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現(xiàn)象級電影,本文主要從哪吒形象的起源、本土化發(fā)展以及電影的創(chuàng)新方面進行論述,對哪吒的形象做探討。哪吒的形象能夠傳承千年不衰,自然與每個時代的思想對于此形象的創(chuàng)新密不可分。
一、佛教中哪吒形象的舶來
(一)哪吒形象的起源
哪吒形象由古印度傳入,由于統(tǒng)治者的提倡,僧侶對佛教經(jīng)典著作進行翻譯,大量佛教人物在此過程中變得家喻戶曉,哪吒就是其中的典型。北涼《佛所行贊·第一生品》有著關于哪吒的最早記載,“毗沙門天王那羅鳩婆(簡稱“那吒”)”。
關于哪吒的口頭傳說,在漢以后就已傳入,唐代佛教作品已有關于哪吒的記載。哪吒梵文名為那吒,宋代以后成為固定范式。直到明清時期,小說與戲曲流行起來,“那吒”開始被寫作“哪吒”,逐漸脫離佛教形象,向著文學形象發(fā)展。
(二)三太子稱謂的由來
在印度文學《摩羅衍那》中,毗沙門天王是古印度守護北方的神明,佛陀令其擎舍利塔,所以又叫作托塔天王。傳入中國后,其形象不斷演變,成為無所不能的神明。由于統(tǒng)治者推崇,毗沙門天王形象流傳開來。唐貞觀年間,在西北戰(zhàn)事中,有毗沙門天王顯靈、派神兵救援的說法。
在唐不空所譯專著《毗沙門儀軌》中,“今第三子哪吒捧塔隨天王”,由此,哪吒毗沙門天王第三子的身份明晰起來。毗沙門天王信仰傳入中原,哪吒作為三子,隨著毗沙門天王顯圣。至明清時期,哪吒三太子已經(jīng)成為約定俗成的稱謂。哪吒從佛教信仰成為民間信仰。
(三)哪吒三頭六臂的忿怒形象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說:“忽若忿怒哪吒,現(xiàn)三頭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攝慈光。”哪吒擁有三頭六臂,造型奇特,與其父親同是維護佛法的神明。作為鬼王,他的職責是降妖除魔。所以,哪吒多以忿怒形象出現(xiàn),以顯示勇猛神威。佛教的忿怒不同于常人的憤怒,憤怒是內(nèi)心與外相皆怒,而忿怒是外相憤怒,內(nèi)心慈悲。外表的獰厲與內(nèi)心的慈悲形成對比,更加襯托出哪吒的慈悲心腸。
二、哪吒形象的本土化發(fā)展
(一)哪吒與李靖的父子關系
哪吒與李靖成為父子,是佛道融合的典型。李靖原是唐代軍事家,因為官方推動,個人形象不斷神化,成為戰(zhàn)神。到晚唐時期,李靖已成為執(zhí)掌風雨的道教神明。
李靖所領導的戰(zhàn)爭大多發(fā)生在西北地區(qū),這也是毗沙門天王信仰的主要地域。李靖不斷神化的過程中,毗沙門天王也走下神壇,變成了口口相傳的戰(zhàn)神。官方所主導的造神和佛教文化的本土化是兩人融合的政治與文化因素。
元代《七國春秋平話后集·樂毅圖齊》已有“毗沙門托塔李天王”的字樣,哪吒作為毗沙門天王三子,自然被嫁接到了李靖的故事里,成為李靖第三子。佛道融合發(fā)展之后,哪吒也成為道教神明。
(二)哪吒形象的兒童化
哪吒形象傳入中原后,不斷趨于本土化,由忿怒的形象成為兒童形象。唐宋之時,哪吒顯圣,而忿怒形象不符合當時審美,佛經(jīng)中偶然出現(xiàn)的童子身卻為人接受,因此后世多以孩童形象作為哪吒真身。哪吒的法器也由佛經(jīng)中的戟轉(zhuǎn)變成人們易于接受的本土化法器。他已不再是單純的佛教神明,不斷出現(xiàn)在各種通俗小說中,成為文學形象。
明代追求個性解放,哪吒形象不斷被注入新的內(nèi)涵,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文學人物。李贄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哪吒鬧海的故事正是受到了童心說的影響。殺死夜叉,只是因為夜叉面目丑陋,他私以為夜叉是妖怪,善惡評判完全出于本心,是超脫俗世的赤子之心。
(三)《封神演義》中的完整闡述
明代許仲琳的《封神演義》對哪吒的故事做出了最完整的闡述。《封神演義》中的哪吒形象主要來源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在此基礎上,作者進行了重構(gòu)與創(chuàng)新。哪吒的武器包括火尖搶、風火輪和伴生的乾坤圈與混天綾,是綜合許多作品而成。后世對哪吒形象的溯源多來自《封神演義》,其確立了哪吒的道教形象。
