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梅
抑郁癥又被稱為抑郁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患者臨床表現為心境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軀體癥狀、認知功能損害,可能伴有自殺行為、木僵等情況,部分重癥患者可能會出現妄想、幻覺等精神病理癥狀,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情反復的特點[1-2]。抑郁癥在臨床較常見,誘因即大腦內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在神經突觸間處濃度不足。該病發(fā)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臨床上,需關注抑郁患者心理變化,給予計劃性護理干預和放松療法,以此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使其回歸正常生活[3-4]。本研究選取病例簡要探究抑郁癥患者中計劃性護理干預+放松療法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9年5月-2020年4月93例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5];(2)患者自愿參與配合本試驗。排除標準:(1)器質性精神障礙;(2)精神活性物質和非成癮物質所致抑郁;(3)中途退出研究。通過隨機數字表方式,劃分A組46例和B組47例。A組男23例,女23例;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62歲,平均(42.52±2.18)歲;病程1~7年,平均(4.32±1.09)年。B組男24例,女23例;最小年齡22歲,最大年齡61歲,平均(41.54±2.33)歲;病程2~6年,平均(4.41±1.2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抗精神病藥物治療。A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幫助其克服不良情緒,提醒其遵醫(yī)囑用藥,時刻保持情緒豁達。B組實施計劃性護理干預結合放松療法。(1)入院后首周:護理期間,主動溝通,了解患者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家庭狀況,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使其合理需求得到滿足,給予心理支持,對其不良行為加以糾正。(2)入院第2周:向患者普及抑郁癥知識,指導家屬學習溝通技巧,并主動與患者交流,鼓勵其從事簡單勞動,轉移注意力。(3)入院第3周:動員患者參加公共娛樂活動,為其播放舒緩的輕音樂。每隔一段時間,為患者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每天進行放松練習。呼吸放松法:指導患者取坐位,雙腿略微分開,身體保持自然放松,雙手分別放置于胸、腹部位;用鼻緩慢吸氣至丹田,保持腹部擴張,胸部不動,停1~2 s;由丹田緩慢經口呼氣,收縮腹部,保持胸部不動,停1~2 s;5~6次/min,每天練習2次,單次15~20 min,依據自身舒適度,保持最佳呼吸頻率。同時,為患者營造安靜、整潔、寬敞的練習環(huán)境,使其保持注意力集中,排除雜念,放松肌肉。兩組均干預1個月。
1.3.1 抑郁程度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評價。SDS評分以53分為分界,劃分為輕度(53~62分)、中度(63~72分)、重度(73分及以上);HAMD評分。正常<8分,可能有抑郁癥8~20分,肯定有抑郁癥21~35分,嚴重抑郁癥35分及以上;分值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嚴重[6-7]。
1.3.2 生活質量 應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對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內含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5個維度,單項分值100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8]。
1.3.3 依從性 醫(yī)院自制調查問卷,從用藥、活動參與情況等方面評價患者的依從性,劃分完全依從(90~100分)、部分依從(60~89分)、不依從(60分以下)。依從率=完全依從率+部分依從率。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SDS、HAMD、生活質量評分等)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依從率等)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SDS、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B組患者SDS、HAMD評分均比A組低,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DS、HAMD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DS、HAMD評分比較 [分,(±s)]
?
B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顯著比A組高,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生理功能 生理職能 情感職能 精神健康 社會功能B 組(n=47) 86.15±5.64 87.55±6.32 85.25±5.61 86.35±6.12 87.24±5.82 A 組(n=46) 75.23±5.41 73.28±4.84 74.71±4.43 72.14±4.23 74.15±4.33 t值 9.525 12.206 10.041 12.999 12.285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B組患者依從率顯著比A組高,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依從性比較 例(%)
現代醫(yī)學模式的轉變,使抑郁癥患者得到了更多來自社會的關注。抑郁癥患者自尊水平低,自我接納差,以至于復發(fā)率、自殺率居高不下,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臨床中為抑郁癥患者提供全程、規(guī)范的護理干預,對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促進患者恢復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9-10]。傳統的護理方法主要包括遵醫(yī)用藥、疏解患者不良情緒等內容,未能從患者的角度出發(fā),為患者提供所需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護理服務,難以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應用效果欠佳。因此有必要探索行之有效的護理方法。
放松療法是一種從行為醫(yī)學領域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干預方法,要求醫(yī)護人員采用一系列的方法,使患者的生理、情緒、精神處于無緊張狀態(tài),進而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的SDS、HAMD評分均顯著降低,其中B組上述抑郁評分低于A組,表明兩組采用的干預方案均可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情緒,但B抑郁情緒改善效果更佳。分析后可知,B組采用的計劃性護理干預結合放松療法能夠分階段,按照預設計劃為患者提供護患溝通、心理支持、糾正不良行為、健康宣教,增進患者對抑郁癥相關知識的認知和了解,減少病情對患者心理應激的影響,降低迷走神經、交感神經張力,改善患者緊張狀態(tài),緩解壓力、抑郁狀態(tài)。并采用放松療法,利用音樂、呼吸放松法等途徑,放松患者的緊張狀態(tài),為患者營造舒適、安靜的康復環(huán)境,使患者在放松訓練中緩解癥狀,改善個人運動耐力,緩解心理壓力,提高社會適應力,減輕抑郁情緒。
結合本次實踐結果可知,B組的依從率高于A組,說明B組應用的護理方案能夠明顯改善患者遵醫(yī)行為,提高患者依從性。研究后發(fā)現,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對爭取患者信任感十分重要。采用計劃性護理干預結合放松療法,能夠分階段、有計劃地為患者提供各項護理服務,主動出擊,了解患者內心的想法,使護士耐心傾聽患者的訴求,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個人喜好等具體信息,減少護患溝通不暢引發(fā)的糾紛,進而提高患者的依從,促使患者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
臨床中抑郁癥病程較長,為了避免患者社會功能嚴重減退,在藥物治療期間應配合護理干預,組織患者展開下棋、舞蹈、故事會等文娛活動,分散患者注意力[11-12]。本文中干預后B組的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等生活質量評分高于A組,表明B組采用的干預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研究后可知,采用計劃性護理干預結合放松療法能夠通過一些集體活動,使患者在日間充分發(fā)泄其過多的精力,減少日間休息時間,提高患者夜間睡眠質量。同時豐富患者的日常生活,使患者在文娛活動中結交、認識新朋友,建立健康的交往團體,加之親朋的支持和關愛,使患者形成正性思維,在醫(yī)護人員和家人的關愛和幫助下逐漸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患者順利回歸社會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采用計劃性護理干預結合放松療法對抑郁癥患者展開臨床護理能夠明顯緩解患者的抑郁情緒,改善患者的依從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臨床應用與推廣意義。