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芙蓉
插圖是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學資源。這些插圖有著獨特的作用,有的說明課文的背景,有的組成課文的情境,有的突出課文的重點場景,有的拓展延伸課文的內(nèi)容。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解讀與運用插圖,使之成為語文教學的有效抓手。
課文的插圖無論是圖片還是畫面,都比較清楚地顯示出事物的“形”,對于生字詞語描繪的那些學生比較陌生或者不曾見過的事物,他們只要看一看插圖,就能夠明白生字詞語的意思。插圖是低年級學生集中識字需要關注的教學資源,在閱讀教學中又可以用來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一些借助字典不容易理解的詞語。
如教學《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課,課文所在單元的主題是感知偉人,課文內(nèi)容是寫周恩來總理1962年參加傣族潑水節(jié)的事情。在描寫周總理的外貌時,在服裝描寫上出現(xiàn)的詞語“對襟白褂”“咖啡色長褲”等詞語,這些都是二年級學生不容易理解的詞語。在教學中,一位教師不是通過講解或者出示詞語解釋讓學生理解這些詞語,而是借助課件出示課文的插圖,讓學生通過觀看插圖,了解周總理的服飾特點:“對襟”的“對”就是指正面兩排,“襟”是扣子扣起來的衣襟,這是相對于過去人們習慣穿的“斜襟”服裝而言的;“咖啡色”就是像咖啡的顏色,大家可以說說周總理褲子的顏色(深灰中帶黃),教師引導學生區(qū)分這種顏色與紅色、黃色、藍色等的不同。教師有效地利用插圖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不容易理解的詞語,學生對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課文中的插圖,有時候能夠比較清晰地將課文故事情節(jié)的關鍵加以呈現(xiàn),尤其是有多幅插圖的課文,學生只要看看這些插圖,就可以有機地將插圖與課文的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換句話說,這樣的插圖,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線索。對于那些承擔了復述或講故事任務的課文來說,插圖就成了復述或者講故事的有效支架了。
如《小馬過河》一課,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匹小馬幫媽媽去磨坊磨麥子,在路上通過一條河的經(jīng)歷。課后安排了讓學生講故事的練習,還提供了一系列詞語,但是學生講起來有困難,因為那些詞語不能順利地連接起來形成一段話。在教學中,一位教師先用課文的插圖講故事進行鋪墊。課文中出現(xiàn)了三幅插圖,分別是:小馬與老牛對話、小馬與松鼠對話、小馬獨自蹚過小河,三幅畫栩栩如生,將故事中的三個關鍵場景清楚地呈現(xiàn)出來。講故事時,教師依次出示畫面,引導學生先看畫面,再講出畫面中的故事,然后板書課后習題中出現(xiàn)的重點詞語;接著,教師將三幅畫面一同呈現(xiàn),讓學生對照插圖完整地講故事;最后,教師將板書的重點詞語呈現(xiàn)在相應的畫面下,要求學生借助重點詞語來講故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插圖幫助學生理清課文中的故事線索,達成單元語文要素的訓練目標。
在閱讀教學中,許多時候都需要學生通過想象來理解或體會文本的內(nèi)容、意向,但是這種想象都是有著特定目標與指向的。如何使學生的想象符合教學要求,就需要教師給予適當?shù)囊龑?,課文插圖就能夠有效地喚起學生的想象,并且使學生的想象圍繞特定目標呈現(xiàn)豐富的意象。
如《司馬光》一課,這篇課文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其中簡短精練的語言與白話文有很多區(qū)別,學生理解起來有比較多的障礙,需要學生借助想象來學習。如“登甕”“持石”“破之”等詞語,學生如果僅憑字面意思想象,就難以將具體的事情想明白。對此,教師可以借助課文中的插圖幫助學生開展相應的想象活動。通過觀察插圖,學生可以明白“甕”是一種陶器,很結(jié)實。司馬光年紀小,大的石頭他“持”不了,但小些的石頭砸甕時又難以奏效。司馬光救人不僅需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還需要奮力去砸,這就需要學生展開想象——司馬光怎樣才能把甕砸破、在什么地方去砸……學生借助插圖展開想象,紛紛描述司馬光救人的情形。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插圖,組織學生學習字詞,把握文章的線索,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讓插圖這一資源得到合理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