的考慮,在客流不均衡程度相對嚴重的情況下,可擬用小編組、高密度行車組織方案。
通過對哈地鐵1#線1月工作日日均客流經(jīng)計算可知,哈地鐵工作日單向(上行)分時客流不均衡系數(shù)為2.45;單向(下行)分時客流不均衡系數(shù)為1.97。通過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工作日分時客流的不均衡程度比較嚴重。在列車編組數(shù)量既定的情況下,目前通過增加高峰時間段的行車密度來滿足乘客服務(wù)水平。
(1)上下行方向客流特征分布
圖3 1#線工作日早高峰斷面客流
圖4 1#線工作日晚高峰斷面客流
圖5 1#線雙休日平峰期斷面客流
地鐵線路上下行方向客流不均衡系數(shù)求取公式如下
(2)
通常情況下,地鐵線路上下行方向客流不均衡系數(shù)值應(yīng)大于1。當α2趨近于1時,表明上下行方向客流相對均衡。當α2大于等于1.5時,表明地鐵線路上下行方向客流的不均衡程度較為明顯。
工作日早、晚高峰上下行方向客流不均衡系數(shù)分別為1.22、1.19,節(jié)假日客流不均衡系數(shù)為1.01。較大的斷面客流主要集中于醫(yī)大二院站至醫(yī)大一院站上下行區(qū)間。工作日早、晚高峰均有客流不均衡的情況,可能會引起斷面客流較小區(qū)域因滿載率過低而引起的運能閑置。
(3)
式中:α3為單向斷面客流不均衡系數(shù);P為單向斷面客流量,人;K為單向線路斷面數(shù)個。
α3趨近于1表明斷面客流比較均衡,當α3大于等于1.5時,表明地鐵線路斷面客流不均衡程度較為明顯。
工作日早高峰上、下行斷面客流不均衡系數(shù)分別為2.18、1.64,晚高峰上、下行斷面客流不均衡系數(shù)分別為1.46、2.08。節(jié)假日上、下行斷面客流不均衡系數(shù)分別為1.71、1.61。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早高峰上行斷面客流及晚高峰下行客流較大,客流不均衡情況較為突出。為改善這種客流不均衡的情況,可考慮采取特殊交路列車運營方案。
通過客流統(tǒng)計表可以看出在一號線三期車站(新疆大街站至同江路站)進站,且目的地為一、二期的乘客與目的地為三期的乘客比例分別為19∶1、13∶1、7∶1、3∶1、6∶1,由此可見,三期客流方向主要為哈東至哈南各站,而新疆大街作為三期終點站,乘客占比最大。通過一、二期至新疆大街人數(shù)占三期總?cè)藬?shù)比重可以得出,各站均有五成以上的乘客去往三期的目的地為新疆大街站,占比最少的為理工大學站,比重為57%,占比最大的為博物館站,所占比重高達81%。
表2 哈地鐵2020年1月日均站間OD客流統(tǒng)計
乘降量是指單位時間內(nèi)城市軌道交通單個車站上下車的乘客總量,是該車站相關(guān)設(shè)施設(shè)計與建設(shè)的數(shù)據(jù)基礎(chǔ)。通過對乘降量特征的分析,可以對線路適合哪種行車組織方案進行初步判斷。車站乘降量不均衡系數(shù)是指各站總乘降量與全線平均乘降量比,它能體現(xiàn)客流分布情況及車站的重要程度,其計算公式如(4)所示。
(4)
式中:Qi為車站i的總乘降量;N為車站數(shù)量。
圖6 早高峰各站乘降量分布
圖7 平峰期各站乘降量分布
圖8 晚高峰各站乘降量分布
圖9 低峰期各站乘降量分布
通過對各時段乘降量及各站乘降量不均衡系數(shù)的分析可知,新疆大街站、哈南站、學府路站、博物館站、太平橋站、哈東站乘降量較大,其中博物館站乘降量最大,遠高于其它各站。而渤海路至同江路各站,乘降量遠低于一號線其它各站。
以晚高峰為例,乘降量大的車站為博物館站,總乘降量為7 062人次,其不均衡系數(shù)為3.12,遠高于平均值。渤海路站、鏡泊路站、瓦盆窯站以及同江路站不均衡系數(shù)較低,均為一號線三期車站,不均衡系數(shù)分別為0.35、0.37、0.13以及0.21,瓦盆窯站最低,不到平均值的1/7。
大小交路即混合交路,是指行車組織模式下列車共用部分軌道區(qū)段,大交路列車經(jīng)終點站折返,小交路列車經(jīng)指定中間站折返。與單一交路相比,混合交路可提升列車滿載率、加快小交路列車周轉(zhuǎn),使客流與運能相匹配。除此之外,該方案能夠減少線路列車及相關(guān)人員配屬數(shù),降低運營能耗,節(jié)約運營成本。
通過客流分析可知,一號線客流主要集中于哈東至哈南各站,三期車站僅有新疆大街站客流較大,且客流流向主要為一、二期車站。而哈南站設(shè)置有站前交叉渡線,具備折返能力。因此可采用哈東站至哈南站小交路折返,哈東站至新疆大街站大交路折返的混合交路運營模式。
圖10 大小交路線路圖
快慢車組合運營是通過越站或?qū)>€運行來滿足乘客出行需要的一種行車方式。受到線路無越行線的限制,哈地鐵1#線只能采取無越站型快慢車組合運營方式,此方式為快慢車共用一條軌道線路,由快車追及慢車且無法越行的模式。在保證快慢車安全行車距離的情行下,滿足遠距離乘客的出行需求,但對線路通過能力有一定的影響。
快慢車運營會導致線路通過能力下降,為避免乘客候車時間過長,需制定合適的快慢車開行比例,其中開行比例為1∶1或1∶2較為合適,這種開行方案運能充足,既能匹配當前線路最大斷面客流,又能滿足不同旅客的出行需要。
由客流特性可以看出新疆大街作為一端終點站,客流量較大,而沿途三期車站乘降量較低,因此,可選取渤海路站、瓦盆窯站、鏡泊路站、同江路站為慢車站,快車可在以上車站越站運行。
將混合交路模式、快慢車結(jié)合組織方式與哈地鐵1#線當前站站停的運營形式相對比,見表3。
表3 各種運營模式對比
由表3可知,三種行車組織方式都有其優(yōu)缺點, 如果將多種行車方式相結(jié)合, 比如將快慢車的開行穿插在大小交路的行車組織中,可以解決很多單一組織方式無法解決的問題,并能夠較好的達到乘客具體需求和匹配客流實際特性的目標。
本研究通過對哈地鐵1#線客流特征進行分析,探討了小大交路、無越行行為的快慢車運行的可能性、與適用性。通過比較分析,提出將兩種方案結(jié)合應(yīng)用的運營模式。意在解決當前1#線客流分布不均衡的問題,進一步提高運輸組織效率,為哈地鐵運營組織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