封神之戰(zhàn)中,哪吒為保周大先鋒,是玉虛門第三代傳人、姜尚手下得力干將。哪吒從頑皮的孩童成為疾惡如仇的英雄人物。他身上不僅有著佛教悲天憫人的思想,也融合了道教貴生濟世的教義,同時又與儒家的兼濟天下思想密不可分,是三教合一的典型人物。
三、哪吒形象的創(chuàng)新與現(xiàn)代化
(一)與敖丙的朋友關系
自《封神演義》以來,以至動畫片《哪吒鬧海》,哪吒與龍王的兒子敖丙是敵對關系。
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與敖丙休戚相關,兩人本是天地混沌孕育而成的靈丸與魔丸,而后被元始天尊一分為二,兩人從一開始就注定成為彼此命運的羈絆。幾年之后,兩人在東海相識,哪吒的所作所為不被世人理解,敖丙作為龍族唯一的希望也深感困擾,自然而然成為對方唯一的朋友。
故事經(jīng)過這樣的改編,更加適合兒童觀看。哪吒頑童形象在這樣的沖擊下淡化,哪吒不再是一個殘忍神明,人們將原有的愚孝觀念進行稀釋,淡化哪吒形象中的缺點,將其塑造成一個更加完善的兒童英雄。哪吒整體的形象更為和諧,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容易為現(xiàn)代文化接受。電影最后,敖丙幫哪吒抗擊天雷,給觀眾展示了友情的可貴,對兒童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二)父子關系與家庭觀念的新闡釋
以前版本,哪吒與父親李靖的關系都是敵對的,包括哪吒剔骨析肉以還父母,因為哪吒殺死了敖丙,四海龍王要水淹陳唐關,李靖作為哪吒的父親,膽小怕事,要殺掉哪吒平息龍王怒火。哪吒為了不連累父母,用這種殘忍的方式選擇了自殺。在太乙真人的幫助下,哪吒在翠屏山立廟,而李靖卻殘忍搗毀了哪吒的神像。其家庭觀念淡漠,母親形象也較為平庸。
在電影里,李靖卻是一個性情中人。當?shù)弥倪笁勖侄虝簳r,他想去找元始天尊得到解決之法,但元始天尊的遠游導致他不得不用一個符咒把將雷劫引渡到自己身上,李靖與夫人鎮(zhèn)守陳唐關,父母都被塑造為英雄人物。
電影強調(diào)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哪吒一家都具有英雄主義精神,哪吒即使身為魔丸,生來邪惡,也會受到家庭影響,成為一個英雄。家庭對他的教育,也成功抑制了他內(nèi)心的陰暗。社會對他的不接納會助長他魔性。這就涉及仁愛和友善。寬容是美好的品德,這是電影想要傳達給家長和兒童的理念。
(三)人定勝天的儒家思想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乾坤圈不再是武器,甚至對哪吒來說是束縛,用來抑制體內(nèi)的魔性,讓他不至于在成長的過程中迷失自我。在與敖丙的大戰(zhàn)中,哪吒為了不失去理智,強硬解開了乾坤圈的一半,讓自己有能力抗衡的同時,不至于迷失自己。這契合了電影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題。
戰(zhàn)國時期,荀子提出了人定勝天思想,人通過努力是可以把握自然規(guī)律,改變自己命運的。儒家思想是一種入世思想,而這一思想與現(xiàn)代文化倡導的奮斗精神不謀而合。人們不再相信鬼神之說,而更加把個人的發(fā)展歸結(jié)于自身的努力。電影恰恰通過對哪吒故事的創(chuàng)新改編告訴人們,哪吒天性本惡,能通過努力變成一個好人,那么人們更應該通過不斷的努力和進取,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加優(yōu)秀的人。
從佛教的毗沙門天王之子起始,到中國本土化之后發(fā)展成為李靖之子,再到現(xiàn)在電影的全新闡釋與塑造,每個時代都賦予哪吒形象符合當時主流價值觀的社會意義。
(長安大學)
作者簡介:馬藝明(1997-),女,河北邢臺人,碩士,研究方向: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